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零售業發展歷史(1)

美國的連鎖藥店同時也扮演著零售的角色。像我會申請Walgreens的崗位就是因為我去樓下的杜安裡德(Walgreens收購的一個連鎖超市)買東西想要辦會員卡,結果店裡的電腦壞了,店員告訴我去網上註冊,可以去別的店取卡。我登上官網之後突然就想看看有沒有合適的崗位,這就是我跟Walgreens緣分的開始(滑稽),所以我對零售業還是相當有興趣的。

美國零售業發展歷史(1)

引用張瀟雨在得到App(我是忠實用戶)上開的商業經典案例課中總結的零售業核心特點:顧客需求是永恆的,而滿足顧客的方式是不斷螺旋式發展的。這句話的意思是任何時代的消費者,追求的永遠都是質優價廉又便利的購買體驗,但是滿足這個需求的方式又隨著時代和技術的發展不斷變化,從最原始的夫妻店到19世紀80年代的郵購,從連鎖超市再到倉儲會員超市,都體現了需求實現方式的更新換代。

19世紀後期,美國農業的發展迅速,農場工人收入不斷增加。他們希望買到各種各樣的商品,但美國農村商業不發達(吐槽:我覺得現在也很不發達),零售商店不多,經營的商品種類有限,且價格很貴,滿足不了農村居民的要求。而鐵路在此時有了巨大的發展,將分散在廣袤土地上的農民納入了用郵購方式銷售商品,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這一需要。於是,郵購商店便應運而生。西爾斯公司(Sears)便是郵購模式的巨頭,1920年的時候,西爾斯的年營業額已經有2.5億美元(想想啊,100年前的2.5億美元是很多的),它每年無代價分發商品目錄達1000多萬份,每天收到三四十萬封回信和13萬封購貨單。不過西爾斯已經在2018年10月宣告破產,我辦公室同一層有一位西爾斯的前員工,拉著我說過很多次希望Walgreens進行內部變革,不想看到Walgreens跟西爾斯落到同樣的下場。

到20世紀初,A&P(大西洋太平洋茶葉公司。2010年已申請破產保護)在街邊夫妻店的基礎上做了幾項改革,包括建立獨立的倉庫和運輸車隊,直接與製造商對接,擺脫中間商賺差價;不提供上門服務,減少庫存和賒賬,減少成本。這種連鎖經濟小店的模式在20世紀前四十年成為了美國消費社會的主流。

接下來出現的就是超市和各種改進版的超市。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