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零食江湖30年浮沉史

中國零食江湖30年浮沉史

3月16日,菲律賓食品製造商上好佳通過港交所聆訊,離上市又進一步。與此同時,國內的休閒零食市場也喜事不斷。

近日,在媒體關注下,天貓超市自有休閒食品品牌Bonbater(棒倍特)逐漸浮出水面;上個月,號稱“高端零食第一股”的良品鋪子正式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幾乎同時,互聯網零食品牌百草味二度易主,攜50億身價與百事聯姻。

加上此前登陸創業板的三隻松鼠,曾經飽受關注和質疑的互聯網零食頭部,如今都得到了二級市場的入場券,並和早已功成名就的大型傳統零食企業同臺競技。

站在此刻回顧領域賽道,會驚覺中國休閒零食行業已經演進了三十餘年,零食企業的發展軌跡也幾經更替。

其背後折射的是中國消費趨勢的步步升級,以及零食企業因產品、渠道變革而發生的俯仰沉浮。

零食1.0時代:量大為王

中國第一代零食巨頭普遍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在千禧年最潮單曲“改革春風吹滿地”中成長起來的80、90後們,便是零食市場的初代擁躉。

當年制霸校園的,不是那個擁有全套乾脆面味兒水滸英雄卡的四眼王子,就是那個能在春遊時不經意間掏出Lonely God(浪味仙)的鋼牙少女。

而這些光怪陸離的零食包裝袋背後,正是彼時休閒食品界的兩大臺資巨頭,統一和旺旺。

統一集團於1990年來到大陸市場,憑藉超前營銷,統一旗下的小當家、小浣熊等乾脆面產品在休閒食品界風行一時。

幾乎同時,旺旺集團開始在大陸建廠,經過幾年的產品和渠道摸索,就靠著浪味仙、旺旺仙貝、雪餅、旺仔牛奶等幾款零食爆品打下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並於1996年登陸資本市場。

還有一家不容忽視的臺企同期生徐福記。從1992年成立到1998年穩居國內糖果界頭把交椅,徐福記早已和中看不中吃的金幣巧克力、曾志偉的鴨子叫一般的笑聲逐漸融為一體。直到今天,80、90後們依然會在聽到過年BGM時條件反射一般浮現出它的音容笑貌。

百花齊放的時代,本土零食品牌也不遑多讓。

中國零食江湖30年浮沉史

曾經在70年代被當作“國禮”送給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是大白兔奶糖最不屑於重複的一處閒筆。這個從1993年起便有“中國馳名商標”傍身的上海老牌糖廠,甚至一手擔負起了“反西方革命”的歷史使命。

喜之郎在1993年僅憑40萬元的原始積累就殺入了果凍產業,5年後即實現了領域壟斷。“喜之郎”、“水晶之戀”、“CICI果凍”等無一例外成為了當時果凍布丁行業的產品頭牌。

1998年,“棒棒冰”之父陳先保瞄準了盛行於老家安徽的瓜子生意,經由一番香料草藥水煮的新工藝調配,洽洽瓜子誕生了。披上一身紅色的牛皮紙包裝,洽洽從以散裝為主的同業中脫穎而出。

創立於1989年的福建達利則在21世紀初盼來了一個翻身的機會,彼時,達利推出了價格低於好麗友1/3的達利園蛋黃派,一舉衝擊了這家韓國食品企業在中國連續4年的銷量壟斷。隨後,達利又如法炮製出了可比克和好吃點兩款爆品,讓業務線遍及全國。

那是一個讓人神往的“大”時代——

“大單品+大生產+大渠道+大零售”的模式催生出這些1.0時代的“零食大王”,他們針對大眾需求和市場特點,著重研發少數的SKU商品,然後通過將其大規模量產,再借助成千上萬的經銷商,最終將商品觸達到全國的消費者。

