教授嫌活兒麻煩,隨手打發給一學生,不料卻因此拯救了世界

咱們今天來講一個有關小人物拯救人類、改寫歷史的偉大故事,在此之前,筆者想先來講一個學生時代的“心理陰影”:那會兒,鉛筆還是學生最常用的書寫工具之一,不少同學無聊時就喜歡啃鉛筆頭,老師便常常講,鉛筆裡的鉛可是有毒的,入口即化見血封喉,殺人於無形。從哪開始,每次用鉛筆都小心翼翼。直到很多年後,筆者才知道鉛筆原來跟鉛沒多少關係。

不過老師也沒有全說錯,鉛確實有毒;而更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它曾被當成靈丹妙藥幾乎貫穿了人類歷史始終;遠的不說,就把時間往回撥大半個世紀,鉛還曾是美國人民心目中一種完美的材料。


教授嫌活兒麻煩,隨手打發給一學生,不料卻因此拯救了世界


咱們回到正題。故事的主角名叫克萊爾·帕特森,恐怕絕大多數朋友壓根就沒聽說過這個名字。此君是一位地質學家,在學術上,他最著名的成就莫過於測出了地球的壽命——45億年。然而,當帕特森的名字最早登上各類期刊時,有的雜誌把他的名字拼錯;因為叫“克萊爾”,還有人搞錯了他的性別。由此可見,這位歷史小人物“小”到何種程度。

20世紀40年代後期,還在芝加哥大學讀書的帕特森接到了來自老師哈里森·布朗教授的一個任務,該任務其實就是通過測量諸如隕石、鋯石等物質中鉛元素同位素相對含量,在得到的數據基礎上推測地球的年齡。當然了,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個活兒聽起來挺複雜的,但對於這些學術大佬而言,它們其實也沒啥不得了的技術含量,充其量就是工作量大一些,過程稍微繁瑣點兒。所以,布朗教授就把這個活兒順手打發給了他的學生,還專門從手下一堆研究生裡挑了一個不怎麼起眼的,用咱們如今流行的說法就是個屌絲。


教授嫌活兒麻煩,隨手打發給一學生,不料卻因此拯救了世界


測同位素丰度,這個任務看起來不難,誰料帕特森一做就是6年。原來,影響測量結果的因素有很多,僅空氣中所含的鉛原子數量就足夠讓幾次連續的測量結果相差很多倍了。通常情況下,科研人員做這類實驗都會在潔淨實驗室中進行,不過,那會兒別說潔淨室了,帕特森的實驗室破舊不堪,設備陳舊,房間四處漏風。無奈之下,他只好先停下手頭的活兒,老老實實地拖地、清潔容器。

在漫長的數年時間裡,雖然他的實驗結果誤差越來越小,但仍遠未達到要求。帕特森耐著性子尋找影響測量結果的因素,再想辦法逐一排除。到了第7個年頭,他終於有機會在頂級私立研究型大學加州理工借用了一間潔淨實驗室,並在那兒得到了令人信服的數據。帕特森弄清了地球的年齡,據說他當時因為過度激動,心臟遭不住這種刺激還被送到了醫院。


教授嫌活兒麻煩,隨手打發給一學生,不料卻因此拯救了世界


雖然在學術界,這樣的發現非常偉大,但激動過後仔細想想,對平民老百姓而言,這似乎也沒啥實際用處。不過,在研究的過程中,帕特森發現了一系列令人困惑的問題:同樣是從自然界中取樣,不同樣本的鉛含量差距堪稱恐怖。舉個簡單的例子,靠近岸邊土壤中的鉛含量就比淺層海水要高几十甚至數百倍,而淺層海水又比深層海水高很多。

在這裡,咱們要了解一個歷史背景:正如文章開頭所說,那會兒的美國人仍篤信鉛是一種理想的材料。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從古羅馬時代開始,人類對世界的探索處於兩眼一抹黑的階段,仍知道外表鋥亮的鉛比其他金屬好太多了。沒錯,雖然銅也能金光燦燦,但銅會生出綠鏽,耐腐蝕性極強的鉛幾乎永遠都銀光閃閃;另外,銅的延展性不如鉛,說白了就是鉛更容易被人們鍛造成想要的物件。西方古人發現鉛還能美容,用鉛製酒杯盛酒,酒的味道更佳甘甜香醇。不光是西方,在咱們中國古代的許多偏方里,鉛還是治療腹瀉的特效藥。


教授嫌活兒麻煩,隨手打發給一學生,不料卻因此拯救了世界


因此,在隨後很長很長時間裡,鉛從未從神壇上跌落;即便是科學獲得長足發展、人類對世界的認知達到一個較高程度以及世界資本化後,鉛的地位反而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原來,對於資本家而言,鉛的成本低,鉛產品的製作工序簡單,效果卓越,利潤豐厚。這樣的掙錢利器,資本家怎麼可能輕易放棄?

