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空調一個”格力掌門人“董小姐”跨界慾望越來越強,從洗衣機到芯片,從手機到新能源汽車……但成功的似乎並不多,如今“董小姐”又要涉足醫療設備領域,讓不少投資者為她以及格力捏了一把汗。
日前,格力電器(000651.SZ)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在“走進格力對話董明珠”的公益直播中透露:格力電器將投資10億元在醫療設備領域,研發、生產高端醫療設備。
疫情當前,眾多企業紛紛宣佈佈局醫療領域,也有不少企業的股票隨之逆勢大漲。“空調一哥”格力此次跨界醫療設備領域,究竟是借勢炒作,還是要來真的了?董明珠會將格力變成第二個“春蘭”嗎?
“多條腿”走路:空調業務受衝擊,跨界醫療謀增長
受房地產調控政策影響,與房地產強相關的家電行業在2019年整體需求不足,由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由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截止2019年11月份,整個家用空調行業的庫存高達4862萬臺,超過2018年銷量的一半。
新冠疫情的突發使得原本就困難的家電行業更加舉步維艱。
董明珠在直播中透露:“受疫情影響,預計2020年格力產值會下滑,因為我們二月份基本上一個月都沒有銷售,往年銷售一百幾十億、兩百幾十億,今年幾乎是零。”
同時,董明珠表示,格力的空調主業不會改變,今後,將應用更多先進技術來升級產品。格力除了消費和工業裝備兩大板塊外,將斥資10個億進軍高端醫療設備領域,但這個“高端醫療設備”具體是什麼,董明珠並沒有進一步說明。
看來格力這回可能是要動真格的了。
天眼查顯示,早在今年2月18日,珠海格健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健醫療”)註冊成立,註冊資本為2000萬元。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持有該公司100%股份,格力電器董秘望靖東為該公司的最終受益人。
格健醫療的經營範圍涉及:第Ⅱ類醫護人員防護用品、紫外線消毒設備、生理參數分析測量設備、手術室感染控制用品的設計、製造和銷售(依法須經批准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近日,“董明珠的店”還上線了格力自主生產的新冠病毒空氣淨化器、KN95防護級別一次性使用口罩和醫用級別一次性使用口罩等產品,同時也在生產測溫儀、護目鏡。
“我們做口罩、口罩設備,包括一些日常用品,這些科技含量我認為不高,它是必需品。我在這個時候要進軍醫療領域幹什麼?做醫療的高端產品,這裡面的核心技術如何突破,總是要有人幹這個事。”董明珠說明。
跨界屢敗,格力會變成第二個“春蘭”嗎?
1994年,彼時“空調一哥”春蘭股份(600854.SH)登陸A股。這一年,它以150萬臺的產量一舉成為國內最大的空調製造商,全年營收53億元,淨利潤6億元,並創下了單月回籠20億元資金的記錄。當年,格力的銷售額只有6億元,美的也只有20億。
但後來,春蘭股份創始人陶建幸判斷:家電已是“夕陽產業”,單純做家電業註定沒前途,應儘早把家電業賺取的資金轉移到其他行業。於是春蘭股份開始投資冰箱、電視、洗衣機,甚至跨界摩托車、卡車、新能源、液晶顯示器等領域。目前來看,這些跨界業務幾乎沒有一個做出來的,而更悲劇的是,春蘭的傳統主業空調業務也被競爭對手蠶食殆盡。2018年春蘭股份營收僅6.6億元,同年格力營收已經達到了1981億元,令人唏噓。
而如今的格力在跨界上與春蘭似乎如出一轍。近年來,格力也逐漸涉足了冰箱、洗衣機,甚至是手機、芯片、新能源汽車等這些格力並不熟悉的領域。
2015年,董明珠高調宣佈格力要生產手機,甚至說“格力手機賣1億部沒問題”。可這麼多年過去了,格力手機只賣出了幾萬部,很多還發給了員工。
