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時代”迸發的柴達木精神

追尋莫河駱駝場的前身

有一個時代叫“駱駝時代”,有一個地方叫莫河駱駝場(青海柴達木農墾莫河駱駝場有限公司的簡稱),當“駱駝時代”遇上莫河駱駝場,就迸發出一種強烈的活力——柴達木精神。

這是一段塵封60多年的記憶,也是一段莫河老前輩們與共和國曆史息息相關的記錄……本文主要追憶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為了新中國的和平統一、為了中華各民族的團結與進步、為了祖國邊疆的穩定,廣大駝工們拉著一峰峰駱駝,用樸實而堅定的腳步書寫的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為和平而行:隨軍進藏

在莫河駱駝場,記者一行見到姚明宗老人時,他正騎著一輛三輪電動車過來。60多年前,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他來到了柴達木盆地,當了一名駝工。在長期的運輸途中,艱苦的環境使老人的腿得了風溼病,無法正常走路,電動車便成了他的代步工具。

“駱駝時代”迸發的柴達木精神

莫河駱駝場的駝工精神淵源在哪裡?需要我們追溯到西藏和平解放的那個時期。1951年8月,解放軍18軍獨立支隊(司令員範明、政委慕生忠)進藏時,來自甘肅等地的駝工們參與了運輸武器彈藥和糧草的任務。

駝鈴聲聲,叩響沉睡萬年的荒原。那個時候,沒有進藏的公路。行進途中,僅駱駝、騾馬、犛牛等牲畜就排出了幾十公里長的隊伍。駝隊在高海拔地區行走,有些駝工感到頭暈噁心,呼吸困難,四肢乏力,甚至有人暈倒了。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是如何戰勝高原缺氧,到達拉薩的呢?靠的就是一種精神。

“駱駝時代”迸發的柴達木精神

姚明宗老人吃過飯,開著電動車來到了以前居住的平房裡,他沒事就喜歡在這裡喝上二兩。姚明宗說,現在大家居住的樓房是政府出資修建的,居住環境得到了改善,而遠處的窯洞、土坯房、磚瓦房,則見證了莫河駱駝場的滄桑變化。

為團結而行:護送班禪

高向斌,莫河駱駝場土生土長的“駝二代”,現任青海柴達木農墾莫河駱駝場有限公司總經理,他帶記者來到一條幹涸了的河溝旁邊,指著河岸上已經塌陷了的洞口說:“這些窯洞就是我們‘駝娃子’出生的地方”。那一孔孔窯洞是第一代駝工曾經居住的地方,雖然現在廢棄了,但駝工們吃苦耐勞的革命精神永遠沒有廢棄。

“駱駝時代”迸發的柴達木精神

1951年12月15日,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習仲勳到達西寧,他是代表毛主席,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和西北軍政委員會專程前來歡送十世班禪啟程返藏。參加過運輸任務的駝工們再一次來到柴達木參與了這次重要的護送任務。

曾為莫河駱駝場職工的姚明斌回憶了當時的情景。在向西藏進發的路上,幾次特大風雪,埋沒了地上的羊腸小道,也掩蓋了地上的草,吃不到草的駱駝弱不禁風。到了夜晚,不僅人要爬冰臥雪,即使駱駝也是度夜如年。由於積雪深厚,駱駝臥在冰雪之中,第二天早晨腹部被凍結在地上……

“駱駝時代”迸發的柴達木精神

在返回的途中,改走北道的駝隊又遇到了更大的困難。要過通天河了,進藏時,趕上了千里冰封的季節,返回時又趕上冰雪消融,河面上漂浮著許多大小不等的冰塊。因為駱駝體瘦如柴,過河時自身難保,所以駝工們只能脫去棉衣拉著駱駝,在冰冷徹骨的河水中行走,有的駝工還沒走到河中央就被冰塊擊倒,葬身於通天河之中。躲過了大自然帶來的災難,又遇到了人禍。在翻越崑崙山時,剛進入一個峽谷,埋伏在山頂的土匪個個手持刀槍,猛然向這些手無寸鐵的人衝來。土匪們搶走了300峰比較強壯的駱駝,駝工們的口糧也被搶得一乾二淨……返回到香日德後,人們目瞪口呆:出發時10000多峰駱駝,而眼前只剩下290多峰了。

高向斌說:“當時,我們的駝工護送班禪返回西藏,可謂意義重大,我將繼續發揚老前輩留下來的駝工精神,帶領公司轉型升級,開創新的事業”。

為穩定而行:運糧援藏

1953年,拉薩斷糧了,西藏向北京告急!毛主席指示:“進軍西藏,不吃地方”,西藏不通汽車,空中更是禁區,名符其實的一座孤島。十萬火急,駐藏部隊陷入困境,西藏軍民危在旦夕。沒有別的辦法,此時人們想到的依舊還是這支駝隊,駝工們拉著他們的駱駝又一次踏上了悲壯的進程。

