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栓‖我的“草根兒”教研(九十五)


張貴栓‖我的“草根兒”教研(九十五)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個道理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可是在大量閱讀的今天,有些地方、有些學校、有些教師早已把教材拋到一邊去了,在所有的展示活動中,安排的內容完全與教材脫鉤。

在一些國家級的教學觀摩研討會上,更看不到教材的身影。甚至有的名師一節同樣的課不知在全國各地講了多少遍。就連剛剛修訂的部編版教材也遭遇了冷落。

張貴栓‖我的“草根兒”教研(九十五)


程實老師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有些已經異味成了“教材非是個例子”。教材是怎麼來的? 2011年修訂出版了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所謂的“課標”是一個基本的標準,可以說是一個保底的標準。而教材是落實課標的一個載體,只有課標,沒有教材,那課標就是一紙空文。所以,教材是“課標”要求的具體體現。

在一次觀摩研討會上,程實老師講到,從教材的編排體系來看,首先是按照學段要求編排的,其次才是按照單元形式編排的。 這樣形成了一個螺旋上升的知識體系。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具體要求,而教學環節則是課堂教學的具體體現。

就單獨閱讀教學而言,解讀教材要“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與編者對話”。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說了什麼?”、“文本想要說什麼?”“文本能夠說什麼?”、“文本應該說什麼?”關鍵還是要解讀教材的“例子”作用。學生可以得言、得意、得法。

實現課內大量閱讀,教材的例子作用確實非常重要。發揮教材的例子作用,學生在得言、得意、得法基礎之上,還可以鏈接閱讀同類的文章,形成類閱讀,進行探究性學習,落實語文的核心素養。

目前,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們是在教課程,而不是在教教材。這樣,可以開發和利用一切課程資源。因此,教材必須學好。

談到經典時,程實老師說,學好教材,照樣可以讀好經典。因為,教材中也有經典之作。據瞭解,2019年部編版教材小學1-6年級古詩詞有原來的69首增加到128首,這些詩詞可以稱之為經典。

程實老師說,關於經典,近年來,教育部推薦有經典書目、經典詩詞、經典名著等。有關經典閱讀,我也做過一些調研,目前,小學階段閱讀經典,大都還是處在詩詞之類,而且是古代詩詞類。有一些學校的觀點,想當然,把所有的古代詩詞都稱之為經典詩詞,而且在學校讓學生與古人“見面”,大量背誦。結果發現,古代詩詞中有些從來就不被稱之為“經典”,有些還是負面的。

對於小學生來說,首先把人文經典當做主要讀物,然後是用潤澤心靈的方式來閱讀。人類歷史上產生了那樣一些著作,它們直接關注和思考人類精神生活的重大問題,因而是人文性質的,同時其影響得到了許多世代的公認,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因而又是經典的。我們把這些著作稱做人文經典。並不是隨便讀點什麼都能算是閱讀經典的。

經典是人類精神財富的一個寶庫,它就在我們身旁,其中的財富屬於我們每一個人。我們如何讀經典?無論《論語》還是《聖經》,無論柏拉圖還是康德,閱讀經典首先是潤澤心靈。

王立群讀《孟子》時說過,經典常常不是讀懂的,而是在實踐的共鳴中感悟的;經典不能賜予你直接需要的東西,而是指引你行走的方向。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使經典轉化為自己的東西,變為自己的思想方法、生活方式和工作能力。一言以蔽之,古代的、文言文的不一定全是經典,在市場讀物繁多的情況下,我們讓學生閱讀經典,內容需要認真篩選,慎重選擇,不能拿來主義。

張貴栓‖我的“草根兒”教研(九十五)


“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我們早已明白這個道理。小學生閱讀經典,一是積累,二是運用。二者需要一個過程。程實老師說,他贊成不懂的經典就可以積累起來這種觀點,他更贊成孩子閱讀了經典就可以運用的觀點。他列舉了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詞叫做“引經據典”。

