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連線張汝京、陳永正:廣州海芯CIDM項目的核心是什麼

2020 年 3 月 18 日,海芯中國區總部及集成電路研發生產基地項目正式開工儀式在廣州南沙舉行。這是一個頗有影響的項目,也是參與人備受矚目的一個項目。

青島芯恩董事長張汝京博士參加了海芯項目奠基儀式,以至於一些業界人士認為:在海芯項目上,張汝京肯定不是“掛名”,而是“實操”

面對質疑,張汝京本人特意聲明:海芯集成電路項目系由原摩托羅拉中國區總經理陳永正先生髮起,由於彼此是好朋友,我同意擔任該項目的顧問;由於陳永正先生剛剛從美國回來,還在隔離當中,所以替他參加了廣州海芯集成電路的奠基培土儀式。

為此,芯思想特別連線張汝京博士、陳永正總經理,聊聊海芯,談談 CIDM。

相識緣於收購 MOS17

海芯集成電路總經理陳永正是原摩托羅拉資深副總裁兼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陳永正和張汝京是如何相識呢?說來話長。下面我們先看看陳永正的簡歷。

陳永正,1956 年出生於臺灣省,1978 年在臺灣交通大學獲得應用數據學士學位,1982 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獲得數據系碩士學位和計算機系碩士學位,1991 年獲芝加哥大學 MBA 學位。

1983 年加入 AT&T 貝爾實驗室,1987 到 1992 年擔任經理。1992 年加入摩托羅拉,在芝加哥任市場經理,1993 年來到中國大陸任職中國蜂窩系統部市場總監,到 1998 年升任摩托羅拉公司的副總裁兼中國網絡系統部的總經理;2000 年 6 月離開摩托羅拉,擔任香港上市公司 21 世紀通首席執行官;2001 年 9 月重返摩托羅拉,2002 年任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兼中囯總裁;2003 年正式加盟微軟,出任微軟公司副總裁、微軟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2007 年離職轉投 NBA,任 NBA 大中國區首席執行官。2010 年底正加盟私募基金德福資本(GL Capital);2012 年出任澳大利亞電信國際集團(Telstra International Group)總裁及集團董事總經理,期間兼任汽車之家董事長並在紐交所上市。2015 年加入富士康,2018 年 6 月 8 日,陳永正帶領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 A 股上市,證券簡稱為“工業富聯”,2018 年底陳永正辭去富士康,並於 2019 年加盟人工智能與通信雲產品運營商隨銳科技,擔任聯席董事長。

在聯線中,陳永正和張汝京都表示,兩人相識緣於中芯國際收購摩托羅拉位於天津的 8 英寸生產線(MOS17)。作為當事人,陳永正表示,摩托羅拉天津集成電路生產中心建於 2000 年,包括半導體前工序生產廠(MOS17)和半導體封裝和測試廠(BAT3),中心曾是中國最早的先進半導體生產中心。該中心項目始於 1995 年,但由於半導體行業的週期性不景氣和事業部決策層對投資的信心不足,項目遲遲沒有動工。

1997 年 1 月上任摩托羅拉 CEO 的克里斯托夫·高爾文(Christopher J. Galvin,小高爾文)在經過一年的調整後,於 1998 年 3 月提出要創造一個“數字時代的摩托羅拉”,並取得了成功,加上 2000 年 6 月“18 號文件”的出臺,也加強了摩托羅拉對天津廠的投資信心。

天津廠於 2000 年 8 月才正式啟動,赴美培訓人員有的在美國度過了 5 年的時間,培養了 200 多名相關技術人員,包括廠務、設備、工藝工程師,2001 年 5 月 15 日第一批產品下線,良率達到 82%,10 月良率達到 98.5%,創下了摩托羅拉的紀錄。那時天津廠手中有國家鼓勵政策,公司內部又有高層支持,以及當時中國最領先的技術團隊,可謂是意氣風發。但是在經歷 2000 年的互聯網泡沫破裂後,隨著手機業務的下滑,摩托羅拉的半導體業務也大幅度萎縮,2002 年摩托羅拉的半導體業務第一次跌出了業界前十名的行列。天津廠的厄運也開始了,從投產開始至出售時,其月產能不足設計產能的 2%,天津廠幾乎是閒置了兩年

華爾街建議摩托羅拉整體出售半導體業務,但小高爾文拒絕此提議。原因有二,一是小高爾文認為在產業低谷時出售是愚蠢的行為,二是小高爾文還準備借半導體業務實現他的無線互聯網戰略。於是摩托羅拉開始調整半導體業務,關閉或出售相關半導體制造廠。

2003 年,出售摩托羅拉位於天津的 8 英寸生產線(MOS17)提上了議事日程。此時,正好趕上中芯國際要擴充產能,於是雙方一拍即合,達成了戰略協議。而此時摩托羅拉公司資深副總裁兼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正好是陳永正,授權處理 MOS17 的出售事宜。