他們也是把營銷做得最早、最大也是最好的一批企業。當代流行的鬼畜廣告、明星代言、IP聯名、定製包裝無非都是當年的概念翻新。

作為中國零食市場的原教旨主義,豐厚的利潤和經驗沉積讓他們在身後長達20年都困在了榮光帶來的錯覺中。等到回過神來,才發現曾經那些不像樣的對手,已經在他們四周豎起了難以逾越的高牆。

零食2.0時代:品牌連鎖

2000年以後,已經積累了十餘年的“零食大王”們相繼在領域裡挖到了第一桶金。

大白兔奶糖的營業額達到了6億人民幣、洽洽瓜子開啟了銷售額超過15億的高速增長、達利則直接邁入了100億俱樂部,並一舉躋身“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即便這些資深企業在財務表現上已經進入頭部行列,也遠不足以填滿中國既寬又深的零食市場,一些後來者逐漸嶄露頭角。

2002年,好想你不再侷限於棗片產品,用紅棗醋飲、奇特香棗、紅棗人參茶等補全了“棗系零食”的細分版圖;2005年,從食品小作坊長起來的鹽津鋪子,正式踏上了漫長且辛苦的自研食品之路。

中國零食江湖30年浮沉史

2004年,剛出道的香飄飄在速溶杯裝奶茶市場上幾無對手,一路向“環繞地球兩圈”的銷量目標高歌猛進;而2007年才創立的有友食品,也很快用一根泡椒鳳爪在垂直品類裡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事實證明,雖然這些零食企業大致還是走了前輩們的老路,但這些專注做產品的追隨者後來都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而幾乎是同時,還有一種零食業的新模式正在悄然出現。

2001年,休閒食品連鎖品牌來伊份正式誕生,事實上兩年之前,它已經在上海擁有了第一家小店。

最初的來伊份主要經營當時還未興盛的炒貨生意,其中單品“蜜制核桃”的銷量尤其拔尖。或許是感念這帶有濃郁年代色彩的“核桃發家史”,來伊份上市之際直接把一頭馱著核桃的牛牽到了上交所門口。

後來隨著生意的不斷做大,來伊份的炒貨品類不斷增多,直至覆蓋了肉製品、豆製品、果乾果蔬、糖巧果凍、糕點、進口食品等零食全品類。

單從起步階段的發展思路來看,來伊份可謂是有意無意的啟發了當今不少零食新貴。學得最有模有樣的一個,便是楊紅春創立的良品鋪子。

2006年,剛從科龍電器辭職不久的楊紅春,拉上幾個舊相識和從親戚朋友那借的60多萬,踏上了創業之路。初出茅廬的良品鋪子,不止是連鎖店鋪的經營模式,就連依靠乾果炒貨在同業裡出圈的思路,都和來伊份如出一轍。

不過不同於來伊份在品類方面的後知後覺,良品鋪子甫一創立就動了“要把各地美味的零食匯聚在一家店鋪”的念頭;在擴張方面,良品鋪子對加盟店的寬容也有別於來伊份對直營店的執著。

於是,繼2006年在武漢開出第一家門店之後,一套“先豎樣板,再招加盟”的打法推動著良品鋪子的疾速擴張。從2007年的28家店、2008年的88家店,再到2012年的近千家店,良品鋪子單從店鋪規模來看,不輸先行7年的來伊份。

中國零食江湖30年浮沉史

這樣顯眼的成績自然引來了資本關注。2010年12月,今日資本以5100萬元入股,共計獲得良品鋪子近30%的股份。

總體而言,相對於傳統零食企業從生產到銷售的大包大攬,以來伊份、良品鋪子為代表的休閒零食全品類連鎖店開闢了一種“輕資產運營”的思路。

生產方面,他們的產品由眾多代工廠代工,同時不執著於研發少數產品,而是力求承載儘可能齊全的零食SKU;銷售方面,這些企業依靠自建渠道,且多以中小型的街邊店鋪為主。

無論是生產端還是銷售端,都決定了連鎖品牌的競爭壁壘,在從產品研發能力轉向企業對供應商的管理能力,因此,與其說他們是善於營銷的品牌商,不如說他們是掌控力強大的零售商。

