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綜藝裡常常用“別的節目”來指代競爭對手?是不敢說嗎?

為什麼綜藝裡常常用“別的節目”來指代競爭對手?是不敢說嗎?


​”你是不是參加過別的節目?”

《青春有你2》裡出現了三位特殊的學員,Ella很隱晦地提出這個問。

為什麼綜藝裡常常用“別的節目”來指代競爭對手?是不敢說嗎?


這裡的“別的節目”,指的是《創造101》。Ella沒有點出這個名字,是因為兩個節目本就是同一個模式,某種意義上說,是會被拿來橫向比較的“對手”。


為什麼綜藝裡常常用“別的節目”來指代競爭對手?是不敢說嗎?

常年活躍在各大衛視綜藝的Ella,非常熟練的運用了這套話語體系,既可以點出“回鍋肉”的故事,也不會被後期出於“忌諱”的考慮剪掉。

但《青2》的後期絲毫不避諱這一點。只給LOGO打上了馬賽克,就冠冕堂皇地為她們標註了“素材素材《創造101》”。

為什麼綜藝裡常常用“別的節目”來指代競爭對手?是不敢說嗎?


早期,這種無形的競爭常見於衛視之間。

在衛視競爭的視角下,在一家一線衛視的臺標下,出現其他衛視的節目《中國好聲音》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它會製造一種 “破壁”的感覺。

更重要的是,資料畫面的引用,會考慮領導審片觀感,還會考慮廣告主的利益。引用其他節目時暗含的商業元素和商業暗示,也是各家節目不願意輕易引用的原因之一。

浙江衛視《夢想的聲音》曾製作過超女重聚的情節,但全程都沒有提到“超級女聲”四個字,而是用“想唱就唱”、“那個夏天”來代替。

為什麼綜藝裡常常用“別的節目”來指代競爭對手?是不敢說嗎?

為什麼綜藝裡常常用“別的節目”來指代競爭對手?是不敢說嗎?


最近重聚的《一起來看流星雨》,也儘量避開了湖南衛視自制劇的背景。《天賜的聲音》也儘量說“參加比賽”而不是具體到什麼比賽。


為什麼綜藝裡常常用“別的節目”來指代競爭對手?是不敢說嗎?


但所有人都遵守這個潛規則嗎?


其實未必,敢說的金星老師就不吃這套。《快樂大本營》這個節目,就被她在節目裡cue了不少次。

為什麼綜藝裡常常用“別的節目”來指代競爭對手?是不敢說嗎?


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每屆金鷹節,都會播放一段回顧中國電視發展的短片,可別小瞧這一個VCR,它能帶你回顧一遍兩年來中國最火的綜藝節目。


為什麼綜藝裡常常用“別的節目”來指代競爭對手?是不敢說嗎?


包括浙江衛視、江蘇衛視、東方衛視的節目,都會出現在湖南衛視的橙色臺標下。


為什麼綜藝裡常常用“別的節目”來指代競爭對手?是不敢說嗎?


隨著綜藝節目市場化的發展,藝人在不同平臺的流動已經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這也給綜藝節目之間的“破壁”製造了可能。

今年的《歌手·當打之年》出現了大量新人歌手,相比過去的樂壇耳熟能詳的歌手,觀眾對新歌手的來歷都是陌生的,節目裡就不可避免地需要介紹他們的身份。

新來的奇襲歌手,大多數也都和選秀節目有關。截至目前,已經提到的各類選秀節目包括《這就是原創》《天籟之戰》。


為什麼綜藝裡常常用“別的節目”來指代競爭對手?是不敢說嗎?


《超級星光大道》


為什麼綜藝裡常常用“別的節目”來指代競爭對手?是不敢說嗎?

當然還有芒果臺自己做的《快樂男聲》《中國最強音》和《聲入人心》。


為什麼綜藝裡常常用“別的節目”來指代競爭對手?是不敢說嗎?

目前在線歌手中,更是有4位都來自《中國好聲音》。吉克雋逸奇襲袁婭維,看點是好聲音裡都是劉歡學員的“同門”較量。而耿斯漢的出現,又是第三季《好聲音》周深的同伴。


為什麼綜藝裡常常用“別的節目”來指代競爭對手?是不敢說嗎?


可見,藝人的人際關係大多都是各類節目建立起來的,他們聊的話題也與這些息息相關。


為什麼綜藝裡常常用“別的節目”來指代競爭對手?是不敢說嗎?

在《天賜的聲音》裡,姚琛被蘇有朋胡彥斌點評其唱功的進步,就不得不提到三人在《創造營》裡的師徒關係。


為什麼綜藝裡常常用“別的節目”來指代競爭對手?是不敢說嗎?


為什麼綜藝裡常常用“別的節目”來指代競爭對手?是不敢說嗎?

黃雅莉和張韶涵的“塑料友誼”,就不得不提起2005年的《超級女聲》黃雅莉就是靠一首《遺失的美好》走紅。


為什麼綜藝裡常常用“別的節目”來指代競爭對手?是不敢說嗎?


沒辦法,

這是一個市場交融的時代,沒有任何一個節目是一個獨立的生態圈。

作為一個“吃瓜”觀眾,希望這樣的破壁越多越好。

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越來越多的引用“別的節目”,其實給綜藝觀眾帶來了“閱讀障礙”。


看個綜藝而已,我們有必要了解這麼多“典故”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