收購摩托羅拉 MOS17 廠,不僅讓摩托羅拉成為中芯國際的策略代工夥伴,同時中芯國際還獲得了摩托羅拉先進 CMOS 製程技術授權和專利許可,而更重要的是,中芯國際獲得了大批高素質的廠務、設備、工藝工程師,為中芯國際的下一步擴充儲備了人才。

在電話連線中,張汝京表示,陳永正當時做了大量的工作,才促成了中芯國際對天津 MOS17 廠的收購。也正是緣於此次收購,張汝京和陳永正結下了友誼,也才答應陳永正邀請擔任海芯項目顧問。

陳永正也表示,2019 年 11 月曾親赴青島邀請張汝京出來執掌項目,但張汝京表示要全力以赴做好芯恩項目,要確保芯恩 8 英寸項目投產;於是轉而邀請張汝京擔任項目顧問,基於兩人的友誼,張汝京答應擔任顧問一職。

海芯項目緣起和定位

陳永正表示,海芯項目的緣起就在於中國政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2019 年 2 月 18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按照規劃綱要,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將粵港澳大灣區建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2019 年 7 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同時,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印發《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 年)》,形成廣東省推進大灣區建設的“施工圖”和“任務書”。在“三年行動計劃”中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要以芯片設計為基礎,拓展建立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

2019 年 8 月,大灣區國家集成電路技術創新中心也開始啟動,創新中心計劃在 3 年內總投資 200 億元,打造“一箇中心”、“二翼支撐”的發展格局,以廣州黃埔區創新基地為“中心”,側重於工藝研發、周邊配套、產業聚集,“二翼支撐”指的是澳門珠海集成電路設計生態支撐、深圳香港產業鏈應用支撐,傾力打造大灣區國家集成電路技術創新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內廣州、深圳、東莞、珠海等城市集中了大量國內優秀的電子信息產業相關的企業,包括華為、中興、深南電路、大疆、格力、美的、容聲、步步高、VIVO、OPPO 等,具備極強的集聚效應。同時,粵港澳大灣區也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重要基地,集中了廣汽、比亞迪、廣順、長江等新能源汽車企業。

陳永正表示,海芯項目初時有兩個選址,一個是在深圳,一個是在廣州。經過評估,選擇了廣州南沙。在和廣州南沙接洽 6 周後,雙方就簽訂了合作意向書。

陳永正表示,海芯項目將以數模混合電路為主,主要瞄準新能源汽車、工業控制、工業物聯、智能電錶等領域,具體來說,主要產品包括功率器件(MOSFET、IGBT)、MEMS、CIS、MCU、GaN、SiC 等,達產年將形成年產 12 英寸為主以及 6-8 英寸特殊芯片為輔的生產能力。

在談到團隊構成時,陳永正表示,中高端人員將從海外邀請,利用他本人原先在摩托羅拉時積累下的人脈,從恩智浦 / 飛思卡爾、意法半導體、安森美等公司高薪聘請願意來大陸發展的人才;第二是利用廣州高校多的特點,實行人才培育。正如海芯集成的名字一樣,南沙靠海,海納百川,聚全球精英,是為海芯。

CIDM 的核心

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集成器件製造商)模式是指集芯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到產品銷售等環節於一體,例如英特爾的 CPU、三星電子的存儲、德州儀器的模擬 器件、華潤微、士蘭微等。半導體產業發展初期,各家公司都要擁有自用的 FAB。

到 1980 年代,Fabless(無晶圓廠)開始出現,1987 年張忠謀創辦純晶圓代工企業臺積電(TSMC),Fabless 模式日益盛行,AMD 創始人兼董事長 Jerry Sanders 對此表示懷疑,曾發出“Real men have fabs”的言論。不過也確實有不少 Fabless 轉型 IDM,比如美信(Maxim)、LSI Logic。時至今日,Fabless 商業模式的支持者經常引用 Jerry Sanders 的話來強調不遵循其戰略的愚蠢行為,甚至 Jerry Sanders 自己創辦的 AMD 最終也通過戰略剝離其 FAB 製造,從而創建了 Globalfoundries。

發展至今,IDM 產業模式比較適合的產品有兩大類,一類是標準化的產品,包括 CPU、存儲器等,第二大類就是非尺寸依賴的特色工藝(More than Moore)產品(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儲工藝 eNVM、BiCMOS 工藝、RFCMOS 工藝、BCD 工藝、MEMS 工藝,乃至 GaAs、GaN、SiC 工藝)。

張汝京表示,目前要做 IDM 商業模式,公司需要有龐大的芯片設計團隊在背後支持,估計要數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團隊,要在短期內集結如此龐大的設計研發團隊的難度太大。

