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新春短片《女兒》刷爆朋友圈,“總有人,在等你回家”

今年過年,你回家了嗎?

還記得,上次回家看父母是什麼時候嗎?上一次陪父母吃飯是什麼時候嗎?

或許,都已經很久了吧。

人生中最不能錯過的兩件事,莫過於回家的末班車,和那些深愛著你的人。

連續三年,春節來臨之際,蘋果公司都會給中國用戶送上一部用最新款蘋果手機拍攝的新春短片。

2018年,蘋果拍攝短片《三分鐘》,講述了一個列車員與兒子僅在火車停站3分鐘時相聚的故事,為了讓更多人回家,她不能回家。

2019年,蘋果又拍攝短片《一個ta桶》,講述了一個在城市打拼的年輕人春節後返鄉的故事,母親對兒子的惦念,正是無數遊子每年千辛萬苦都要回家的原因。

今年,由周迅主演的《女兒》,依舊在講一個關於“回家“的故事。短片只有8分鐘,圍繞的角色只有3個人:一位身兼女兒和媽媽身份的出租車女司機,她的女兒,和她的媽媽。

周迅新春短片《女兒》刷爆朋友圈,“總有人,在等你回家”

視頻中,周迅扮演了一位因為無人照看女兒,不得不帶著她開出租車的單親母親。

同時,她也是一位因與自己母親發生爭執而離家出走的“叛逆”女兒。

出租車就是周迅母女倆的家,車輪壞了,身為媽媽的周迅幾個老練的修理動作,透露出她的習以為常。回憶中也透露出周迅和她母親之間的衝突,周迅說:“我開車帶著孩子有什麼不能活的?”

她媽媽說:“帶著女兒開出租?虧你想得出來!哪有媽這麼幹的!”但周迅還是毅然決然的做了。

周迅新春短片《女兒》刷爆朋友圈,“總有人,在等你回家”

從沒有見過爸爸的小女孩,在出租車上會叫乘客“爸爸”,讓乘客大吃一驚,但是隨著逐步的瞭解,女兒都會給乘客帶來一路的快樂。乘客下車的時候,會對另一位乘客說:“這是你的女兒”。

紙筒做的望遠鏡成為女兒成長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道具。一開始它是哄孩子的工具,漸漸成了小女孩最愛不釋手的玩具,通過它,女兒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也用它幫媽媽尋找乘客。

萬花筒是周迅與女兒二人親密關係的紐帶。

周迅新春短片《女兒》刷爆朋友圈,“總有人,在等你回家”

周迅新春短片《女兒》刷爆朋友圈,“總有人,在等你回家”

除夕的晚上,小女孩看見那兒有一個乘客在風雨交加中孤獨立於燈下,周迅覺得累了,不想接單了。但女兒說:“可是還在下大大的雨呀~”

不想打擊女兒善心的周迅,停車接客,結果沒想到,女兒的善心竟然碰到一位特殊的乘客:周迅的媽媽,小女孩的外婆。

原來當年周迅摔門而走,雖然媽媽嘴巴上說“走了就別回來了!”卻在周迅離開後,帶著周迅最愛吃的雞蛋韭菜餡餃子,每天沿街一輛輛車的尋找著她們。

周迅新春短片《女兒》刷爆朋友圈,“總有人,在等你回家”

那天,媽媽依然帶著雞蛋韭菜餡餃子,一家三代在這個狹小的車廂裡團聚了。

“韭菜雞蛋餃子”成為化解母女矛盾的最佳道具,也突出了母愛的偉大:哪怕是母女之間衝突再為激烈,但是在母親的心中時刻記著孩子喜歡吃什麼。

蘋果CEO庫克也在微博上表達了自己的感悟:

“沒有什麼比家庭帶來的力量和愛更特別和持久。感謝周迅、西奧多·梅爾菲和勞倫斯·謝爾在這個春節提醒我們節日的精神何在。”

我們總以為來日方長,其實短短几十年一晃而過,不經意間父母就老了。對於他們而言,最大的孝順,不是我們能賺多少錢,能有多大成就,而是兒女們在闖蕩人生道路的時候,還能記得:家裡有永遠支持你們的盔甲,也有永遠有需要你們牽掛的軟肋。

“為什麼中國人總要不遠萬里回家過年?”

知乎上有個匿名回答戳到了我的心:因為那是我的“家”啊,別的地方只能叫做“住的地方”。

周迅新春短片《女兒》刷爆朋友圈,“總有人,在等你回家”

不僅讓我想起曾經看過一個視頻,一名貧苦家庭的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終於考上了外地理想的大學,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接了好幾份兼職。同學們都在悠閒過著大學生活,他卻每天都要扎進人潮擁擠的地鐵。

一名外賣小哥,因為電瓶車的輪胎漏氣了,只能提上便當,在夜色中飛速狂奔。因為一次晚到,扣去的是一整天的辛苦錢。

一名剛剛收到漲租通知的女高管,還沒想到下個月怎麼應付房東,就接到了遠方母親打來的電話。即使眼裡還十分焦慮,聲音卻十分溫柔的說:“媽,我挺好的,在和朋友逛街呢。”

過去的一年,我們背井離鄉走了很多路,卻不過是被生活壓力拉著拖著被動向前;我們每一天都拼盡了全力,可面對時代的快節奏和生活的重擔依然是杯水車薪。

只有回家,才是我們永遠不變的方向。

周迅新春短片《女兒》刷爆朋友圈,“總有人,在等你回家”

回想小時候,每次放學後飢腸轆轆地跑回家,書包都沒來得及放下就會直奔廚房找吃的。趁母親不注意,先偷偷拿好吃的塞進嘴裡,然後回到房間細細品味。

聽著廚房裡傳來的剁肉聲、洗菜的流水聲、菜餚被翻炒的滋滋聲......還有媽媽那一聲令下:“吃飯啦!”全家人便一同放下手中的活,圍坐在餐桌前,吃著美味佳餚,聊聊當天的瑣碎細事。

那時候的我們沒有經歷過分離,便不懂團圓的意思,也不知道原來能在同一張桌子上一直陪家人吃飯是這樣的珍貴。

如今,在高速運轉的時代裡,回家吃飯似乎都變成了“奢侈”的事。家,成了臨時休憩的地方,每天與家人說的話屈指可數。但生活越是如此,越勾起了我們每個人內心對於家的深切思念。

2018年,一份關於“中國大城市白領’回家吃飯’情況調研”顯示,93.2%的白領渴望回家吃飯,且經常在外面吃飯的白領渴望回家吃飯的比例更高。所以,分離從來不會淡化家的味道,反而會讓它變得更鮮活,時刻牽引著遊子。

周迅新春短片《女兒》刷爆朋友圈,“總有人,在等你回家”

林語堂曾說:“什麼是幸福?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四是跟孩子做遊戲。”當你嘗過分離後的孤單與苦澀,便會讀懂“一個熱氣騰騰的家所傳遞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