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窯紅與郎窯綠


愛好瓷器收藏的人大多數知道郎窯紅,對郎窯綠釉知之甚少。多年前,我收藏了一隻下郎紅上郎綠的天球瓶。郎窯綠與郎窯紅的同類器相比,在胎、型、足等方面基本一致,只是裡外釉面均為青綠色。釉面凝厚,玻璃質感很強,光亮瑩徹釉色較深,開有細碎的斜片紋,並映出五彩光澤。

無獨有偶,去年在馬末都老師的電視節目中也看到一件類似的小尊,也是上綠下紅,只是器型不同。

如果一隻瓶子上呈現上綠下紅是特別稀少的,目前沒有發現幾隻,這不是人為就能實現的事情,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綠釉瓷燒製在宋代時已較普遍,明清時期的綠釉瓷髮色漂亮。綠釉瓷有獨特的燒製工藝,早期孔雀綠釉瓷,多在坯胎上施孔雀綠釉一次性低溫燒成,因部分器物髮色偏藍,有“孔雀藍”或“法藍”之稱。元代工匠則先在高溫中將瓷胎燒成澀胎或白釉瓷,然後再施孔雀綠釉,入窯二次低溫燒製。由於釉面與坯體的膨脹係數不同,瓷部表面多呈現不同程度的細小開片,日久風化、受土壤侵蝕,釉面會出現成片成塊脫落的現象。康熙官窯燒製的孔雀綠釉瓷窯溫提高,胎釉緊密,胎面常有密集細小的開片現象,這是“清三代”孔雀綠釉瓷的特徵。

郎窯綠的特徵為:釉層均勻較薄,釉色穩定,呈翠綠色,鮮明豔麗,釉面上有較強玻璃般光澤,似有一種翡翠玉般的視覺。在釉下緊貼胎體處佈滿細紋片,俗稱“蒼蠅翅”。用10倍放大鏡細看,在釉面上可見密集細小的點點,由釉內小氣泡所形成。在器底近足處有一圈不過足垂釉,俗稱“郎不流”,但垂釉非常自然整齊,似有一種釉流至底足前戛然而止的感覺,厚釉處釉色加深,呈現深綠色。圈足呈泥鰍背,內牆為內弓,底足內施白中閃青釉,有青花雙圈款識。器內施青白釉,釉層較厚,無開片,其釉色與底足內白色閃青釉有較明顯區別。口沿處有一圈明顯粉白釉俗稱“燈邊草”。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清代康熙年間,朝廷派督陶官郎廷極去景德鎮督窯,由於郎廷極本人盡心盡力,才發明了這樣的紅釉和綠釉。我們今天能同時看到它們,300多年前的郎廷極是想不到的。他當時只需要對朝廷有一個交代,盡心盡力燒造出新的品種,取悅於皇帝。但是他不知道,他不僅取悅了皇帝,更取悅了我們民族自身。在明末時,中國人的品牌意識在增強。入清以後,景德鎮的所有窯口統稱為景德鎮窯。但是由於宮廷派大員下去,職務非常高,就以郎廷極的名字開始命名瓷器。他名下所燒的瓷器,都以他的姓氏作為窯口的開篇,叫郎窯。後來年希堯下去就是年窯,唐英過去就叫唐窯,都是以督陶官的姓氏作為窯口的代稱。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綠又名“綠郎窯”,是一種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高溫釉,創燒於康熙時期的郎窯而得名。與郎窯紅相比,郎窯綠較為少見。據汪慶正先生主編的《簡明陶瓷詞典》稱:“綠郎窯”系郎窯紅的“窯變”之色。郎窯紅製品在窯內燒成的最後階段,因誤被氧化,使釉中的低價銅變成高價銅,裡外釉面均呈現淺綠色,即蘋果青。因此綠郎窯是偶然燒成,非人工可為,更顯珍貴。由於工藝複雜,燒製溫度極難控制,成品率極低,所以存世量非常少,其價格往往高於“郎窯紅”10倍之多。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綠釉是瓷器的傳統釉色之一。含氧化銅的石灰釉,在還原氣氛中呈紅色,在氧化氣氛中則呈綠色。我國傳統的綠釉和綠彩都是以銅作著色劑,屬於銅綠釉。我國在漢代就已用銅作著色劑燒鉛綠釉,宋時瓷器上的綠釉已較普遍,宋代定窯所燒造的綠釉被後世稱“綠定”,為名貴品種。而宋代磁州窯創燒的孔雀綠釉在元代景德鎮窯繼續生產,可是,在明代孔雀綠燒製成熟以前,所有的綠釉都呈深暗青綠色,沒有到達亮翠的水平。以是,樂成的綠釉都是明清時期的產物。如高溫綠釉中的郎窯綠,蘋果綠,低溫綠釉中的孔雀綠、瓜皮綠和秋葵綠等等。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綠的特徵為:釉層勻稱較薄,釉色穩固,呈翠綠色,鮮明豔麗,釉面上有較強玻璃般光澤,似有一種翡翠玉般的視覺。在釉下緊貼胎體處充滿細紋片,俗稱“蒼蠅翅”。用10倍放大鏡細看,在釉面上可見麋集細小的點點,由釉內小氣泡所形成。在器底近足處有一圈不外足垂釉,俗稱“郎不流”,但垂釉很是自然整齊,似有一種釉流至底足前戛然而止的感受,厚釉處釉色加深,泛起深綠色。圈足呈泥鰍背,內牆為內弓,底足內施白中閃青釉,有青花雙圈款識。器內施青白釉,釉層較厚,無開片,其釉色與底足內白色閃青釉有較顯著區別。口沿處有一圈顯著粉白釉俗稱“燈邊草”。


郎窯紅與郎窯綠


郎窯紅與郎窯綠


乾隆孔雀綠釉呈色較康、雍時明豔,施釉較薄,釉面光澤感強,釉面開有細小紋片,胎體不如康、雍時細密極重。除素面器外,有暗刻紋飾器物。傳世品有瓶、觚、爐及文房用具。乾隆時松石綠釉十分盛行,呈色青綠,亦有呈色稍淺微閃黃的器物。釉面滋潤,釉層較薄。除素面器外,有刻、繪紋飾器物,亦有鏤空器物。尤以後者工藝精巧。傳世品較多,有瓶、尊、碗、盤、水丞、扳指、筆筒、洗、花藍等。


郎窯紅與郎窯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