這裡有一個例子。在一個讀書的家庭裡,孩子上幼兒園,爸爸每天都讓其背誦古詩詞,日積月累。一天早晨,爸爸起床後,做清晨梳洗,拿著剃鬚刀,在自己的臉上不停地刮鬍子。突然,兒子跑過來,摟著爸爸的雙腿,仰著臉對爸爸說:“爸,你不要刮鬍子了。”爸爸問:“為什麼?”“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爸爸開懷大笑。

閱讀經典,幼兒園就開始了,小學更是如此。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加以積累,活學活用。

小學第一學段的學生要堅持寫融日記。日記當然有日記的格式,寫日記堅持使用日記的格式。堅持寫,學生就掌握了寫日記的方法。關鍵是第一學段的學生在堅持寫日記的過程中,可以充實日記的內容,包括一些積累的優美詞句,名言警句等。堅持積累優美詞語,可以立竿見影。還可以形成系列性的積累,到了中高學段也有所體現,學生就會發現,優美詞語原來是可以長期積累的。部編版三年級教材《火燒雲》一文就安排了這樣的思考題:“讀讀下面這些表示顏色的詞語,再說出幾個類似的。‘紅彤彤 金燦燦 葡萄灰 茄子紫 半紫半黃 半灰半百合色’。”

小學第二學段的學生要堅持寫讀書筆記。多種多樣的讀書筆記就形成了融讀書筆記。1、摘要式讀書筆記。摘要式讀書筆記,是在讀書時把與自己學習有關的語句、段落等按原文準確無誤地抄錄下來。2、評註式讀書筆記。評註式讀書筆記不單是摘錄,而且要把自己對讀物內容的主要觀點、材料的看法寫出來,其中自然也包括表達出筆記作者的感情。3、補充原文讀書筆記。補充原文的讀書筆記,是在讀完原書或文章之後,感到有不滿足的地方進行補充。需要注意的是補充原文不是隨意地加以補充,而是要圍繞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發揮。 4、心得式讀書筆記。心得式讀書筆記,是在讀書之後寫出自己的認識、感想、體會和得到的啟發與收穫的一種筆記。5、綜合讀書筆記。綜合讀書筆記是讀了幾本或幾篇論述同一問題的書文後,抓住中心評論它們的觀點、見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筆記。

張貴栓‖我的“草根兒”教研(九十五)


小學第三學段的學生要寫出一部作品。以小說為例,小說中的人物、環境、情節三要素構成了融文。

人物是小說的核心,情節是小說的骨架,環境是小說的背景。 寫小說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說中的人物,稱為典型人物,可以通過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心理、神態進行描寫。 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故事情節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寫的角度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人教版教材《人物描寫一組》中“小嘎子摔跤”、“王熙鳳初見林黛玉”、“臨死前的嚴監生”通過細節描寫,塑造出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寫作範本。

設計故事情節是小說的關鍵因素,故事情節精彩,讀者才有興趣讀下去。小學階段即使紀實性的文章也是寫人敘事的。從紀實到小說是文學加工的過程,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第三學段、第四學段體現的則是“聯想與想象”,為學生寫小說奠定了很好的寫作基礎。

張貴栓‖我的“草根兒”教研(九十五)


一部小說是有一篇篇文章連續構成的,一件件事情構成小說的故事性,每一件事情都有發展順序,在事情的發展過程中,學生已經學習過起因、經過、結果等,還有順敘、倒敘等。

比如教材中的小小說《橋》,作者將老支書、老太太、青年小夥之間的關係巧設成謎面,成為了故事情節的關鍵,設置成了一個懸念。整個小說過程的變化,最終是懸念落地,謎底解密。

這樣,謎面就成為這篇小小說的看點,對讀者是謎面,但對作者不是,作者要做的就是怎麼把謎底用不可思議的方式帶給讀者,可以安排伏筆,可以起承轉合,可以有反轉,可以設置懸念等。

如果是融日記,既有內容,又可鞏固知識;如果是融讀書筆記,既有優美詞句,又是閱讀感悟;如果是小說,內容那就更具融合性了。

不知什麼原因,這次,程實老師與我們交流了這麼多的內容。真的,有些話暫時還沒有理解到位;有些話似乎能聽得懂,在這兒,似乎感覺有個詞兒叫“體系”。

張貴栓‖我的“草根兒”教研(九十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