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標”雜說

“指標”雜說

啥也下指標,吃喝消費也要下指標。自古有句話:吃飯穿衣看家當,有錢的吃肉也不覺著香,沒錢的粗茶淡飯也是好;有錢的綾羅綢緞,沒錢的粗布便衫。

“指標”二字,上些年歲的人都知道,尤其是忘不了“低指標”。上世紀六十年代,“四兩關”、“低指標”,就是“每天每人四兩糧食”,指標定量,管了不管飽。天災人禍,餓死了不少人。

“低指標”,源於“高指標”;沒有“高指標”,不會出現“低指標”。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有個“發熱”的“大躍進”,“三年超英”、“五年趕美”,就是“三年要超過英國,五年要趕上美國”。“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畝產萬斤糧”,“一年賽過二十年”。“高指標”雖然吹破了天,但“吹”不來糧食,吹不來“畝產萬斤糧”,糧食欠收,“牆上畫馬不能騎,鏡子裡的燒餅不能充飢”,糠菜四兩糧,勒著褲帶度難關。

幹工作,需要有目標,也需要有具體的指標。目標產生動力,目標激發幹勁;指標也需要,有了指標,就有了計劃,就有了責任。但是,也不是啥事都要有指標。比如,疫情緩解了,需要儘快恢復經濟,倡導人們多一些餐飲消費,也是合情合理。倡導,就是提倡,鼓勵,大家都理解,大家該有為,像這個縣,給人們提出讓一週下館子吃喝100元的指標,就不符合實際情況。條件好的,100元不是啥;條件不好的,花100元是要掂量掂量的;錢多的,盼著飯館早開門,呼朋喚友吃美食;錢少的,在外邊吃飯是奢侈,多少年也不一定下一次館子開開葷,你政府再提倡、再號召,書記、市長再帶頭、做“表率”,他也不捨得花這個錢!

作者趙金海

2020年3月23日

“指標”雜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