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結構創新招術—— 懸念解疑法

所謂懸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可以在開頭,也可以在中間)設置一個疑問或矛盾衝突,以造成讀者某種急切期待和熱烈關切的心理狀態的一種手法。因為懸念是興趣不斷的向前延伸和欲知後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所以懸念設置得好,就能收到吸引讀者始終懷著緊張情緒或關切心情迫切地讀下去的藝術效果。


利用懸念進行敘事,在文字作品中十分常見,如中學語文課本中的《祝福》和《智取生辰綱》中均有精彩的懸念手法的運用。不論是誰,讀到祥林嫂“老了”,是不會就此打住的,必會懷著急切的心情去了解她的命運之謎。同樣,看了精幹練達的楊志竟然被“棗販子”劫了生辰綱,也會急不可待地求索造成事態發展背後的原因。


在作品中設置懸念,一是可以使敘事避免平鋪直敘,使文章波瀾起伏,增強生動性和曲折性;二是可以吸引讀者,牢牢抓住讀者的心。常見民間說書藝人說書時“賣關子”,也是在利用人們總有“欲知後事如何”的心理,用懸念來抓住聽眾。


懸念的設置一般有三種方式。第一種:一個懸念的提出、破譯、完成,往往是一個獨立事件的完滿收結,是對主題的一次較為完整的表現(如何為的散文《第二次考試》即屬此類)。此類懸念,不但是一種敘事方法,也是一種構思方法。因此,這類懸念從設置到完成,要有一定長度。就一篇作文來說,懸念不宜設置過多,一般有一兩個就行了,不要像好萊塢電影那樣,追求“五分鐘一個興奮點”。第二種:在敘事的過程中不斷地製造懸念,使敘事本身追求一種懸念迭出、一波三折的藝術效果。第三種:我們不妨把它稱作是懸而未決的懸念,它可以給讀者留下想像的餘地,使文章意味無窮。如例文《陳伊玲的故事》即是。這種手法在時下的一些小小說中最常用。


本式的基本套路模式為:設置懸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例文1
陝西考生


夜,如漆的夜。


半山腰的一間草房裡,閃動出昏暗的燈光。屋裡坐著兄弟兩人。哥哥今年在縣城念高中三年級,成績優異,明年就要考大學了;弟弟上初中二年級。父親在三年前病逝。家裡家外,全由母親一人操勞,長期的超負荷勞動,母親生病臥床,家裡無人勞動,兄弟倆決定留一個在家,另一個繼續上學。


久久地,屋裡沒有聲音。一陣大風吹過,門上的布簾獵獵作響,火苗不停地跳動。


“哥,你去唸書吧,我留在家裡。”弟弟對哥哥道。哥哥沒有應聲。看著面黃肌瘦的弟弟,心裡一陣心痛。難道自己去唸書,讓弱小的弟弟在家勞動嗎?哥哥走過去,撫著弟弟的頭,“聽哥的話,你人還小,正是讀書的時候,哥哥留在家裡,你安心去唸書。”“不,哥,你馬上就升學了,你去讀書,家裡活我慢慢幹。”
“弟弟,”“哥哥,”兄弟倆緊緊地抱在一起,彼此聽見對方的心跳。淚,無聲地流淌著……
兄弟倆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只得以抓鬮來決定。


弟弟找來紙和筆,俯在桌上寫,哥凝視著屋外黑黑的夜出神。


“哥哥,你先抓吧。”哥哥轉過身,遲凝了片刻,從桌上抓起了一個紙團,上面寫著:“上學”。


弟弟望著哥哥道:“哥,你那鬮是上學,我在家勞動,你去唸書吧。”……
哥哥盯著手中的紙片,心潮起伏,弟弟還那麼小,在家勞動,會累壞他的。不行,應當讓弟弟去唸書。他轉身一看,屋裡已不見了弟弟。


哥哥低頭沉思了片刻,似乎突然明白了什麼,從紙簍裡找出弟弟的那團紙,展開一看,上面也寫著“上學”。霎時,哥哥明白了一切。為了讓哥哥去先抓,自己就……
看著手中的一片皺紙,哥哥眼裡閃著淚花,手,在顫抖,猛地,哥哥轉過身,大聲喊道:“弟弟……”向屋外濃濃的夜幕衝去。