“駱駝時代”迸發的柴達木精神

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西北軍政委員會奉中央的緊急命令,正式組建西藏運輸總隊。在原來的基礎上,又買了16000峰駱駝,招收了1600多名新駝工。姚明斌已經是第三次參加這支援藏駝隊了。

運輸途中,有不少駝工去世。慕生忠將軍下令:要讓去世的同志跟上隊伍一起走。於是,隊裡抽出10峰駱駝專門馱運遺體。後來,駝隊到達目的地,獻出寶貴生命的30多位駝工的遺體無一腐爛。

1954年,完成運輸任務的1200名駝工,隨同慕生忠將軍用7個月時間修通了簡易的青藏公路。隨後,撤銷西藏運輸總隊,絕大部分駝工拉著剩下的駱駝去了剛剛成立的國營青海省柴達木駱駝場(即莫河駱駝場)。

60多年前,莫河的老駝工們拉著駱駝隨駐藏部隊進藏、護送十世班禪進藏、參加西藏運輸總隊運糧援藏、修築青藏公路,以及在柴達木盆地運輸物資、追剿土匪、開荒種地、資源勘探……演繹了一幕幕悲壯的歷史。於是,今天的莫河,蘊含著一種真實存在的苦味,這種味道透露著一種強烈而動人的凝聚力——柴達木精神。

“駱駝時代”迸發的柴達木精神

歲月長河,歷史足跡不容磨滅;時代變遷,革命精神熠熠發光。莫河駱駝場的全體職工銘記前輩駝工們經歷的苦難歲月,他們以嶄新的姿態,為柴達木的富強、為重現莫河的輝煌而奮勇前進。

說人說駝說莫河

提起莫河,人們想到的除了那裡的人以外,就是那裡的駱駝。下文將分別從艱辛的駝工、忠實的駱駝和“多元”的莫河,三個角度展現莫河駱駝場的昨天和今天,繼續領會柴達木精神的內涵和外延。

艱辛的駝工

在莫河駱駝場歷史陳列館,擺放著一本《李得瑜老駝工參加西藏駝運和青藏築路回憶錄》,翻閱文字,記者從中領略了一位駝工的艱辛駝運史。

“駱駝時代”迸發的柴達木精神

現居敦煌的李得瑜老人,1953年報名參加西藏運輸隊。當年11月13日,李得瑜從香日德出發。隊里根據白天颳大風的特點,決定晚上1點出發到第二天早上10點再宿營。由於海拔較高,麵條下到鍋裡,就變成了一鍋白泡泡,完全沒有了麵條的形狀。一站接著一站前進,有些人精神不振,個別人想退下來回家。中隊領導抓住人們的思想動態,及時做思想工作。由於在錐錐草上行進,有一部分駱駝的蹄子被刺破,無法行走,駱駝開始死亡了。

當時總隊有嚴格的紀律,人餓死也不能吃馱著的麵粉等運輸物資。於是在後面的行程中,人短糧、駝缺草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到達三道梁後,是大年三十。隊裡決定,休息一天讓大家過個年,吃個年夜飯。於是,各小隊之間互相調劑了餘糧。三十晚上,他們小隊吃了一頓小米稀飯,正月初一早上,他們把所有的空面袋子再次抖了一下,吃了一頓稀糊拌湯。就這樣,他們的年算是過完了,糧食也基本吃完了,他們餓著肚子繼續趕路。

天有不測風雲,行至唐古拉山頂峰時,隊友們感覺頭疼眼花,視線不清,呼吸困難,鼻子是青的,嘴是紫的。在唐古拉山頂峰宿營後,一夜之間,大雪把帳篷、物資和駱駝全部埋了,大家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有的駱駝直臥著就死了。天一亮,駝工拉著剩下的駱駝趕快下山,在山頂待得越久人駝性命難保。

返回格爾木後,出發時的1000多峰駱駝只剩400峰了,而李得瑜和他的隊友孫兆存成了全隊的佼佼者——兩人打聯手拉的15峰駱駝都活著,總隊部嘉獎了他們。

李得瑜說,後來他在莫河駱駝場工作了31年零11個月,於1985年退休。

忠實的駱駝

在一次運輸途中,大地被冰雪結結實實地覆蓋著,帶的糧草快吃完了,好不容易碰上一片草灘,覆蓋著一層冰雪不說,那些枯黃敗落的草緊貼著地面,長腿的駱駝很難吃到。不少駱駝很快就掉了膘,瘦成骨頭架子,一峰峰倒了下去。駝工們便紛紛湊過去七手八腳地幫著或拉或掀,但是還是起不來。為了趕路,他們只能拋棄倒下的駱駝。儘管人和駱駝的糧草都十分短缺,在這離別之際,駝工們還要勻出一把糧食給這些奄奄一息的駱駝。他們伸出顫抖的手,拍拍駱駝,把糧食送到它們的嘴邊。也許駱駝再也無力吃東西了,但駝工寧肯自己捱餓也要留給它們一點吃的。人和駱駝一路同甘共苦走來,分別時就像割心頭肉一樣難過。