值得一提的是,良品鋪子和來伊份亦步亦趨的發展壯大,讓人很容易忘記當時夾在二者之間的百草味。

2003年生於來伊份隔壁的杭州,學著良品鋪子的樣子兢兢業業搞擴張的百草味,並沒能成為第三個2.0時代的模式樣本。2009年才勉強開出100家店的百草味,即因陷入擴張瓶頸而不得已在連鎖時代止步。

好在,百草味的成就並不在此。

零食3.0時代:全民線上

2012年是休閒零食行業的又一個分水嶺。

這一年,以旺旺、統一為代表的傳統食品巨頭,紛紛逼近市值的最高點,只是他們還不知道,這個即將到來的巔峰就是他們最後的榮耀。

因為就在這一年,零食業下半場的競爭形態雛形初現,而第一個成功的試水者就是在連鎖品牌時代不得志的百草味。

2010年底,遭遇擴張瓶頸的百草味在阿里巴巴的力邀下涉足線上,似乎是看到了互聯網的無限潛能,創始人蔡紅亮選擇完全拋棄線下、專心線上。

故而在2012年,當三隻松鼠和良品鋪子剛在線上起步的時候,百草味就已經斬獲了1.4億元的線上銷售額。

良品鋪子幾乎是零食連鎖零售店裡反應最快的。2012年,豪言要在全國開5000家門店的楊紅春攜良品鋪子觸網,陸續登陸天貓、京東、1號店等幾十個線上電商渠道。

事實證明,直到今天,良品鋪子依然只有2000多家線下店,但不妨礙線上業務每年給公司貢獻幾十億元的營收額。

當然,當年最引人注目的零食品牌還是號稱“第一家網生零食”的三隻松鼠,畢竟它的發跡帶著那個時候特有的故事性——模式顛覆和資本狂熱。

創始人章燎原是創業文章中喜聞樂見的那類商業天才,他早在2010年初就率先嗅到了電商B2C的機遇,並啟動了一個在網上賣山核桃的項目,這個叫“殼殼果”的網店僅用了1年就實現了2000萬元的銷售額。

而在章燎原“三年兩億”的銷售目標被所有“保守派”嘲笑後,他決定自立門戶。

中國零食江湖30年浮沉史

2012年,“純線上+高端堅果+萌寵IP”的網生品牌三隻松鼠一經上線,就得到了執迷於捕捉風口的資本的青睞。當時還供職IDG的李豐和已經投了良品鋪子的徐新先後與章燎原接洽,先後奉上了共計超過2100萬美元的融資。

資本寵兒三隻松鼠也不負眾望,一舉在當年雙十一中斬獲了766萬元的銷售額,而這個數字在2016年直接突破了5個億。

至此,零食行業進入了以互聯網為主導的第三個時代。線上的繁榮給剛好成長為市場消費主力的80、90後們更豐富的選擇,也讓品牌商有了更多能力消化剩餘產能,以及更近距離的接觸消費者。

在這個線上當道、產品即營銷的階段,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變成了與互聯網的適配性。

因此,一開始就生長於斯的三隻松鼠和百草味,以及儘早謀求深度接入線上渠道的良品鋪子得以在這個時代脫穎而出、形成鼎足之勢。相較之下,依然倚重線下老路的旺旺們,無可避免的開始為錯過一個時代而買單。

2014年,旺旺、統一、康師傅的市值集體登頂,產業積累雖然保證了他們在財務上的體面,但也毫不留情的吹響了由盛轉衰的號角。

財報顯示,康師傅和統一的飲品和方便麵業務在2014年進入停滯期;洽洽食品和達利集團營收增速放緩,旺旺則在2014-2017連續四年陷入負增長,市值更是跌去了將近一半。

