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陳少華:鎖口,盆地中凸凹的村莊

從山樑到山溝,一個俯衝,讓一個人的視線有力的停頓:有河流,有民居,有校園……更有一種聲音給你一種親切,春風一定會小心翼翼地吻上你的臉頰。

鎖口,有鎖之口嗎?答案是眾多的,一層層如泥土一樣堆砌著你的身體。有鎖無鎖無關緊要,關鍵是來鎖口,我們找到了現實與原始結合的部分,不是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固定生活,而是依賴著與生俱來的山水,一日又復一日,在陽光下晃出春暖花開的氣息,然後在黃沉沉的秋天,讓別人來分享豐收後說不出的喜悅。如果你來了,但願自己是一隻鳥雀,一隻蜜蜂,甚至一隻黑黑的山羊,來來去去,從不疲憊。也許從一條河開始,波光粼粼中,會看到了比水更柔和的倒影,被一些水草興奮地簇擁,有些漂浮的感覺,把自己想像成浮萍或雲朵,會給微胖的身體於清瘦,直到減輕重量為止。若在此過於的留駐中,往往留給自己太多的純淨,愜意得漫不經心。

兩年前的3月,一個下雨天的下午,從縣城出發,汽車沿著崎嶇的公路盤旋。經過綠水鎮後,因為正在修路,身子一下子便忽高忽低起來,搖晃得厲害,本來不暈車的我,突然有了暈車的感覺,並自行打開了車窗。好在同行的老師們不介意冷,依然熱情洋溢地談論與鎖口村有關的事情,還沒到目的地,就有了一種激發文字的衝動,是春雨滋潤的那種。看見桃花了,我一陣驚呼。是的,粉紅的桃花只有零星幾朵,比縣城的桃花開得早,在突兀的枝頭耀眼起來。來不及用手機拍攝下來,汽車一個急轉彎,就晃了過去。

儘管早已是春天了,下車的那一瞬間還是感覺到了一些冷,大家都不得不撐起雨傘。是村辦公樓側面的文化牆上的《鎖口村賦》吸引了我:秦嶺巴山餘脈,儀隴營山之間,流江流域,河上有橋兮名鎖口……文殊河,它是由文殊寺而得名,先前有人在文殊河上游的狹窄之處建有一石板橋,使文殊河中間部分微微張開,像一把鎖的形狀。傳說村北猴坪山像猴,山底壓著金猴一對,是文殊菩薩呈貢給玉皇大帝的禮物,怕金猴逃跑的出口,折枝為橋,此橋為鎖口,村以橋名為鎖口村。位於蓬安、儀隴、營山三縣交界處,綠水鎮和文殊場之間,古隸梁州,唐屬蓬州,曾歸鄰縣儀隴管轄,現為一個示範村,與猴坪山、水洞坪兩山對峙,山高嶺峻,溝壑縱橫。

沿石級而上,醒目的“鎖口村支教活動啟動儀式”的紅色橫幅,已掛在村委二樓陽臺走廊外面的廊欄上。支教是營山民盟總支部對鎖口村教育對口幫扶的一處項目,支教的馮老師對我們談起了對鎖口村點點滴滴,她的個子不高,微紅臉上洋溢著一股熱情的笑容。她是縣中學的一級教師,也是鎖口村幼兒園與小學教學指導員,據說她來回鎖口村先前的泥濘路穿爛了好幾雙雨靴,彷彿鎖口村的孩子就是她自己的孩子,孩子的成長成了她一生的心願。

二樓是教室,從一片朗朗的讀書聲中,一位年輕老師手捧著課本一字一句地帶領著天真的孩子們朗讀,孩子們認真的樣子如一堆花樹上的喜鵲,調皮地搭訕著春天。我在窗外給他們拍照的時候,竟然沒有一位孩子回頭張望,但在十分鐘的課後休息中,孩子們爭先恐後地找我拍照,並給我做著各種造型的姿勢,我一一按下快門,隨後並讓他們看看自己的留影……“有一天,雞媽媽坐在草堆上孵蛋/過了很久,她覺得腿很酸/就站起來到河邊去散步”這是山村孩子在自己的一幅畫上寫下的三行語句,看著這畫,我彷彿觸摸到他們一種純樸的心跳,如奔跑的羊羔,一時間鎖定了綠水青山。

桑樹除肥大的葉片用去養蠶外,熟透的桑椹可以用來泡酒,也是鎖口村家家戶戶招待外來客人最好的禮物。離開鎖口村的那一晚,我們品嚐到了純正的桑椹酒,那黝黑透紅的桑椹酒,如多年陳釀的葡萄酒一樣,散發出誘人的清香,一陣又一陣瀰漫於整個屋子,真有酒不醉人人自醉之惑。我不敢與他們相提並論,若能一杯接上一杯,也許只有豪爽的鎖口村人了。

是啊,早在漢唐時期就有板楯蠻一族遷徙於鎖口村,當初20多處的蠻子洞遺址,已成為板楯蠻的居住地,據專家人為,移居過來的板楯蠻就是鎖口村人的先祖,當然還有就是清朝時期的“湖廣填四川”來的移民,他們世代傳承著川東北典型的勤勞樸實。

鎖口村被列為第二批四川省傳統村落名錄時,鎖口村人鄭家治主編了《鎖口村志》,它是營山縣迄今第一部村志,對鎖口村的自然環境、行政改革、人口的遷徙、經濟民俗等進行了全面敘述,從中可以看到貧窮的傳統村落,到如今發展成一個有村道的水泥路、具有特色農家小院宜居、宜業、宜遊的新農村,一座新的村級的行政服務中心,學校、衛生室、村史館、農家客棧、鄉村影院,土雞,劍鴨,野生鯽魚——雲水三千,近在咫尺,讀懂《鎖口村志》,就讀懂了整個鎖口村人的歷史。

在鎖口橋上,文殊河邊,被春風吹拂的不僅僅是低垂的楊柳,還有盆地中凸凹的村莊,黑山羊,黑花生,黑瓜子……更有拼搏務實的鎖口村人,一直沿著蜿蜒起伏的山脈,匍匐前行在中華大地上,奮力抒寫著詩與遠方。

陳少華,四川營山人,廣東省作協會員,四川省作協會員,深圳市作協會員,《打工詩人》編委,作品散見於《詩刊》《星星》《陽光》《詩歌月刊》《天涯》《中國詩歌》《天津文學》《作品》《四川文學》《奔流》《散文詩》《南方日報》《四川日報》等刊物,著有詩集《城市◆鄉村◆鐵》,現旅居龍崗南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