“駱駝時代”迸發的柴達木精神

留下那些無法同行的駱駝後,駝工一步三回頭,淚水洗面。可憐的駱駝顯然已經感覺到主人要遺棄它了,便使出最後的力氣叫著,有的竟然撲騰著站了起來,卻又立即倒了下去,哀叫不已。主人不忍心,又返回去抱著駱駝哭起來,再次掏出兜裡自己捨不得吃的那點乾糧喂駱駝。這回駱駝張嘴吃進去了乾糧,但卻無力嚼咽……

被遺棄的駱駝,有的過了幾天竟然奇蹟般緩過了勁,自己站了起來,也許是主人留下的那點乾糧救了它的命。駝隊遠去了,它們只能孤獨無助地在草灘上尋覓食物,這時,如果被後面駝隊的人碰巧遇上,就會把它們牽上,讓其歸隊。當它們重見主人時,像跑丟了的孩子找到了娘,依偎著主人悽切地叫著,還不時地用頭抵主人伸過來的手。主人抑制不住地流著淚,用嘴親親它的耳,用頭頂頂它的眼。

“駱駝時代”迸發的柴達木精神

這些從死亡線上再生的駱駝,後來一直走到了拉薩。動物也像人,有了一次死裡逃生的痛苦歷練,它們就變得堅強了,似乎它們也被柴達木精神感染了。

“駱駝時代”迸發的柴達木精神

“多元”的莫河

在莫河駱駝場歷史陳列館,有一份20世紀50年代柴達木事務辦公室發給莫河駱駝場的文件,寫著:“中央指示,調給中燃部及中地部使用駱駝,總共是570峰,同時需駝工100人,獸醫5人。”據記者進一步瞭解,1955年至1959年,超過100個勘探隊給莫河駱駝場遞過申請駱駝的報告。1955年起,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全面拉開帷幕,上千名地質隊員被派進柴達木盆地,駱駝成為遠征探寶的唯一交通工具,大約4000峰駱駝走向無人區。

“駱駝時代”迸發的柴達木精神

1956年3月份,國營青海省柴達木駱駝場在莫河開發農業基地,在完成繁重運輸任務的同時,全場幹部職工又投入到開墾荒地的工作中。莫河駱駝場依靠駱駝運輸、開荒種地來發展經濟,為國家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不僅歷史政治功績卓越,同時經濟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資料顯示,1962年,每個莫河人平均為國家創利潤18.8元;1963年,增產紅線急劇上升,平均每人創利潤417.4元。

“駱駝時代”迸發的柴達木精神

困難面前,駝工精神讓他們不放棄,不拋棄。1986年12月,為徹底解決莫河駱駝場多年虧損的問題,這裡興辦鹽廠。經過3個月的艱苦勞動,一條長達5.6公里的公路延伸進了鹽湖,隨後挖掘出來的原鹽一車車運往全國各地。

“駱駝時代”迸發的柴達木精神

時至今日,在駝工精神的鼓舞下,駝場人審時度勢,致力於實現轉型升級。茶卡鹽湖“天空之鏡”知名度日益提升,而莫河駱駝場距茶卡鹽湖直線距離只有10公里。因此,該地區依靠地緣優勢,導流遊客,提升了莫河駱駝場的旅遊產業發展。莫河駱駝場的旅遊主要致力打造五大景點,即千峰駝園觀賞區,“西藏運輸總隊”紅色歷史宣傳教育區,豪華木屋、親子星空觀景房區,特色餐飲服務區,莫河鹽廠觀光攝影區。同時,帶動傳統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提高了莫河駱駝場茶卡羊、柴達木福牛等肉食及副產品的附加值,努力打造“一帶一路”新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新亮點,力爭實現莫河駱駝場的二次輝煌。

“駱駝時代”迸發的柴達木精神

“駱駝時代”迸發的柴達木精神

結語

“駱駝時代”迸發的柴達木精神

在歷史的大潮中,飽經滄桑的莫河人觸摸著時代的脈搏,及時轉變著生產和生活中的角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對於他們來說,一切在變,唯獨血脈裡流淌著的血液和那血液激盪著的不盡的駝工精神演變而來的柴達木精神始終沒有變。

“駱駝時代”迸發的柴達木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