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在以前,朋友們問我福州攻略的時候,我總是這樣建議:上午就用徒步的方式走一走福道,看看驚動了聯合國的巨型藝術裝置,還能將榕城的山水景觀盡收眼底,下午就去三坊七巷看看明清建築,熟悉那些在中國近代史上如雷貫耳的名字,還能吃到永和魚丸、木金肉丸、同利肉燕等鼎鼎有名的福州小吃。晚上就去夜遊閩江,一天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但現在,我會建議朋友用一天的時間,好好逛逛三坊七巷。因為應該很難再有一個地方,隨便一腳踏下去,你的腳印就和某一位風雲人物的足跡重合。

這裡,“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走過,中國近代海軍的創始人沈葆楨走過,翻譯《天演論》的啟蒙思想家嚴復走過,黃花崗72烈士之一的林覺民走過,中國報界先驅林白水走過……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翻動歷史,會驚奇地發現,一大串在中國近現代舞臺上風起雲湧的人物,他們的生活背景都或多或少映現在三坊七巷。稍一數,竟達一百多人之眾。

時代發展的列車滾滾向前,大家都在拼命向前奔跑,許多事物就會不自覺地被我們拋在身後。傳統中國裡的人情與手藝,以及由此產生的緩慢而詩意的生活方式,如同漸漸漫漶模糊的風景,越來越遠。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好在,一方水土養育了一方人,在這方水土下也養育了一方手藝。那個時代留給我們的蛛絲馬跡裡,繪畫、圖騰、器物的製作等等,都有著生命初始時期的簡與拙,卻又蘊含著無盡的活力與無窮的想象。

這些手藝和守藝人,就像地裡長出來的榕樹,山間生出的雲朵,屋頂冒出的炊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依存關係。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他們是一個個人物,他們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做油紙傘,畫糖畫,畫扇的……他們是一個個為生計奔波的小人物,一個個面容模糊的普通人。

那時候沒有“非遺”,他們只是自己生活的締造者。他們行走在坊巷間,風雨兼程,且歌且行,為自己也為別人,在身後留下一行淺淺的足跡。


希望你藉由藏在三坊七巷的手藝中,可以探索到福州這座城市更新的一面,進而發現生活中更多的美好。


三坊七巷的一天,從哪裡開始呢?

或許,是早早甦醒的南后街。就像剎那間回到了19世紀的老福州,兩人合抱的行道樹下是木板釘起來的老舊房子和店面。

或許,是在三坊七巷最秀美的花廳園林裡,瞭解福州油紙傘文化,體會一把青石雨巷中油紙傘的古典之美。

或許,是飽覽閩劇文化的水榭戲臺,讓我們窺見古代歷史的真相與文化藝術的概貌。

或許,是林則徐紀念館的一個愜意午後,用心傾聽這位“老者”訴說他的故事。


南后街:描繪糖畫記憶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遊走在南后街,你會偶遇一位糖畫藝人——林振杰師傅。一個爐子、一塊石板、一袋糖塊兒、一把鐵勺子、兩把小鏟子,就是這些看似簡單的陳設,飽含著他三十多年的執著與熱愛。

他說,“這是祖傳手藝,我是第3代傳人。經常有外國遊客過來找我作畫,我會盡量做得更好,讓他們充分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福州的民間藝術發揚光大。”說著,林師傅笑了起來。

多少年後再看,也依然會讓人會心一笑,忍不住童心氾濫。


南后街:搖曳扇畫流年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在三坊七巷人流往來密集的南后街上,民間手工藝人們是一群特別的存在,幾尺攤位之間,是他們施展才華的舞臺。

“這些畫能夠讓人靜下心來,一提起筆,心自然就靜下來了,那麼看我這幅畫的人,他也會相應地感到心很靜。”在人流往來密集的南后街上,年逾四旬的扇畫藝人羅知秋拿著各式畫筆在圓形的扇面認真地點綴著。

羅知秋是江蘇揚州人,出生於江南水鄉的他,從小對書畫頗有好感。羅知秋善寫意、花鳥、山水和人物,在福州生活了二十餘年,福州的山山水水都成為了他筆下創作的素材。其中不乏福州特色的茉莉花、福州的三山兩塔、三坊七巷等著名景點。

他說,因為這個東西做的人越來越少了,我們也熱愛這個行業,也希望我們這個行業得到傳承下去,它畢竟是中國的傳統工藝,也希望它慢慢地這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小黃樓:看盡繁華迴歸平靜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小黃樓位於黃巷36號。它的大門很不起眼,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買門票後跨門而進,裡面十分安靜,但推門而進,有推開一個世界、進入另一段時光之感。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這座宅院是三坊七巷所有宅院中居住名人最多的宅院,還有兩個三坊七巷最秀美的花廳園林。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在這間教室裡,我們偶遇福州油紙傘非遺傳承人嚴磊老師,體會了一把青石雨巷中油紙傘下的古典之美。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說起油紙傘,不少福州人的印象都是從2010年開始南后街上出現的一個不大的攤點開始的。

