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涵 :如何選擇合適的廣告投放渠道?


從傳統門店時代,靠好位置獲取流量,到百度為主的搜索引擎時代,靠競價排名獲取流量,再到淘寶天貓京東傳統電商時代,靠燒直通車獲取流量,到如今的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爆發,以微博微信抖音快手頭條等為主的信息流新媒體平臺,靠優質內容獲取流量。

1,互聯網流量的分類

互聯網流量,也分為免費的和付費的推廣渠道。

互聯網免費推廣渠道非常多,要長期做,持續的做,以曝光品牌植入關鍵詞為主,品牌輸出大於引流,比如百度系的文庫問答論壇文庫貼吧,騰訊系的有qq空間,群,微博,互粉平臺,其他app如豆瓣天涯貼吧等,以上都是為推廣做品牌信任背書,在互聯網做信息流覆蓋。

付費渠道,其實綜合起來就是以百度為主的搜索引擎廣告,以淘寶天貓為主的傳統電商競價廣告,和以微信頭條抖音為主的信息流廣告。

每個新平臺的湧現,都有紅利期,營銷人需要時刻關心平臺規則的變化,一般新平臺的紅利期也就6-9個月,過完風口期就進入沉澱期,拼的是運營。

一方面,流量在隨著平臺和智能手機而遷移,另一方面,用戶對於營銷的口味也在發生改變,對營銷內容的信任成本也在增加。

2,不同渠道的特點


很多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了,選擇內容營銷矩陣,這裡需要大概瞭解每個平臺的屬性,用戶畫像和規則,以我所熟知的核心平臺為例。

微博,開放式,娛樂明星主導,適合做話題傳播和公關,互動活動。

微信,適合內容品牌傳播和客戶沉澱,以及轉化成交。

百度360搜狗,搜索引擎競價廣告,更多的是完成品牌打造,關鍵詞信任背書。

今日頭條等新聞信息流,智能推送精準投放,適合做曝光,引流,但是人群真實購買力偏低。

抖音快手映客美拍,網紅直播,適合做活動造勢和前期鋪墊傳播,把主播網紅的流量導出到微信,以及現在越來越火的直播帶貨。

傳統的電梯,地鐵,公交,以及戶外廣告牌,適合輔助流量廣告做轉化。

3,看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

每個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廣告需求也不一樣,大部分中小企業還處於野蠻生長,以小搏大的資源型,靠冷啟動完成了種子用戶的積累,比如靠創始人的原始人脈資源,或者像曉涵這樣的內容營銷,從粉絲中找到精準客戶,這樣的成本比較低,容易起盤,但是也容易有天花板。

要快速增長,必然需要資金來進行營銷廣告,規模化投放,以此帶來更多用戶和資源。再上一個階層,有一定用戶積累了,通過策劃裂變營銷,引爆現有用戶,觸及到更多現有用戶的朋友圈關係,直到可以開闢新的業務線,不斷迭代,升級,重複之前的動作。

4,看企業產品和服務特性


企業不同的產品和服務特性,適合的廣告投放渠道必然不同。

如果做生活/商業服務類,搜素引擎更適合,用戶有主動搜索關鍵詞的習慣,可以通過競價排名獲客;如果做大眾c端產品,供應鏈成熟,用戶習慣不需要培養,顯然電商更適合,如果做的是新型服務,市場還不成熟,那麼朋友圈頭條類信息流更適合。

5,核

江南春在定位大會提出來一個品牌廣告投放三七原則,就是在品牌初創期,應該70%拿來做流量,30%拿來做品牌廣告,隨著品牌慢慢成熟,品牌廣告要佔70%,流量廣告佔30%,最後企業一定是靠品牌贏得市場。


得市場。


所以品牌所在不同階段,所採取的媒體廣告策略也不同。

一個核心原則就是:你的用戶在哪裡,就去哪裡投放廣告。

如果一個初創品牌處於起盤階段,這個時候的投放一定是以引流為核心,精準投放就是最佳策略,縮短成交週期,降低市場擴張成本,這個時候建議精準鎖定在行業圈子和核心用戶圈子,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品牌影響力吸引合適的團隊。

核心用戶不等於普通用戶,在投放前一定充分分析用戶是誰,他們在哪,他們喜歡什麼,他們的標籤是什麼,畫出準確的用戶畫像,再根據這些數據和標籤梳理適合的投放平臺。

總之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力爭高轉化,同時,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先測試幾個不同渠道,發現有黑馬出現,立馬加大投入去獲取低成本用戶流量。

投廣告,引流量,找粉絲,試錯往往是階段性的,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其實是無招勝有招,將一招最有效的方法發揮到極致即可,而不是騎驢找馬,朝三暮四,有幾個衡量標準:簡單操作,可複製,能規模化運作。


目前我們服務品牌方新媒體,做內容營銷是一件長期系統的工作,內容就是在引流和轉化,需要時間的累積,需要信任和連接。


最近,剛好在讀劉潤老師的《新零售》,重新思索了內容營銷的本質,做內容就是做渠道,做新媒體運營就是做品牌。

傳統企業建立完善的渠道覆蓋2853個縣至少要三年,新媒體結合門店和線上流量能相對互補,門店有穩定流量和信任背書,線上速度快但是生命力不如門店,兩者融合建立客戶和代理服務中心,聚集流量提升體驗,也就是目前主流的新零售模式。

知道如何選擇廣告投放渠道了,只是營銷的第一步,如何提煉賣點,做內容,提升轉化率,觸發下單,才是更核心的,後面再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