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塍镇上,从东到西有三家书场

市中心建国路上华庭街口矗立着一组评弹演员的塑像,一位手持三弦,一位怀抱琵琶,栩栩如生,不由得勾起我对儿时评弹的回忆。

苏州评弹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说、噱、弹、唱、演俱全,它有许多流派,在上海和江浙一带曾风靡一时。


古镇新塍的书场 | 新塍镇上,从东到西有三家书场

1

解放初期,我的童年在古镇新塍度过。新塍镇上,从东到西有三家书场。

最东边的“民众书场”,位于唐家桥北堍;往西经过最热闹的陆家桥是第二家书场“悦书厅”;再往西至范家弄口乃是“大观书场”。

当年,曾有不少评弹名家来这些书场表演过,如被誉为评弹金嗓子的朱慧珍,可惜“文革”时,她在上海淮海中路妇女用品商店五楼坠楼身亡。

还有负有盛名的艺术家陈瑞安、盛玉影夫妇,他们的女儿是当代中国曲艺协会副主席,评弹界的领军人物盛小云。

2

我家住在“大观书场”西边的街上,对这家书场颇有了解。

那里原来是一位姓邹的老伯开设的茶馆。邹老伯为人谦和,与街坊邻居十分亲近,人缘很好。街坊中喜爱评弹的人很多,建议把它改为书场。

邹老伯从善如流,进行了改造。首先通过熟悉的人请来两位先生试演,一举成功。再通过评弹演员相互介绍,接档演出,逐渐形成规模。我曾记得第一档的演员,上手名唤陆剑青,下手龚华声,演出的剧目是《白蛇传》。

当年的龚华声尚十分年轻,初露头角,一鸣惊人。听众称赞他是超级下手。果然,后来他成了上海评弹团中一位自编能演的著名演员。

书场营业有日夜两场,日场生意清淡些,夜场生意比较红火。解放初期,新塍书场内尚没有电灯,场主点几盏汽油灯照明,听众人手一杯茶水。

开场前,有些老太手提竹篮,兜售一些糖果、糕点、花生、瓜子之类,演员一登场,她们当即离去。书目开演前,先由下手演员唱一段“开篇”,大多是一些著名流派曲调的代表作,如蒋调《杜十娘》、俞调《宫怨》、祁调《秋思》等。

演出时间为100分钟,中间休息五分钟,称为“小落惠”,实际上供听客上一下厕所,演员喝几口茶,抽一支烟。全场结束,称为“大落惠”。

听众们把平淡无奇的书目称为“弄堂书”,精彩的称为“关子书”。如《玉蜻蜓》中的《庵堂认母》、《杨乃武与小白菜》中的《密室相会》都是“关子书”。

优秀的演员被称为“响档”。当年说《西厢记》的黄异庵就是“大观书场”每场爆满的“响档”。

古镇新塍的书场 | 新塍镇上,从东到西有三家书场

3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几家书场合并为一家,更名为“新塍书场”,设在原来“悦书厅”的地方。另外在谢洞桥西首也曾开设过一家书场,不久就歇业了。

“文革”开始后,许多评弹剧目都被批为“封、资、修”,评弹演出就停顿了,从业人员都改了行,到其他部门去上班了。

到了“文革”的中后期,地方国营的“新塍戏院”也演出过几场现代剧目的评弹。有一次由“南湖评弹团”庞志英领队演出中篇评弹《杜鹃山》,三回书一场演完。

还有一次,由上海市人民评弹团陈希安带队来新塍演出,大多是一些新编的“开篇”,还有一个短篇《一把手术刀》。戏院的场地比原来的书场大得多,可以容纳七八百人,基本场场爆满。

4

改革开放后,文艺迎来了春天。

一家冠名为“蓬莱书场”的在新塍镇郎中埭开业,新塍镇工会也顺应百姓的需求,在辅成路口办起了“工会书场”。

“工会书场”的业务能力也远比“蓬莱书场”强,曾请来许多评弹界的一流演员,如赵开生、倪迎春、沈伟辰、孙淑英、蒋云仙、周孝秋、刘敏等,还有和评弹大师蒋月泉同辈的金月庵。

其中有些演员曾受到中央领导陈云同志的接见。记得人气最旺的一档是张振华和庄凤珠联袂演出的《神弹子》,场场爆满,室外加座。

演员周云麟当年曾在“大观书场”开讲《山东马永贞》,几十年后,原书重演,依然宝刀不老。倪迎春和刘敏是双栖演员,她们在上海电视台的《老娘舅》剧组中分别扮演董小芳和富贵嫂,来新塍演出评弹也引起轰动,那年月可算新塍评弹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古镇新塍的书场 | 新塍镇上,从东到西有三家书场

5

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休闲方式逐渐改变,对评弹艺术兴趣不浓,两家书场先后停业。

目前,新塍的“书迷”只能到外地去听书了。如江苏的盛泽、嘉善的天壬、海宁等地。

新塍的书场造就了一批评弹的粉丝,如今这些人大多年事已高,他们对当年书场内熙熙攘攘的情景无法忘怀。

好在新塍至嘉兴的交通已经十分方便,公交车几十分中可达,每天有许多班次。书迷们可以到嘉兴来听书,比如解放路桥堍的“珊凤书场”。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