長長的青石板路邊,地上擺著、牆上掛著的都是古色古香的油紙傘,為數不多但錯落有致、分外搶眼。

攤主就是時年24歲剛剛大學畢業的福州小夥兒嚴磊。轉眼9年多過去,嚴老師如今已成為福州油紙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他跟我們細說油紙傘文化,製作的方法是遵循最古老的工藝,棉線得一圈一圈地上,桐油得一遍一遍地刷,一批200個油紙傘要花上20多天,天氣不好還得更長一些。“這活急不得,就得慢慢來。”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油紙傘史料記載是王審知入閩時帶過來的,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我想讓福州人遺忘的油紙傘重新迴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來,不僅是一件伴手禮,試想一下,到了每年三四月,雨季來了,路人打著油紙傘,那是何等風景!”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很高興自己能以這樣體驗的方式來記住這項非遺文化,用幾個小時候的時間,搭乘了一段守藝人一點一滴削出來、磨出來、塗上去,是耗費時間去慢慢等待它們成型的一段時光旅程。


水榭戲臺:飽覽閩劇文化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水榭戲臺是福州三坊七巷珍藏著的一顆明珠。

過去,三坊七巷的精英階層、文儒顯達每逢宴席、節慶,高門大院裡總會建一個戲臺為了友朋聚會聽曲。在三坊七巷的衣錦坊裡,就藏著福州目前保存最完好、也是僅存的水榭戲臺。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歲月塵封,戲臺靜立水中,但歲月的風霜依然掠不走它的神韻。飛簷臨空、翹角鉤月,霸氣依然。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水榭戲臺所在宅院系鄭氏宅院,每年辦春酒或婚嫁等喜事時,主人都盛情地請來了眾多的親朋好友到宅內聚會,他們坐在廳裡一邊宴客、品茶,一邊聽曲看戲,而女眷們則坐在酒樓和閣樓上看戲。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置身於此,200年間的故事就在這片片金光裡閃爍。明、清時期福州官家生活、民間戲劇和節慶活動彷彿觸手可及。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圖|青年閩劇演員林特


前段時間跟閩劇演員林特老師一同去寧波推介會,好好了解了一番閩劇。

“現在小朋友都不看戲了,外地人來到福州,想看閩劇都找不到地方看,有的人甚至不太知道,福州存在著這麼一門戲曲。”提起閩劇,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

閩劇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唸白的戲曲劇種,它不僅流響於坊巷之中,又喧鬧於碼頭之上,在戲裡戲外都透著福州人的百年故事。

看著臺上的林老師,又感嘆,幸好有這麼一群人為閩劇而生,為閩劇的傳承孜孜不倦的守藝人。


林則徐紀念館:小印石志懷高遠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林則徐是中國近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偉大的中華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驅、“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他“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高尚情操,時刻激勵著我們。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他不僅是個卓識遠見的政治風雲人物,也是一位書法家。作為三坊七巷走出去的名人,更是地道的福州人,其實除了書法,林則徐對家鄉的壽山石文化也是很有研究。

這代福州人都聽說過“福州三寶”,牛角梳、脫胎漆器這兩件不會錯,但第三件通常會被說成壽山石。(其實是油紙傘)壽山石對福州文化來說,是一個複雜的技藝載體,更是融入了福州文化的歷史。

伴隨著歷史的步伐,壽山石默默地存在於天地之間,在三坊七巷找到壽山石蹤影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大至殿堂樓閣,小至案几陳設,都有壽山石深沉的痕跡。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在林則徐紀念館陳列的大量珍貴文物中,有一件林則徐後裔捐贈的箱子分外引人注目。這個伴隨林則徐的小小木質印章箱,是他生前的珍愛之物,儲存著他自用印章和壽山印石,也見證了他對福州壽山石以及篆刻藝術的鐘情和喜好。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印象最深的是林則徐的一枚石章篆刻「寵辱皆忘」,這枚印章也陪他度過逆境。這兩天臨摹了他的印章來提醒自己:進退有度,才不至進退維谷;寵辱皆忘,方可以寵辱不驚。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裡有很多壽山石店,還會給你現場篆刻。在聽這些叮叮噹噹的聲音裡,彷彿也讓我們敲出了和壽山石守藝人之間的無縫對接。


寫在最後

林立高樓與悠久古建,是過去與現代的交融,你儘可遊走於它的每一個角落,去傾聽和感受每一段,關於三坊七巷的眷戀。

三坊七巷在作為景區的同時,也是當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穿梭在抹著灰泥的高牆之間,踏著被歲月打磨光亮的青石板路,牆上是青瓦鋪成的飛簷,抬頭只看見細長的天空,歷史似乎就在眼前展現。

你熟悉卻又不太瞭解的三坊七巷

而藏在其中的守藝人,他們以時間為緯,以雙手為經,經緯交織,日月輪替,他們不僅守護著各自的手藝,也在用自己的雙手,讓鄉愁在人間煙火中繼續繚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