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冬:養喜神,去殺機

梁冬:養喜神,去殺機


當年在法國唸書,每次回國,心潮總是無比澎湃;到首都機場到達廳,看到那副飛天圖時便感動莫名;終於安頓下來,進一家小館,點一碗尋常的拉麵,端上來,啜口湯,眼淚都快下來了。

作為一箇中國人,愛中國傳統文化,需要理由嗎?雖然我也能理解那些把傳統文化批判得一無是處的人,甚至也能理解那些假裝自己是外國人,唯恐讓人知道自己中文名字的時髦人士,但遇到梁冬這樣穿中國衣、說中國話、做中國生意的人,我總是覺得心裡特別安寧。

因為他們,我們更好地找回了自己。(肖知興)

有一天,正安醫館來了一位修佛的雲遊醫生,我就請他題幾個字。他題了四個字:笑比哭好。我問他為什麼要寫這四個字,他說他行醫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大部分來看病的人都過於關心自己的病,結果越關心越愁眉苦臉。所以他認為人要想把病養好,自己心裡得升起一種陽氣,認為自己的身體能好、病能好,首先要有心理暗示。我說:“那不就是‘安慰劑效應’嗎?”他說:“不是的。對於中醫來說,心法、手法是一體的,心物一元。”

我覺得這有點誇大心理暗示的作用了,但他說其實應該把積極正向的心理能量納入整個醫治過程當中。病人心裡有正向的能量,再加上好的治療方法,那就更好了。我想想也對,就把“笑比哭好”寫到洗手間的鏡子上,希望進去的人看到上面的字會有所觸動,能帶著笑臉出來。

《菜根譚》裡面有一句話:“福不可徼,養喜神以為招福之本而已;禍不可避,去殺機以為遠禍之方而已。”與之類似的書還有《小窗幽記》、《圍爐夜話》、《呻吟語》等。這些書仍十分有價值,有的句子相當精闢,一句話能頂現在的一本書。

什麼是喜神呢?我在一個風景區看到有人賣喜神牌,上面有字,可以配齊名字。這個喜神牌得偷偷掛著,不然顯得有點兒娘。一看到這個牌子,你就會提示自己要高興,要有點喜氣,要培養一種陽光氣象。久而久之,你就從強顏歡笑的初級階段,發展到把高興變成一種習慣,如此就形成了固定的心理模式。喜神牌跟不抱怨指環不一樣,喜神牌是正向的激勵,而那個指環是監督性的。你沒事的時候看看這個牌子,就能提醒自己要保持一種喜氣,這叫養喜神。

“福不可徼”指幸福不可勉強去追求,比如花上百萬元到古寺名剎去上頭炷香,那可能沒什麼用。福不是勉強求來的,而是招來的。怎麼招呢?就是在心中養喜神,所謂“養喜神以為招福之本”。那又該怎樣避禍呢?就是要去掉心中的殺機,所謂“去殺機以為遠禍之方”,禍就會離你遠一點,禍就會繞道走。這跟現在常說的積極正向的心理暗示類似。幸福的人們每天都提醒自己生活在陽光下面,保持和諧、快樂的心態。這不是片面地講心法或精神勝利法,養喜神能夠讓人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在面對事物時能夠看到正面的東西,看到可能性。

面對同一個事物,用積極還是消極的心態去觀察它,其所呈現的價值和意義大不一樣。我們要保持對可能性的關注,而不是對不可能性的關注。當不可能性籠罩在一個人的頭上時,他會發現滿眼都是不可能性。如果滿眼都是不可能性,那滿眼都是陷阱,就看不到餡餅了。《菜根譚》裡還有一句話,叫“此心常看得圓滿,天下自無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寬平,天下自無險測之人情”。就是說世間雖然險惡,但是隻要你不險惡,你就會逐漸營造出一個不險惡的小環境;雖然不可能有圓滿的世界,但只要你心裡保持充實和滿足,那麼呈現在你面前的就是一個沒有缺陷的世界。俗話說“你對世界微笑,世界就對你微笑”,也是這個意思。

