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國友人多一點關心”到底對不對?

今天看到那個“英國籍女婿”的事件又出現反轉了,意思大致是這位英國女婿是3月14日入境,按當時的規定,居家或集中隔離這兩者方式都是可以自行選擇的,並非必須集中隔離。因此居委會做的名沒有什麼錯誤之處。

“對外國友人多一點關心”到底對不對?

拋開這個具體的事件不談,這兩天看到一種說法,意思是“對外國友人多一些關心”並沒有錯。比如胡錫進在博文和視頻中都說到,“老外在中國人生地不熟,屬於客人,周圍的人在生活層面對他們多照顧一些,老胡並不反對”。還有前幾天看到某晨報記者小編在回覆網友質疑的時候,就說到“對外國友人多一點關心哪裡不合適了?”

“對外國友人多一點關心”到底對不對?

在這裡我們主要是要進行一個探討,並不是要對誰進行批評或者指責,所以能打碼的地方,都打了碼。那麼這種說法到底對不對哪?一聽起來沒有錯啊,也符合我們中國人熱情好客、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傳統美德啊,正所謂“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但仔細的一想,好像哪裡不對啊。

其實仔細想一下,這個“對外國友人多一點關心”,也對也不對,說它對,原因剛說到了,本來就是我們文化中的美德之一。說它不對,是因為,當你思考一下“外國人超國民待遇”的時候,就會發現,要實現它的前提是這碗水你必須端平啊。

之所以現在大家對這個“超國民待遇”現象極度反感,其實就是源自這個不平的問題,這很好理解。但反過頭來考慮,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超國民待遇現象哪?各種分析都有,有的說是因為長期歷史因素,有的說是基層怕惹事,有的說是法律法規欠缺,還有說是涉外處理流程麻煩,眾說紛紜吧。但這個對外國友人多一點關心的因素,未必不是一種原因之一。

“對外國友人多一點關心”到底對不對?

外國人丟自行車、丟錢包、丟手機很快就找回來的新聞已經屢見不鮮了,甚至可笑可嘆到出現外國人幫報案的荒誕現象。我不覺得所有這些基層同志都是因為覺得“外國人的事情就是天大的事情”,才會這麼不遺餘力的處理,比如那些支付寶匯錯錢的新聞報道,應該也是有一定的想幫助他的想法在裡面。但是這種新聞一出,難免讓我們的民眾想起自己,“我們丟的自行車還不知道在哪那?”。這麼一比較,有理你也說不清。

“對外國友人多一點關心”到底對不對?

還有去年沸沸揚揚的留學生學伴問題,想幫助“人生地不熟”的留學生,但也要考慮做到什麼程度的問題啊?古人云“助人之道,適之為宜,過之成疾”誠不欺我啊。這些例子是不是都可以說是基於“對外國友人多一點關心”的出發點?但是很明顯都造成了事實上不可推卸的外國人超國民待遇問題。

在我看來,有一顆助人為樂的心是沒錯的,但是當你面對外國人的時候,要牢記三個問題。

第一、就是自我身份問題,如果你代表了公權力,那就需要謹慎,想一下你做的這些,是不是面對國人的時候也是這麼做的,如果是,哪你自然可以理直氣壯的去幫他。如果你是代表個人,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第二、凡事必然有度,過之不宜

第三、這點最重要,別把幫了老外,當什麼正面事情上新聞了,我們更像看到的是,你幫助了多少的同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