直到2017年,對“全渠道”的敬畏才在這些企業的組織架構層面顯現。只是那時,三隻松鼠、百草味和良品鋪子已然位列零食產業市場佔有率的前三甲,其中,百草味更是藉助好想你的收購案風光上市。

而1.0時代的他們,除了疲態盡顯的業績,還要遭受被當年成就他們的“小朋友們”淡忘的命運。

殊途同歸

從90年代至今30年時間,零食行業已經大體經歷了三輪模式創新,時至今日,行業內格局基本成型的同時,新的挑戰也已然襲來。

1.0時代的零食大王們經歷了三年左右的調整反思,紛紛發力佈局線上。

2014年,鹽津鋪子追隨互聯網潮流成立電商公司;2016年,好想你將線上零食新貴百草味納入麾下;2017年,旺旺在將重點轉移到了全渠道的深入佈局。

除此之外,在國潮風行、營銷當道的3.0時代,向來擅長宣傳的初代巨頭無一例外開啟了情懷主題的新營銷道路。

於是,旺旺織起了毛衣,大白兔賣起了冰淇淋和香水,徐福記和頤和園聯名推出糕點禮盒,試圖撬開當代消費者封印已久的記憶和錢包。

目前來看,多元化戰略讓上述企業的財務數據略有起色,但“船大難掉頭”,在零食領域山頭林立、流量分化的今天,想要回歸當年的市值巔峰必將步履維艱。

2.0時代沒有及時轉型的來伊份雙管齊下,一手補欠下的線上作業,一手提升線下門店的購物體驗。

2018年,來伊份以較上年同期增長7.01%、營業總收入38.91億元的成績,緊隨良品鋪子成為零食行業市場佔有率第四的品牌。

不過僅僅1026.55萬元、同比大幅下滑89.87%的淨利潤還是讓這位後進生顯得力不從心。

中國零食江湖30年浮沉史

3.0時代的“三巨頭”,也在快速發展期同時遭遇了線上滲透率的停滯和明裡暗裡的價格鬥爭,模式和產品的漸趨同質化一度模糊了其品牌辨識度。白熱化的賽道競爭迫使他們無一例外走上了集體轉型之路。

對純線上的三隻松鼠和百草味來說,轉投線下是獲取流量增量最實在的方法。

2018年末,三隻松鼠宣佈將在2019年線下開150家店;專營線上的百草味則在時隔8年之後,重新依靠好想你的線下優勢拾起了實體店業務。

而原本就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的良品鋪子,則在線下已經擁有超過2000家門店的情況下繼續加快線下佈局。

此外,為了塑造更加差異化的競爭壁壘,良品鋪子從logo到場景都做了全面升級,代言人從黃曉明到吳亦凡的迭代,昭示了其擁抱年輕、走向高端的品牌定位。

可以看出,雖然各家戰略、路徑各有不同,但全渠道、多元化、差異性卻成為了當下所有零食企業的生存共識。在產業環節越來越緊密、暢通的當下,傳統企業放下身段、網生企業迴歸實體,所有參與者的發力核心,都在向消費者的本質需求迴歸。

此刻,就行業機遇而言,1.0時代的市場窪地再也不會有了,3.0時代的底層輪動短期內或許也不會出現。零食領域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產業時期。

就企業格局而言,伴隨良品鋪子上市、百草味被二度收購,位居市場前排的大多零食企業都走上了資本化的道路,他們發展的每一步都將接受來自市場透明、公正、即時的檢驗。

但即便如此,所有資本市場的頭部加起來,也不過只有百億級別。這意味著對還留在其中的玩家而言,能否做成、能做多大,全看企業能耐。

畢竟,中國的零食市場就像小孩子的零食口袋,永遠都有位置留給更好的後來者。

中國零食江湖30年浮沉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