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永居權”不是洪水猛獸,“收刮天下人才“正當時

近日《南方日報》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目前尚處於向社會徵求意見階段,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這份看似冷僻的行政法規,在網絡上引起熱議,更多的人持質疑態度,發出批評甚至反對的聲音。

網友主要質疑的就是:為什麼不繼續進行“工作許可證”制度?一定要讓外國人以“永居權”的形式獲得“類國民”待遇?

“外國人永居權”不是洪水猛獸,“收刮天下人才“正當時

世界上最難申請的“綠卡”

“永久居留權”也就是獲得永久居留證,國外稱為“綠卡”。從2004年到13年10年期間獲得中國綠卡的總人數為7356人。中國綠卡被稱為世界上最難申請的“綠卡”之一。以前中國採取“定居簽證”的方法。

新華社2019年4月14號的一份電文顯示:2018年,有33.6萬外國人獲得工作許可,在境內工作的外國人總數超過95萬。

在我國曆史上,曾經有過三次,“萬國來朝,盡顯天朝神威”的壯美景象。我們為外國人在朝為官,授予優秀外國人子弟參加科舉考試等等特權。

我國曆史上三次“移民潮“

一次是隋煬帝期間。隋煬帝楊廣結束了中國100多年的動盪,讓匈奴鮮卑等,停止了猖獗的邊境活動,中華大地再現統一盛世。當時周邊國家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東突厥等國皆深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特別是“日本遣隋使”,名揚後世。

第二次是唐太宗期間。唐太宗李世民具有高瞻遠矚的能力,他和其他的皇帝想法大相徑庭。他對周邊的民族,並不是一味的防禦,而是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臣民,一視同仁。

長安城一度成為國際交流中心,大量的外來移民來到大唐首都長安城定居,都心悅誠服的地愛上了長安。

“外國人永居權”不是洪水猛獸,“收刮天下人才“正當時

唐帝國時期的周邊國家

第三次明成祖永樂年間:大明王朝的朱棣時期,也有大國風範,友好的和世界各國互通往來。朱棣命令鄭和下西洋,建立海上絲綢之路。

移民政策是吸納人才的重要手段

移民政策對於美國來說呢,就是立國之本。自從一戰以後,美國就開始接收來自海外的人才,通過移民的方式實現了人才的引進。長期以來在歐美在歐洲人心目中,美國就是大老粗,沒文化啥都不懂。

兩次世界大戰,美國吸納了大量​來自歐洲的科技人才。其中包括一部分在歐洲被歧視的猶太人,其中最鼎鼎大名的就是愛因斯坦。可以說沒有了移民政策,美國就啥也不是。

“外國人永居權”不是洪水猛獸,“收刮天下人才“正當時

領英發布《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揭示中國ai人才來源圖譜


近幾年由於烏克蘭經濟不景氣,著名的“烏克蘭安東諾夫”飛機公司已經有數千名工程師攜帶家屬在中國陝西定居。這些工程師,可都是頂級專家,其中不乏國寶級人才,但俄羅斯垂涎三尺。中國在軍用發動機,船用燃氣輪機,航天火箭和空間站取得的成績,背後都有烏克蘭專家的身影。

是時候“網羅天下人才”了!

首先確實是到時候了,中國確實應該出臺相關政策,加速優秀人才的引進。隨著中國經濟及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全世界的吸引力也是今非昔比。從客觀上確實有很多外國人想到中國來工作學習甚至定居。

中國早已成為世界工廠,如果要進一步發展,對於必須從全世界來搜刮人才。而對於外國人才來說,綠卡是標配,不可或缺。

我覺得有兩類外國人,我們應該給他中國綠卡,第一類,就是國際知名的專家,我覺得這點沒有什麼爭議。

“外國人永居權”不是洪水猛獸,“收刮天下人才“正當時

烏克蘭的頂級航母設計師巴比奇·瓦列裡來華任職,前烏克蘭的航母總師


第二類人才,國內大公司急需的國際性人才。中國需要拓展全世界的市場,不可能只用國內的人才。而且跟國內的人才市場並不衝突。這種人才引進相當於美國的EB2和EB3。

超國民待遇問題

被網友詬病的最多的就是中國人習慣給予外國人“超國民待遇”。尤其是山東大學給外國留學生配備“異性學伴”,引起一邊倒的冷嘲熱諷。

我覺得超國民待遇問題,和中國綠卡問題,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問題,就算不給他中國綠卡,超國民待遇問題仍然有可能存在,反而給了他中國綠卡之後,反而讓事情進入常規化和程序化,一切按照規章制度來,從某種程度上抑制"超國民待遇”現象。

你看,美國的移民啊,完全沒有超國民待遇問題,只有被歧視的問題。

綜上所述,“外國人永居政策”既要廣泛討論,也要學會傾聽,有理不在聲高,不要沉迷於口號式抵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