這個道理在企業管理中同樣適用。我有一些企業家朋友,有的認為自己公司裡的員工們都認真工作,都很優秀。有的在管理公司的時候,老是覺得員工不對。為什麼會這樣呢?第一種朋友跟我說,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但每個人也都有優點,公司的差別不在於員工有多聰明,而在於老闆有多聰明,能否發現他們的優點,把每個人放到最合適的位置上,他們自然就會升起一種信心,老闆就會覺得員工特別優秀。其實,如果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員工也是有很多問題的。但如果老闆一味指責他們,他們就會越來越沮喪,越來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企業文化就是企業氛圍,是看不見、摸不著卻能感覺得到的某種氣氛。它分為兩種,一種是殺機的,一種是喜神的。有的企業裡充滿殺機,它有非常苛刻的管理制度,採用了許多看似非常嚴密、實際上漏洞百出的手段,目的是彌補管理的混亂和低效。一個企業如果殺機四伏,那就離危機和災難不遠了。還有一些企業,員工在那裡能夠感受到快樂、輕鬆,是一種讓人很舒服的氛圍,儘管它也會有嚴格的管理條例,但這些規範和條例並不會產生不良的心理暗示,並沒有暗藏殺機。

要看一個公司有沒有前途,只需要走到公司前臺,再到員工區走一圈,看一下員工們臉上的肉是順著的還是橫著的。如果一個人本來面容很和善,進入公司之後就變得苦大仇深,這種公司就不會長久。尤其是在服務業發達的現代社會,那些賣完產品後靠賣服務來賺錢的公司,即使產品再好、管理再嚴格,只要員工都是愁眉苦臉的,最後都長不了。

從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替來看,殺機必然很快招來危機。比如,商鞅、韓非、李斯這幾個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們的結局都不好。那些搞嚴刑峻法、充滿殺機的朝代也都很短命,比如說秦代和隋代。反而是那些以無為、開放作為指導思想的朝代,最後發展出了強大的文化。漢代非常成功,所以我們現在都叫漢人。唐代的開放在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首都長安有1/3是胡人,卷頭髮、高鼻子、藍眼睛的人比現在北京的都多,有不少還在朝廷裡擔任高官,可以說唐代的包容性很強,國際化程度非常高。漢代和唐代的軍事力量都很強大,也會有徵戰,但是它們給人的感覺不是殺機,他們的軍事力量是對外的。

這裡的“殺機”是一種廣義的殺機,不是說要把誰殺了,而是指一種隱性的心理暴力,就是以自己的標準、需求和願望去規範他人和環境。

所以,當一個人開始指責、批判別人和環境的時候,實際上已經開始在顯露殺機了。而且,抱怨、批判都是有成癮特徵的。當一個人開始抱怨的時候,他會發現可抱怨的事情越來越多,就從一種偶然的抱怨變成一種習慣性的抱怨。習慣成自然了。

殺機的生長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剛開始時,一個人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或者別人的反應不符合他的願望,他就開始指責別人,這就從不知道不知道變成了知道不知道。他用這種方式、手段或武器去“解決”問題,因為愛抱怨和批判的人往往將之作為解決問題的辦法,抱怨過了就當解決完了。這實際上是一種惰性,是把抱怨作為一種替代性的滿足。一個人的才能應該表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但是愛抱怨和批判的人會產生一種誤會,以為一個人的才能表現在他能不能指出問題上。

從不知道不知道到知道不知道,再到知道知道,然後去發展自己這方面的能力,最後就變成了不知道知道。當它成為一種習慣以後,就不容易意識到自己喜歡指責別人,這就變成了一種習慣性殺機。養喜神也是這樣。

內心的殺機是一種力量,其釋放一般會有兩個途徑:一個途徑是表達出來,把力量加在別人身上,

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作用力必然就有反作用力,你打出去了,別人就會打回來。這實際上就是自作自受。

另一個途徑是不表達出來,在自己內心裡面廝打,其殺傷力更大。殺機太重的人,自己總是充滿批判、抱怨、鄙視和否定,自己越來越看不慣自己。加上外界的刺激,即使是正面的刺激,也會產生過度的反應,比如經常會把別人的表揚當成諷刺。所以有的人對別人總是不滿意,實際上是自己對自己不滿意。

清末民初的勸善家王鳳儀反覆強調,當人們內心有怨、恨、惱、怒、煩等情緒的時候,首先會傷到自己的身體。他認為身體的病痛來自於內心的陰影或心裡黴菌的滋生,內在的病痛與外在的煩惱也有一一對應的關係。比如,手腳疼痛是與下屬或子女之間的關係有問題,頭痛是與父母或領導的關係有問題,而背痛是因為一個人做了一些不可告人的事情,傷害了自己。當然,他這些說法科學依據不足,但我們能從中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如果一個人心有殺機,必然會喚起周圍環境中的殺機,最終會傷及自身。