2016年,董明珠個人出資10億元,又從京東、萬科那拉來贊助30億元,收購新能源汽車公司——珠海銀隆17.46%的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然而後來,珠海銀隆的種種問題被曝出,董明珠與珠海銀隆創始人魏銀倉翻臉,並上演了一出控制權爭奪戰。
有了“春蘭”的前車之鑑,加之格力過往的一些失敗案例,有些專家對格力此次斥資10億元進軍高端醫療設備領域提出了質疑。
某從業幾十年的醫療器械人士很直白地指出:“10個億太少了,在其他行業10個億可能算是大投資,但是在醫療行業,這些錢可能只能打水漂了,根本搞不了高端設備。格力打算涉足的醫療領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時間和金錢,且投資回收期長。家電與醫療行業彼此也相關性也比較低,難以形成相互支持的產業體系。”
某王姓醫療器械專家解釋道:“家電企業跨界高端醫療設備領域不一定能做成。首先,要看這個企業有沒有基礎。其次,得看這個企業有沒有創新,比如說人工心臟,如果跟在別人屁股後面那肯定不行。目前高端醫療設備,像b超、核磁,這種檢測設備基本都是進口的居多。而且像人工肺這種屬於急救的設備,報批測試應該是很漫長的,短時間很難成功。”
博蓋&容納諮詢創始合夥人高劍鋒向藍鯨財經記者解釋了企業跨領域的難度:“雖說家電和醫療設備都是由機械+電子組成,但相差甚遠,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所以如果格力要自己從頭開始搞醫療設備的話就需要重新招聘人員,重新組織生產線,從各方面組建完全不同的團隊。”
前格力電器董事長朱江洪曾對媒體表示,如果自己沒有退休,不會讓格力做手機、造汽車、造芯片,因為根本沒信心。各個行業都有風險,多元化分散了資源投入,成功機會更少。格力集中力量打好一個產品,重點出擊,就能取得質量、技術的突破。
藍鯨財經記者在採訪過程中也聽到了與上述觀點相反的意見。
2018年財報顯示,全年,格力的研發費用為69.88億元,同比增加93.18%。
格力電器官網顯示,目前,格力擁有4個國家級研發中心,14個研究院,900多個實驗室,近1.2萬名研發人員。
截止 2018年底,該公司累計申請專利4.9萬項,其中發明專利2.27萬項。
基於此,某馮姓醫療行業人士透露:“格力有基礎研究和材料科學人才,在研發、生產方面有一定優勢。”
除此之外,去年10月28日,高瓴資本的勝出結束了長達半年之久的格力電器控制權轉讓“大戲”。獲得了高瓴資本的加持,有些專家認為,此次格力跨界醫療設備領域或許能成功。
據悉,高瓴資本成立於2005年,是亞洲最大的投資機構之一,投資範圍覆蓋TMT、生命健康、消費零售和企業服務等眾多領域,並且橫跨最早期的種子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上市公司投資,以及併購投資等股權投資的全部階段。投資過的公司包括:騰訊、京東、美團點評、愛奇藝、滴滴、Uber、Airbnb、Traveloka、百麗國際、Peet’s Coffee、百濟神州和藥明康德等,是一家經驗豐富且實力雄厚的投資機構。
因此,上述馮姓醫療行業人士指出:“如果格力不是自己從頭開始,而是通過投資、收購現有醫療設備廠商等手段快速解決廠房建設、研發、生產、體系建設、獲得許可證等問題,將會大大縮短建設時間。一般情況下,獨立走完這套流程起碼需要3年時間。”
博蓋&容納諮詢創始合夥人高劍鋒也十分贊同上述馮先生的觀點,他說:“格力通過控股或參股現成的醫療設備公司會比自己從頭做省事很多”。而且,他補充道:“如果收購的團隊專業技術已經形成,10億或許是可以撬動的。另外,董明珠的影響力有助於加速商品化,打開市場。”
閱讀更多 物聯網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