咱們之前講過居里夫人發現的鐳在歐洲社會上的那段黑歷史,歐洲人把含有鐳元素的水當口服液喝,稱之為“鐳補”。其實,同一時期鉛的普及度比鐳補要高得多。大到飛機輪船,小到鍋碗瓢盆,貴到富人們的化妝品,幾乎所有東西里都含鉛。鉛普及到了何種恐怖的程度?舉個具體例子:當時食品罐頭盒子裡就有鉛,而罐頭盒子的焊料中,鉛又是重要成分之一;人們吃一個普通罐頭的同時,會不知不覺把大量鉛吃進肚子。


教授嫌活兒麻煩,隨手打發給一學生,不料卻因此拯救了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車輪上的國家”美國而言,鉛又有一個極其重要的用途:資本家們把四乙基鉛摻進汽油,汽油的辛烷值大大提高,因此備受顧客青睞。殊不知,四乙基鉛是種十分可怕的劇毒,雖然聞起來像果汁,但人只要觸碰它便很可能一命嗚呼。鉛實際上對人體是存在巨大危害的,鉛中毒的案例也頻頻發生。財閥解決的辦法十分粗暴:一面大事化小,花錢了事,另一面,他們出重金收買當時的學術權威,其中甚至包括被視為“美國健康事業領軍人物”的羅伯特·基歐。對啥也不懂的平民而言,這些專家教授給出的說法似乎也頗具說服力:鉛本身就是自然界中存在最廣泛的一種物質,連我們呼吸的空氣中都有鉛,鉛怎麼會讓人中毒呢?至於那“極少數”幾個鉛中毒的案例,只能說因人而異,就跟過敏差不多。

上述可見,鉛在當時西方民眾的眼中,恐怕就跟如今咱們知道地球的壽命是45億年一樣平常。初中的生物課本里都講過,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搖籃,帕特森就疑惑了:那麼為啥海里的鉛元素反而更少且少那麼多呢?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他漸漸揭開了鉛這種“生活必備品”可怕的毒性。帕特森想要告訴世界,古羅馬人用鉛打造出來的美實際上是一種病態,而這個盛極一時的帝國如此迅速隕落,就跟他們對鉛的推崇不無關係。在資本家的慫恿下,跟一個半個世紀前相比,美國人體內的鉛含量比祖輩們高了整整600倍!如果再不加以制止,恐怕美國變成羅馬的那一天很快就會到來。


教授嫌活兒麻煩,隨手打發給一學生,不料卻因此拯救了世界


當時,鉛是當時西方資本家們手中的王牌之一,“大人物”們自然不會任由這個無名小卒破壞他們的利益。接下來,在長達20餘年的時間裡,權勢人物威逼利誘,一方面許諾重金讓帕特森放棄研究,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斷派人輪番騷擾恐嚇,試圖破壞帕特森的研究,令他因害怕而屈服。帕特森的一切研究成果均無法登上報刊,而他給政府、各大科研機構和學術權威寄的信,要麼被扣下,要麼收到信的人早就被收買,其中甚至包括美國環保局這樣的“人民公僕”。

不過,甘心在一間破舊實驗室裡花費2000多天重複一種簡單實驗的人,怎麼可能這麼輕易就被這些罪惡的資本家和嘍囉們擊敗?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下,在帕特森不斷遊走高呼中,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越來越多的民眾終於從人類對鉛的追捧中被喚醒,而美國政府也不得不重新審視鉛對人類發展的利弊。1970年,聯邦政府頒佈《清潔空氣法案》,開始重視、思考並反思這一問題。16年後,包括含鉛汽油在內的絕大部分含鉛產品被禁售。


教授嫌活兒麻煩,隨手打發給一學生,不料卻因此拯救了世界


雖說帕特森好歹也是芝加哥大學博士,光這個文憑恐怕就要超過一大半普通人了,但在浩蕩的人類史上,他還當真只能算個小人物。另外,帕特森無疑是偉大的,說他拯救了世界,讓人類免走一大段彎路都不為過。請不要因為西方人追捧鉛就笑話他們的愚蠢,若非帕特森挺身而出,在日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地球另一端的咱們恐怕也很難置身事外。筆者在查閱資料時看到有西方人如此稱讚他:克萊爾·卡梅倫·帕特森,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學者之一,成就超過伽利略,比肩牛頓。有人說這實在是太誇張了,但筆者堅信,帕特森配得上這樣的讚譽。

1995年12月5日,帕特森因嚴重的哮喘逝世,享年73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