下面的故事也印證了這個道理。主人公是一位企業家,最初和弟弟一起創業,是做小家電的。事業是哥哥開創的,弟弟無論是智力、儀容儀表還是口才都比哥哥遜色,見識也遜於哥哥。但是,哥哥有個習慣不太好,就是愛指責、愛抱怨、愛批評。公司運作了一段時間以後,由於競爭激烈、企業內部經營管理不善,哥哥就不停地抱怨,說小家電不是人做的。他天天不分場合地說,在公司開會的時候也把這種負面情緒傳遞給員工。結果,就像咒語一樣,他越這麼說,公司的經營狀況越糟糕。最後,他完全絕望了,不想幹了。

哥哥就問弟弟願不願意幹,如果願意,他一分錢不要,把股份全部轉給弟弟,然後就這樣逃走了。弟弟雖然智力、口才等各方面都不如哥哥,但弟弟有一個優點,就是為人和善,非常虛心,看問題的時候經常從正面來看,習慣進行正向思考。面對哥哥扔下的爛攤子,弟弟覺得既然要做,就不要老去想那些不好的東西。哪兒出了問題,就趕緊解決,不上綱上線,不聽風就是雨。實際上,在企業經營狀況不太好的時候,切忌聯想太豐富,否則真是一天也幹不下去。如此,弟弟逐漸看到了哥哥沒有看到的很多機會,幾年以後,這個公司竟奇蹟般地活過來,並且成長壯大了。

後來,哥哥回來的時候說,真沒想到還能把這個企業做起來。我見過兄弟倆,他們的性格和氣質還真是不一樣,差異非常明顯。從哥哥的身上一眼就能看出那種不耐煩、批判和指責的勁兒,那種追求速成、速勝的想法顯露無遺。

中國有個說法叫“相由心生”,一般人認為這個“相”指的是長相,究其原意,“相”來自於佛家,指的是人內在心法的外化,是說一個人外在的世界。所謂境由心造,就是說我們的世界是由我們的心法決定的。同樣一張X光片,縣醫院、市醫院、省醫院的醫師看,發現的問題可能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人們內心的知識體系不一樣,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的世界是什麼樣子與我們內在的心智模式有關。

我一直搞不清楚為什麼有些人寧可起大早去協和醫院排隊,也不願意去其他醫院。醫療設備都差不多,醫生學的東西也都差不多,為什麼醫院之間的差別這麼大?後來我從一個醫生朋友那兒瞭解到,醫學遠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那種科學,與其說它是科學,不如說它是技術或技藝。作為一種技術,它就有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問題,醫生的醫術之間差別大,根本的原因並不在於他們在醫學院多學或少學了什麼知識,而在於醫生在長期行醫過程中,有沒有形成那些不好用文字表達的隱性知識。

面對一個病人,醫生能否診斷出最重要的病因,這恰恰是由隱性知識所決定的。大醫院的優勢在於,它有很好的會診機制,遇到疑難雜症,它能夠集中專家力量共同分析問題,給出解決方案。

大家每天看天氣預報,可能覺得那與大氣物理什麼的相關,一定是非常科學、有規律可循、可重複驗證的。其實不是這樣的,通常是找好幾位專家對一張衛星雲圖進行“會診”,比如五位專家中有三位說會下雨,另外兩位說不會下雨,那麼降雨概率就是60%。你可能沒想到,連天氣預報這種看起來很科學的事情也需要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支持,它是“會診”的結果。

這跟喜神和殺機有什麼關係呢?喜神和殺機說到底是兩種思考方式,由於人們的心智模式不同,偏好也就不一樣,而這決定了要素的取捨,最後會影響到結論。如果處於“殺機”心態中,你看到的就都是這件事幹不下去、這個活兒不是人乾的,你所看到的一點兒都不假,因為這些要素都是真的。但如果你能用另一種心態來看,最終的結論可能截然相反。降水概率是60%還是40%,取決於一個人所持的心智模式。

我們已經從不同角度對這個話題進行過多次探討了。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始終保持積極正向的思考,這對於做人、做公司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每天看到的都是行業的機會、同事的優勢和優點,他就懂得把握機會、獲得同事的支持。如果他總是看到一個行業的風險、員工們的失敗或錯誤,那麼事業就會越做越小,越走越低。

梁冬|正安中醫創始人。摘錄|《歡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