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祥的演唱會:其他歌星臺下都是粉絲,他的臺下都是歌星

過去40年間,香港樂壇上,從未缺少過光的存在。

故事總伴以浪潮的湧動發生,時間沖刷著“星光大道”上人來人往的痕跡,歌者會老去、逝去,但人們總會記得,那些仍然鮮亮、不可磨滅的光影與聲音。

林子祥的演唱會:其他歌星臺下都是粉絲,他的臺下都是歌星


林子祥(阿Lam)就是其中之一。這位皮膚黝黑,留著“卓別林”式小鬍子、有“銅喉鐵肺”之稱的歌手,用一曲曲柔腸與豪情萬丈,躍然其中,聲波盪漾。

《男兒當自強》《長路漫漫陪你闖》《阿Lam日記》……無數首作品廣為流唱,雖從未封王稱霸、大紅大紫,但他對香港歌壇的影響,始終不容忽視,不可否認。

林子祥的演唱會:其他歌星臺下都是粉絲,他的臺下都是歌星


張學友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有林子祥在的地方,請不要叫我歌神。”劉德華將他奉為恩師,稱:“是他一手把我帶進了樂壇。”

林子祥的演唱會:其他歌星臺下都是粉絲,他的臺下都是歌星


曾有人在《知乎》上問:“林子祥在香港樂壇的地位或作用是怎樣的?”

一位歌迷的回答似乎可以總結:“在那個譚詠麟張國榮爭霸的年代,他們是外在的歌王,而林子祥是裡子的巨星,輩分算是現下香港最高一級的人物。”

林子祥的演唱會:其他歌星臺下都是粉絲,他的臺下都是歌星


70年代末,林子祥進入歌壇,經歷了短暫的組建樂隊、演唱英文歌曲的時光後,粵語歌的時代來臨了。林子祥迎頭撞上,親自參與並且改變了歷史。

成名曲,是與香港著名作詞人鄭國江合作創作的情歌《在水中央》和《分分鐘需要你》。那時,香港樂壇主流歌手中,能出創作專輯的人屈指可數,譚詠麟也僅能在一張專輯中寫一半的歌,陳百強、鍾鎮濤的原創僅佔1/3,其他曲目均為翻唱。而林子祥的整張專輯,幾乎均為原創。

林子祥的演唱會:其他歌星臺下都是粉絲,他的臺下都是歌星


1980年,上述兩首歌在第3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上,連獲兩個金曲獎。林子祥成為當年最大贏家,奠定樂壇地位。

與譚張的主流搖滾風格不同,憑藉多年在國外留學經驗,林子祥還創作改編了大量西方古典音樂或百老匯音樂劇,將西方音樂風格本土化。

林子祥的演唱會:其他歌星臺下都是粉絲,他的臺下都是歌星


《每一個夜晚》中,他把意大利民歌和中國小調結合在一起;《數字人生》的靈感來源於巴赫的《G大調小步舞曲》;一首《敢愛敢做》,則是改編自上世紀60年代中後期走紅的美國搖滾樂團“傑斐遜飛機”樂隊的歌曲。

在林子祥看來,如果只懂得唱一種類型的歌,就算臺上搞什麼花款來襯托,馬戲班抑或放大炮,都不能真正表達出不同歌曲的感覺。

林子祥的演唱會:其他歌星臺下都是粉絲,他的臺下都是歌星


“所以我一直都把心思花在嘗試不同類型的歌,越多的類型就等如擁有越多的劇本有利臺上的演出。配合每一首歌不同的劇本,再以真誠投入的感情來表達,方能真真正正入了歌。"

憑藉多變的風格,林子祥逐漸在香港樂壇佔領一席之地。1994年,他更是斬獲香港樂壇最高榮譽 “金針獎”。那不是一個隨意頒發的、象徵性的泛濫獎項,如果沒有合適人選,“金針”寧可選擇當年空缺。在林子祥之前,得獎者也僅有徐小鳳、羅文、黃霑與鄭國江四人,鄧麗君、譚詠麟、梅豔芳、張國榮皆排在他身後。

林子祥的演唱會:其他歌星臺下都是粉絲,他的臺下都是歌星


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林子祥曾表示,自己並不喜歡得獎,不是謙虛,而是“拿獎讓我覺得不太舒服”。在他看來,站在臺上,讓那麼多人坐在那裡,聽他一個人唱歌的感覺,才是無可比擬的,而獎項只是一個鼓勵,可有可無。

一次,在演唱會上唱《最愛是誰》的時候,林子祥看到臺下有一對老夫妻手牽手聽著,林子祥覺得,那是最溫暖的時刻。

林子祥的演唱會:其他歌星臺下都是粉絲,他的臺下都是歌星


如今的林子祥,已有72歲,早已手持供65歲以上長者使用的香港公交卡,和香港政府為70歲以上老者提供的高齡津貼“生果金”。但他仍活躍在舞臺上,每年的演唱會總會如期而至,一個人站在舞臺上唱滿2個小時。

他在一次音樂會上 演唱了自己的慢歌代表作《每一個晚上》,伴著歌聲,身後大屏幕上逐一出現一些已故好友們的身影。黃家駒回眸一望,鄧麗君甜美地笑著,羅文坐在鋼琴前,張國榮一臉燦爛,18歲的梅豔芳載歌載舞唱著徐小鳳的《風的季節》……

林子祥的演唱會:其他歌星臺下都是粉絲,他的臺下都是歌星


“已淡忘從前共你度過幾多風與浪……在漫長路途莫論你我未來在哪方……”風浪衝散了來時的人群,伴著悠悠音樂,林子祥說,他想要抵達的遠方,仍是“繼續歌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