因此,才會有 CIDM(Commune IDM,共享共有 IDM)和 VIDM(Virtual IDM,虛擬 IDM)商業模式出現,比如芯恩就是採用 CIDM 商業模式;粵芯就是採用 VIDM 商業模式。張汝京表示,CIDM 商業模式,

不管是 CIDM 還是 VIDM 模式,歸根到底就是要找多個設計公司一起加入共享產能。其實這也不是新鮮事物。

這種商業模式其實在 20 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例如臺積電(TSMC)位於美國的 FAB11,就是 1995 年與 ADI、Altera 和 ISSI 合資興建的晶圓廠(WaferTech),當時就是由三家公司承包產能;同一時期,聯電(UMC)與 11 家 IC 設計公司合資成立聯誠(USC)、 聯瑞(UICC)、聯嘉(USIC)三座晶圓廠;特許半導體(Chartered)也分別和 Lucent/Agere、HP/Agilent 合資成立晶圓製造廠,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最後都由臺積電、聯電、特許等收購。同期運轉比較成功的是位於新加坡的 TECH,這是由於新加坡政府和惠普(HP)、德州儀器(TI)、佳能(Canon)合資成立的 DRAM 公司,但最後也歸屬了美光(Micron)。

我們看看 WaferTech 的三個股東,一個模擬芯片公司,一個數字芯片公司,一個存儲芯片公司,確實不存在侵權行為,但工藝調整要耗費時間,結果讓 WaferTech 的效益大打折扣;還有就是產業週期,如果某一類產品市場下滑,將導致晶圓產線的產能閒置。彙總這些經驗,海芯則專注於模擬、數模混合以及第 3 代半導體的產品。

那麼,海芯將以什麼商業模式前行呢?陳永正表示,海芯將是 CIDM 模式,降低研發成本,快速推向市場。這是 CIDM 模式抱團取暖、互利共贏的第一步。公司也將成立一個 Power IC 設計團隊,和 CIDM 合作伙伴們共同打造高端產品,進行中國自有品牌的打造。也許未來,將趨向 IDM 模式。

廣州:後生可畏

2017 年,廣州提出強“芯”工程,晶圓製造業成了廣州的首選,加速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做為改革開放的前哨,廣州在晶圓製造也敢為天下先,提出打造 CIDM 和 VIDM 的概念。2017 年下半年,短短半年時間,芯恩和粵芯兩個 IDM 項目相繼發佈。

粵芯半導體一期於 2018 年 3 月 5 日正式開啟樁基工程建設,2019 年 9 月 20 日正式投產。公司官網表示,是國內第一座以虛擬 IDM(Virtual IDM)為營運策略的 12 英寸芯片廠,也是廣州第一條 12 英寸芯片生產線。一期的工藝製程是 0.18um-90nm,規劃產能 20000 片,生產微處理器、電源管理芯片、模擬芯片、功率分立器件。

2020 年 2 月 28 日,粵芯半導體二期擴產項目正式簽約,計劃投資 65 億元,規劃產能 20000 片,將新建一條 12 英寸生產線,提供 65-90nm 模擬工藝平臺,生產高精度數模轉換芯片、高端電源管理芯片、光學傳感器、車載及生物傳感芯片等產品。

《廣州市加快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若干措施》定下目標,到 2022 年,廣州市爭取納入國家集成電路重大生產力佈局規劃,建設國內先進的晶圓生產線,引進一批、培育一批、壯大一批集成電路設計、封裝、測試、分析以及深耕智能傳感器系統方案的企業,爭取打造出千億級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建成全國集成電路產業集聚區、人才匯聚地、創新示範區。

廣州擁有安凱微電子、昂寶電子、廣芯微電子、慧智微電子、泰斗微電子、晟矽微電子等一批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擁有晶科電子、風華芯電、飛虹微電子、華微電子、瑞芯電子等一批封裝骨幹企業。而隨著粵芯 12 英寸生產線的投產,廣州已初步構建完成“芯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終端應用”較為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而海芯項目的啟動,將使得廣州將成為繼上海、北京、武漢、合肥、無錫之後,第六個擁有兩家 12 英寸晶圓製造公司的城市。

根據芯思想研究院發佈的《中國大陸晶圓製造廠白皮書》中的數據顯示,全國目前共有在建和規劃中的 8 英寸和 12 英寸晶圓製造項目超過 20 個,2020 年以來已經有多個晶圓製造項目簽約和開工,中國晶圓製造業已經進入刺刀見紅的階段。

也許再過幾年,我們再來細數中國晶圓製造業,希望從半導體封裝、LED 和光伏的經驗裡,中國會及早進行調整、合併、增強。到目前這三個行業整合的還不錯。

祝願中國的晶圓製造業,無論是國企或者民企都能更為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