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這30個知識點,90%高中生逢考就錯!

中國古代史

1.西周分封制的對象主要是姬姓王族,故被分封的諸侯都與周王有血緣關係。(×)

提示:西周分封制不僅分封王族,還分封異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而異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與周王並無血緣關係。

2.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關係是固定的。(×)

提示:大宗和小宗是相對而言的。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貴族的大宗,諸侯對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國內,諸侯對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內,對於士而言,卿大夫是士的大宗,士對卿大士而言是小宗。

3.秦推行郡縣制,故郡縣制最早出現在秦朝。(×)

提示:秦推行郡縣制,但郡縣制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秦朝統一後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

高中歷史這30個知識點,90%高中生逢考就錯!

4.君主專制就是中央集權。(×)

提示: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是與民主政體相對立的概念,是一種決策方式。其主要特徵是皇帝個人的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中央集權是一種相對於地方分權的制度。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於中央。

5.“封建專制”等於“封建制度”。(×)

提示:“封建專制”專指封建社會的個人獨裁統治;“封建制度”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

6.元朝中央設置中書省,其職能與唐朝三省制的中書省職權相同。(×)

提示:唐朝的中書省掌管政令的草擬,經門下省審議,再經皇帝決斷,其職能是參與決策;而元朝的中書省則是最高行政機構,故與唐朝中書省的職權不同。

7.明清內閣制是前代宰相制的延續,是法定的一級中央機構。(×)

提示:明代以前丞相制下,丞相被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是 “百官之首”;明代內閣制並非法定機構,只是皇帝的侍從諮詢機構,本身並無決策權,儘管有的閣臣一度大權在握,但權力來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對皇權也難以起到實質性的制約作用。

8.小農經濟就是自然經濟。(×)

提示: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強調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其最本質屬性是農業經營規模小,隨著社會屬性的變化,和商品經濟相聯繫加深。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是相對於商品經濟而言的,和商品經濟對立,具有排斥社會分工,生產分散、規模小、技術落後的特點。

9.自然經濟下農民生活很富足。(×)

提示: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徵“自給自足”中的“足”並非指富足,而是指基本滿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很少進行商品交換。事實上,封建制度下農民的賦稅、徭役負擔沉重,生活非常艱苦。

10.官營手工業在古代一直佔據主導地位,民營手工業就是家庭手工業,一直處於次要地位。(×)

提示:中國古代手工業經營主要分為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形態,官營手工業是政府直接經營,集中、大作坊生產軍用品和官府貴族生活用品,代表我國古代手工業水平,產品不在市場流通,至明代前期佔據主導地位;民營手工業是民間私人經營方式,產品主要用於民間消費,產品在市場流通,受到政府的壓制,但明中葉後佔據主導地位;家庭手工業是農戶的副業,小農經濟的附屬,產品主要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剩餘部分出售,一直存在於社會經濟生活中。

高中歷史這30個知識點,90%高中生逢考就錯!

11.“海禁”政策就是“閉關鎖國”政策。(×)

提示:“海禁”政策是指明清時期嚴厲禁止私人出海貿易,即“片板不得下海”,海外貿易必須在官方的主持下進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不是禁絕)對外貿易,即禁止本國人民出海貿易也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如清朝規定一切對外貿易均在廣州“十三行”進行。

12.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是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

提示: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而是腐朽的專制制度。閉關鎖國與重農抑商政策都是君主專制制度的衍生物,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具體原因。

13.孟子提倡的“仁政”就是孔子提倡的“仁”。(×)

提示:

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愛人”。孟子從孔子“仁”的精神出發,把它進一步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施政綱領,即“仁政”。

高中歷史這30個知識點,90%高中生逢考就錯!

14.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的“儒術”就是孔子、孟子的“儒學”。(×)

提示: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的“儒術”是指經過董仲舒改造後的糅合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儒學,已經不完全是先秦時期的儒學,而是對先秦儒學的繼承和發展。

15.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看待世界本原、認識途徑不同,故陸王心學是對程朱理學的徹底否定。(×)

提示: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雖然在認識世界本原、途徑不同,但二者本質是一致的,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遏制人們的自然欲求,都屬於唯心主義的範疇。

16.明清之際批判思想針對理學進行了批判,徹底否定儒學思想。(×)

提示: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針對理學束縛、君主專制等腐朽制度的不合理現象進行了揭露批判,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要求。但由於階級和時代的侷限,他們只著眼於對黑暗現實的揭露,沒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層次;所提出的為君之道與治國之道,仍然沒有跳出傳統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因而,明清之際批判思想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儒學的批判與繼承。

17.四大發明在中國古代沒有發揮作用。(×)

提示:四大發明在中國古代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但不能說沒有發揮作用。任何重大發明和創造,只有在它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時候,才能發揮其改造社會的巨大作用。

高中歷史這30個知識點,90%高中生逢考就錯!