簡評:這是一篇令人傷感、落淚的文章,作者首先寫出了家庭的背景,為推動情節發展做好了鋪墊,然後通過生動傳神的語言和動作描寫,刻畫了弟弟費盡心機地在抓鬮時“作弊”,結尾解開謎底。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真情的流露,收到了水到渠成的藝術效果。


例文2
江蘇考生


離端午節還有兩天了,富貴村的人們都在忙碌著。


這富貴村,雖然名為富貴,但其實是一片山坳坳裡的窮鄉僻壤,偶爾飛出一兩個金鳳凰,簫順就是一個。去年剛剛醫科大學畢業的他正在城裡醫院履行著天職。


家裡有一老母,還有一個快要生娃的媳婦,她們並不知道簫順的工作單位在哪裡,因為這山村實在是太閉塞了,唯一與外界的聯繫就是那一月才來一次的郵差。


往年,簫順都會在端午節前一個月寄信回家,這樣,婆媳倆就會在端午節前收到他的信,為他將要回家作準備。可是今年有些反常,離端午節只有兩天了,他的信還沒到,婆媳倆倒沒怎麼擔心,心想也許他忙,就忘了寫信,反正過節他一定會回來,按往年一樣準備就是了。


端午節轉眼就到了,村長按慣例用挨家挨戶集來的錢買了一串長長的鞭炮,放得震天響。按他們那裡的風俗,每戶的男丁都要跪在離鞭炮四米的圈子裡,然後祈福。可人們發現,簫順沒來,於是村長又派人去請……然後,全村的男丁都知道了,簫順沒回來。然後,全村的女人都知道了,簫順端午節沒回家!


在這個沒有什麼新聞的窮山村裡,女人們開始用她們獨特的傳播方式,生動地演繹著這個“號外”。現在村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簫順這個假冒的孝子,拋妻棄子,在城裡一個人風流快活,還包養了一個二奶!


簫家婆媳整日閉門不出。媳婦本來挺相信丈夫的,可聽傳言說得那麼有板有眼,就挺著個大肚子,整日以淚洗面。她將信將疑,只有簫順的媽媽始終堅信兒子不會如此,始終以堅定的口吻勸慰媳婦:“順子不會的,他不會的!”
一日,婆婆聽到門外又有村婦在談論自己的兒子,她不顧媳婦的勸阻,毅然拄柺杖,一步步挪到門口,打開門,只說了一句話:“順子不會的,不會的!”話音未落,簫順就站在了老母親的面前!


原來,奮戰在抗“非”一線的簫順剛剛結束任務,又在賓館被隔離了一個多星期,才匆匆往家趕,所以耽擱了。


於是,女人們開始說:“簫順真孝順!”
媳婦開始說:“他是我丈夫。”
婆婆仍然說:“他不會做那種事!”
簡評:這篇小說構思巧妙,充分利用設置懸念的方法,將情節寫得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從“常年節日還家”到“未歸猜疑傳謠”再到“歸家眾人改口”,直至末尾方揭出謎底,點出主人公是因抗“非典”而遲返家。還不僅使本文具有了時代性,而且增強了思想內涵。


例文3
湖北考生


哥,黝黑的皮膚,粗壯的胳膊像一頭健壯的牛;哥,粗聲粗氣,蓬亂的頭髮,像一匹任勞任怨的馬;哥,沉默寡言,起早摸黑,像一頭拉磨的驢。都說哥是撿來的,因為哥是一個只要有飯吃就能像牲畜一樣拼命幹活的人,他是家中唯一的勞動力。


風輕輕地劃過身邊,傳來哥喘氣的聲音,麥浪中飄飛著哥的滴滴汗水,在陽光下,像一顆顆珍珠,飛起又沉入無邊的麥浪。


哥真是撿來的嗎?在無邊的黑夜裡我問著依然閃爍的群星,也許它們知道哥是不是從孃的肚子裡出來的。哎!想起我娘,想起我一問她哥是不是撿來的,她就偷偷地抹淚的樣子,想起娘看著哥的那種心痛而無奈的樣子,想起……我想哥不是撿的吧!群星無語,只有無邊的思緒融化在無邊的黑暗裡。


然而,終於有一天,一輛汽車接走了……不是哥,而是我……
全村都愕然了,母親單薄的身軀像一張經不起揉捏的白紙一樣斜倚在門檻上,銀髮中夾著幾根枯黃的頭髮任風胡亂地吹拂著。


