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有名的新四軍第三師,走出了七大名將


6o大家都知道遼瀋戰役期間,英勇無敵的人民解放軍率先發起了對錦州的攻勢,並一舉攻克錦州,實現了戰前“關門打狗”的戰術設想,國民黨50多萬大軍全部成為甕中之鱉,難逃全軍覆沒的下場。在解放軍攻克錦州之後,國民黨內部還處於矛盾爭吵之中,當時對於要不要救援並奪回錦州,國民黨內部有兩種意見。

一個意見是放棄錦州,繼續採取固守瀋陽、長春等大城市的策略,以待局勢變化,持這一意見的是國民黨東北最高指揮官衛立煌;另一個意見是從瀋陽出兵救援並奪回錦州,持這一意見的是蔣介石。最後的結果是國民黨方面出兵救援錦州了,可是不僅沒能救得了錦州,而且救援主力部隊被殲滅在遼西地區。當然了,這是後話。我們要說的是蔣介石為何一定要救援錦州?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在解放軍攻佔錦州之後,蔣介石急忙乘坐“美齡號”專機到達瀋陽,召集東北將領開了一個軍事會議。會上,蔣介石強硬地命令衛立煌,特別是廖耀湘率領西進兵團繼續向錦州攻擊前進,協同在塔山一線的東進兵團,東西夾擊,一舉收復錦州。衛立煌此時因為和蔣介石意見想做,故堅持不表態,無論蔣介石如何催問,他都是左右躲閃,含糊其辭。

蔣介石又讓跟隨他同去瀋陽的杜聿明表態,杜聿明則說,目前態勢非常不利,我們既要保瀋陽,又要收復錦州,目前部隊處在從東西兩個方向分路推進的狀態,很有可能被解放軍各個擊破,他堅持一定要奪回錦州。對於為什麼蔣介石如此固執,杜聿明當時並沒有明白,等到遼瀋戰役結束之際,杜聿明奉命在葫蘆島指揮撤軍的時候,他才恍然大悟。

其實,解放軍攻克錦州之後,蔣介石已經決定放棄東北。可是放棄東北容易,國民黨50多萬大軍怎麼辦,不可能棄之不管。蔣介石的算盤是將這50萬大軍安全撤回到江南,保衛南京或加強中原地區的兵力,可是怎麼安全撤退呢?從東北撤退有兩條路,即經錦州從陸路撤往關內,或經營口乘船從海路撤退。此時錦州已經被解放軍佔領,如果從海上撤退,由於運輸力量不足,50多萬軍隊難以全部安全撤出,沒到海邊就可能會遭到分割圍殲,即使到了海邊,因為要等待船隻,大量部隊聚集海灘,一旦遭到攻擊,豈不要被趕下海去?

因此,在蔣介石心裡,只有全力打通錦州的陸路通道向關內撤退,才是保全50多萬大軍的最快捷最有效的辦法。可是當時,國民黨東北將領們並不知道蔣介石的真實意圖,還以為他要進行決戰。此後,杜聿明在葫蘆島指揮殘兵敗將撤退的時候,才明白國民黨的海上運力是有多麼差勁,才明白蔣介石當時為何一定要救援錦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