18.中國古代科技與西方近代科技的特點相同。(×)

提示:(1)中國的傳統科技重經驗,近代科技重實驗。中國傳統科學嚴格講是經驗科學、描述科學,主要表現為把人類同自然界長期鬥爭的經驗積累、整理;近代科學把系統觀察和實驗同嚴密的邏輯體系結合,形成以實驗事實為根據的系統的科學理論。

(2)傳統科技重綜合,近代科技重分析。傳統科技善於全面觀察現象,直接從這些現象中進行整體理論綜合,揭示現象背後本質的機制,則是很薄弱的;近代科技善於運用分析法,近代弗蘭西斯·培根將分析的實踐上升到科學方法論的高度加以闡明,從而給近代科學理論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確方向。

(3)傳統科技重實用,近代自然科學重理論。傳統科技大多是生產經驗的總結,實用性強,但缺乏用邏輯方法進行理論概括和分析。近代科技屬於理論科學,大都屬於對事物規律和本質的探索,主要採取觀察和實驗方法。

19.中國“文人畫”的突出特點是畫景。(×)

提示:

中國文人畫也稱“士大夫寫意畫”或“詩意畫”。其作品大都取材於山水、古木、竹石、花鳥等。表現手法以水墨或淡設色寫意為主。雖然從取材和外在形式上是寫景,實際不是寫景,而是寫意,強調作者個人內心情感的抒發。中國“文人畫”的突出特點不是畫景而是寫意,強調作者個人內心情感的抒發。

中國近代史

1.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就是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質,經濟上是封建性質。(×)

提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獨立自主權;在經濟上是指中國逐漸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在文化上則表現為“西學東漸”。“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

2.林則徐禁菸運動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貿易,因而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原因是由於中國的虎門銷煙。(×)

提示:鴉片戰爭爆發前中國處於君主專制社會末期,政治腐朽,經濟、軍事落後;對外實行閉關鎖國。而同時期的英國經濟上工業革命率先完成,資本主義經濟大發展;政治上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確立;軍事上裝備先進,具有海上霸主的地位;積極加強對外殖民擴張,尋找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故英國急於打開中國市場是發動侵略戰爭的主要因素。而中國的虎門銷煙是英國發動侵略戰爭的藉口。

3.《資政新篇》是對《天朝田畝制度》的繼承和發展。(×)

提示:《天朝田畝制度》是l853年初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為鞏固政權而頒佈的革命綱領,是試圖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在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實行公有共享和絕對平均主義,是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而《資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殲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國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方案,反映了先進的中國人發展資本主義的願望。二者在追求社會發展道路的問題上,並不是一種繼承與發展關係,而是一種相互對立、矛盾的關係,二者設想的兩種社會制度有著本質的區別。

4.辛亥革命結束了我國的封建制度。(×)

提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並沒有改變中國封建社會的性質,也沒有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5.五四運動取得了完全勝利。(×)

提示:五四運動促使北洋軍閥政府罷免三個賣國賊、釋放被捕學生和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反映了五四運動取得了勝利,但是其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並沒有完成,因而五四運動只是取得初步勝利而不是完全勝利。

6.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方式是兩黨合併,第二次合作才是黨內合作。(×)

提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方式既不是兩黨合併,也不是黨外合作,而是黨內合作,中國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時保持政治、組織、思想上的獨立性。第二次國共合作是黨外合作,而不是黨內合作,中國共產黨名義上接受國民政府的領導,共同抗日,但是中國共產黨擁有自己的政府、軍隊等。

7.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導致了國民大革命的失敗,故國民大革命沒有促進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提示: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遭到破壞,加之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錯誤,導致了國民大革命的失敗,這裡的失敗是指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但是國民革命進行北伐戰爭,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推動了中國革命發展,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8.新三民主義就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提示:新三民主義增加了國民平等權利、明確反對帝國主義和評價地權,與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基本一致,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三大政策是指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新三民主義是革命綱領,是奮鬥目標,三大政策是實現綱領和目標的指導思想、方法、途徑和具體方針。新三民主義中蘊含著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精髓。

9.工農紅軍長征是為了宣傳革命思想而進行的必要戰略轉移。(×)

提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取得了勝利,傳播了革命思想,撒下了革命的火種,促進了北上抗日。但是長征是王明的“左”傾錯誤,導致中國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中國工農紅軍被迫進行的戰略轉移。

高中歷史這30個知識點,90%高中生逢考就錯!

10.近代中國實現近代化是實現民族獨立的前提。(×)

提示:民族獨立和中國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國兩大革命任務,二者的關係不能顛倒。民族獨立是實現近代化的前提,因為沒有民族獨立就不可能有國家富強,而國家不富強,民族獨立也就沒有保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不實現民族獨立和推翻封建主義,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

11.鴉片戰爭後中國的自然經濟完全解體。(×)

提示:鴉片戰爭後,中國自然經濟逐步破產。主要表現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各種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使中國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農產品日益商品化,破壞了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小農經濟結構。但自然經濟發展趨勢是逐漸走向衰落解體。整體而言,其瓦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2020年高考快臨近了,還有幾個月時間,希望高三的各位同學都能在這個特殊的鼠年,收到自己心儀的錄取通知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