哥,我想起了哥,我不顧一切地掙脫親生父母溫暖的手,衝向麥田。陽光下哥黝黑的臉上滾著顆顆水珠,是淚?還是汗?我站在田埂上任由淚水在眼眶裡氾濫,卻再也無力叫出那個沉沉的“哥!”
哥,傻笑著看著我,說:“回去後,有空多來陪陪咱娘,她為你犧牲了不少。”
娘,娘為我犧牲了不少,是的,娘犧牲了自己的親生兒子,為了我這個撿來的娃,為了我今天能坐在寬敞的教室裡,娘把哥變成了家裡的一頭牲畜。


無數個日子裡,娘給我端來一碗香噴噴的米飯,卻給哥塞了一個硬邦邦的窩窩頭,我對娘說:“這不公平!”娘只笑笑說:“你上學要營養。”
原來,我現在才明白,我和哥的命運是娘一手安排的,到底哥跟孃親,還是我跟孃親,娘為什麼要這樣做?此刻我方明白,原來這世上還有一種比母愛更偉大的東西。


它像一股丁冬的泉水,滋養著我的心田,像一束溫暖的陽光,給我前進的力量,我多想問問娘,我比她的兒子更重要嗎?也許不必了,因為娘是這樣認為的,這是娘這個最最善良的人對事物的認知。


簡評:疑問句作題目,開篇就設下了懸念,引起人們對“哥”命運的關注。隨著情節的發展,“終於有一天,一輛汽車接走了……不是哥,而是我……”,長期的誤會才有答案,原來是“一種比母愛更偉大的東西”安排了這一切。母親超乎尋常的犧牲,深深震撼了我們。


例文4
湖北考生


撫摸著手中的一枚長長的金子彈,他的眼中漾著淚水。多少年來,子彈像毒刺在他心裡,悲哀纏繞著他的心,像絲線一般……
他是山裡的神槍手,日子是那麼平淡恬然,靠打獵為生的他和母親在大山腳下相依為命,也許是人算不如天算,母親突然病倒了。看到母親逐漸消瘦的面容,他心急如焚。


醫生說只有山上王猴的心血能對她的病有效,獵人二話沒說,揹著貼身的長槍上了山……
經過兩三天不眠不休地追尋,他終於找到了一隻白色的小猴。他的心激盪著。


母親,兒子就回來,您等著。


當他追逐著小白猴身影的目光停在了一棵古樹上時,讓他驚喜的是,小猴的身邊還仰坐著一隻老母猴。


小猴嬉叫著,擁在母猴的懷裡,母猴撫著小猴的頭,給小猴餵奶……晌午的陽光十分刺眼,獵人抬起了槍,瞄準。


突然,老母猴似乎看到了瞄準的槍,它望著獵人,眼中的警惕變成了一種哀傷,流動著;它直起了上身,站了起來,將小猴俯在胸前吮吸的頭壓向懷中,然後用哀求的眼神望著獵人,眼中流動著一種語言。


“請等一會,只一會,讓孩子多吸幾口奶水吧!求你了。”
將吸飽乳汁的幼兒,放在樹枝上,它很快的找來兩張芭蕉葉,弄成碗狀,將自己碩大的乳房拼命的壓擠著,小心的用葉子接著,又輕輕的把擠滿乳汁的葉子架在樹杈間。


於是,它招了招手,一動不動的坐在那裡,呆滯的眼睛遠遠地凝視著小猴……
獵人看著這戲劇般的一摹,他呆了,眼淚湧上了眼眶,手顫動得似乎抬不起那槍了:母猴的母愛讓他想起了母親和自己的情感,真切,卻又那麼無奈……


從未手軟過的獵人的心顫抖了,他實在不忍。眼睛朦朧中,他舉起了槍……
母親的病神奇地痊癒了。神槍手果然是神槍手,從母猴心臟中取出的子彈,他撫弄在手中,他不但將子彈射進了那顆充滿愛的心,也射入了自己的心,像毒刺一樣深深刺入……
噢,一種選擇。


簡評:這是一篇運用倒敘的手法寫成的小小說,開篇設置懸殊念,引出回憶。母猴在獵人的槍口之下,將“吸飽”乳汁的小猴放在樹枝上,“拼命地”將乳汁“擠滿”找來的兩張芭蕉葉弄成的器具裡,並將其“輕輕的”放在樹枝間……在以生命為代價的前提下,“母猴”被命運選擇,而獵人為母親選擇,一生一死,撼人心魄。由此,我們才體會到獵人內心的愧疚與悲哀。


高考作文結構創新招術—— 懸念解疑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