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式足球进化史(1):瓜帅与渣叔对“高位压迫”的不同理解

受联赛停摆影响,利物浦迟迟未能捧起队史第一座英超冠军奖杯,但即便如此,19-20赛季红军的表现却是有目共睹,或许在不少球迷心中,这座象征着一整个赛季艰苦卓绝奋斗结晶的银制奖杯,早已归属安菲尔德。不出意外的话(例如本赛季成绩取消),利物浦将赢得巴克莱杯,由此,这将是克洛普为红军带来的第3个冠军头衔。

克式足球进化史(1):瓜帅与渣叔对“高位压迫”的不同理解

克洛普

红军在过去4年零5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这一进程中渣叔居功至伟。德国人在执教层面有两个难能可贵的优点:一是建队能力鹤立鸡群,二是善于学习并改进战术。

克洛普的战术演变始于多特蒙德时期,至今未曾停下脚步,正因为如此,笔者笃定地认为,沿着时间脉络对克式足球的“进化史”进行总结很有必要。

在这个系列的文章中,我将以渣叔执教多特时期为起点,逐步探讨德国人整体战术思路上的变化,而该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克洛普与瓜迪奥拉对“高位压迫”战术的不同理解。

关于高位压迫:渣叔与瓜帅理念不同

2008年夏天,欧洲足坛同时发生着两件大事:一是瓜迪奥拉出任巴萨一线队主帅,二是克洛普拾起多特蒙德教鞭,站在后人的角度回看历史,这两项任命足够伟大。

克式足球进化史(1):瓜帅与渣叔对“高位压迫”的不同理解

利物浦

瓜迪奥拉为巴萨一队带去了更具统治力的球风以及无数座冠军奖杯,他所倡导的控制球权、丢球后高位压迫的足球理念也由此火遍全球。

当瓜迪奥拉在西甲呼风唤雨的时候,多特时期的克洛普也没有闲着,他正密切关注着梦三宇宙队的一举一动。德国人表示,他欣赏巴萨球员的逼抢意识及逼抢力度,但并不认同他们的踢球方式,他用“消极”、“无聊”这样的词汇定义控球。

克洛普专研巴萨,但研究的方向与常人不同,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所谓的“ tikitaka”并非这位性格教头的心中所爱,他希望在多特施行的,是部分放弃控球优势,专注于高位压迫后由守转攻瞬间变化的足球战术,这一点与瓜迪奥拉截然相反。

再无知的球迷也应该知道,高位压迫并非瓜迪奥拉的发明,后者多只能称作它的发扬光大者,正因为如此,该战术从来就没有“正统”的概念,这也就为克洛普的改造提供了想象空间。

克式足球进化史(1):瓜帅与渣叔对“高位压迫”的不同理解

瓜迪奥拉

在具体展开克式多特整体攻防战术以前(第二部分),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渣叔和瓜迪奥拉两位名帅对高位压迫战术的不同理解。笔者查阅百度百科资料,发现其中对瓜与克的高位压迫战术分别称作“传球线路导向”和“区域覆盖导向”,个人认为比较贴切,因此在此沿用。

具体阐述:瓜迪奥拉的“高位压迫”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点,即瓜迪奥拉的高位压迫战术,应该是为其控制球权目的服务的。佩普一再强调:“不要丢失球权,否则场上局势你将无法掌握。”而一旦不慎失去皮球,最好的办法就是:抢回来。

所谓“传球线路导向”的高位逼抢,大致思路是由某一名球员在丢球后的瞬间向持球人靠近(往往是丢球者),利用防守技巧和身体对抗压迫后者,使其无法自如施展技术动作,与此同时也为队友的合围争取时间。

当持球者受到干扰和压迫,他可以选用的出球线路进一步被削减(例如压迫来自于后方便只能向其他方向出球),而此时已经合围上来的巴萨球员并不会一窝蜂扑上去抢球,他们会在短暂的思考后选择占据持球者可能的出球路线,打破其与队友的联系。由此,一个小型的局部包围圈就此形成,它不一定严密,但却够用,持球者此时面临的情况往往只有以下几种:一是被压迫者断球,二是慌乱出球被包围者阻截,三是盲目大脚出球。当然,不可避免在某些场合下会出现持球者凭借精湛个人能力突出重围的可能性,但这或许就属于意外情况了。

克式足球进化史(1):瓜帅与渣叔对“高位压迫”的不同理解

瓜帅与小白

值得一提的是,瓜迪奥拉这套高位压迫的战术十分讲究时机,标准足球场长100m-110m,宽64m-75m,标准足球赛比赛时间90min,场上11名球员不可能持续处于压迫的状态,因此分析压迫时机很重要。

简单来说:防守方人数占优比人数劣势情况下更适合压迫,边路压迫比中路压迫更有效,一旦短时间内无法截下皮球,其他球员就应该利用上抢球员创造的时间差落位组织防守

具体阐述:克洛普的“高位压迫”

在上文中笔者已经提到:克洛普启用高位压迫战术或多或少有对梦三巴萨的借鉴,因此在部分细节上二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在上抢时机的把握上等等,但除此之外,我们同样不能忽视渣叔的创新之处。

“区域覆盖导向”的高位压迫,顾名思义,其与瓜迪奥拉高位压迫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并不专注于对持球者出球线路的封锁,而是力求在小范围内形成局部人数优势,逼得球权。

克式足球进化史(1):瓜帅与渣叔对“高位压迫”的不同理解

渣叔与莱万

执教多特时期,克洛普擅长以一套攻守平衡的4-2-3-1阵型展开自己的压迫战术。这其中,锋线的莱万多夫斯基、十号位的格策,边路的罗伊斯、库巴,后腰位的京多安、本德,甚至是两名边后卫都会参与到这个进程中来。

在具体压迫实施过程中,莱万和格策将扮演第一梯队的角色,而边前卫和后腰则是第二梯队。以前场位置的一次成功压迫为例,莱万无需顶在锋线最前端承担过多站桩者或牵扯中卫的角色,他可以分心于回身对持球球员进行干扰,同样的道理,埋伏在莱万身后的十号位格策也可以相应回收协助莱万,就此中路前场二人组形成这个压迫包围圈的半壁江山。

与此同时,边前卫和后腰则会发挥自己跑动能力出色的特点,审时度势判断是否上抢。这个过程说来简单,其实复杂,很大程度上它要依靠教练平时的训练以及球员的比赛经验才能完美运行。皮球在球场上不是静态的,持球球员也不是孤立无援的,生硬地设定某几名球员为上抢者和单一的人盯人没有太大区别,球员需要自行把握由谁上抢,以及上抢的力度。总而言之,在克洛普的压迫体系下,多特必须在短时间内形成局部人数优势,实现皮球的反抢,又或者逼迫持球者大脚出球。

当然了,这种压迫套路并不仅仅局限于前场高位,落位防守时边路肋部同样可以如法炮制,只不过此时参与到上抢进程中的可能就是边前卫+后腰+边后卫了。

克式足球进化史(1):瓜帅与渣叔对“高位压迫”的不同理解

克洛普与格策

压迫后的进攻:克洛普与瓜迪奥拉的不同之处

还记得吗,笔者在文章开头曾提到:克洛普对巴萨高位压迫反抢后继续控球的风格并不认同,由此就引出克瓜二人在该战术上的又一个区别:反抢成功后如何发动进攻。

既然瓜迪奥拉认为掌握球权对自己的球队意义非凡,那么他就不会允许球员们在一次不成熟的快速反击中将来之不易的球权丢掉,也许反击会很成功,但那只是也许。佩普的足球哲学告诉世人,他更中意可预测性。看看吧,反抢的目的是为了控球,但并不是那种为了无意识倒脚的控制,梦三巴萨往往会在反抢后迅速恢复控制形态,通过三传两递把此前收紧的阵型张开,重新像一张大网那样覆盖在对手身上。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球队在面对那支巴萨时会感到绝望,你害怕的是他们的局部短传吗?别开玩笑了,你害怕的是他们永远在主导比赛,甚至防守端也不例外。

与巴萨不同,克洛普时期的多特并不讲求反抢后的控制,你可以说是球员的技术达不到这种效果,也可以说是渣叔不允许他们这么做,这都不重要,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是如何展开进攻的。

克式足球进化史(1):瓜帅与渣叔对“高位压迫”的不同理解

巴萨梦三

不止一位足球专家提到克洛普对攻防转换瞬间的痴迷,而最能体现这点的自然是在抢回皮球后所发生的一切。

断球瞬间,克洛普的球队就像一台高速运转以至于热得发烫的机器,所有参与反击的球员分工明确,力求一击致命。本方持球者或是快速出球,或是自己带球突进,由此以点带面将整支球队的阵型向前提升。以多特为例,球员会尽量避开对手丢球后的反逼抢,迅速把球带离事发区域,方式无非是上述两种。与此同时,边前卫、中锋、边后卫都在快速无球跑动,为出球者或持球推进者提供出球点。

君不见前场莱万和格策已在对手防线身前双鬼拍门;库巴和罗伊斯积极内收压缩防线;两侧边后卫由此利用队友跑位带出的空间大幅度助攻,迎来面前的一片开阔地,好一幅“波澜壮阔”快速进攻图。

克式足球进化史(1):瓜帅与渣叔对“高位压迫”的不同理解

格策

写在最后:

限于篇幅,本系列的第一部分内容到此为止,在接下来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的内容,笔者将在本文充分解读克式“高位压迫”的基础上,就多特以及利物浦时期克洛普的大致战术进行解析,敬请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