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坤 ‖ 資陽,無數星星在歌唱

徵文啟事:見《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關於“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動”的徵稿啟事》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截稿時間:疫情結束後十日左右

特別提示:徵文應為原創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權,嚴禁抄襲剽竊,文責自負。同時,請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眾平臺發過的文章。

審核通過後的作品,均在四川省情網“‘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動’徵文展示”專欄及“方誌四川”頭條號發佈(關注“方誌四川”頭條號即可查看)。因微信平臺文章發佈數量所限(每天最多發佈8篇文章),擇部分徵文作品在“方誌四川”新媒體矩陣(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搜狐號、企鵝號)發佈;擇優在《巴蜀史志》雜誌發表,並收入正在編纂的《四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實錄》一書

資陽,無數星星在歌唱

羅 坤

1

在資陽,有一條河叫九曲河,有一條江叫沱江。千百年來,九曲河彎彎曲曲滋潤著這一片土地,沱江從雪域高原帶來清流灌溉著這一片土地。古往今來,沱江孕育和演繹了許許多多的人文故事,不僅有飄香四海的臨江寺豆瓣,淳香濃郁的寶蓮酒,更有川劇資陽河流派,有萇弘、王褒、董鈞古代三賢,還有饒國華、曹荻秋、邵子南、餘國禎現代四傑。

沱江離開資陽後,經資中、內江,在瀘州河口歸於長江,“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資陽與武漢,一個在上一個在下,一江相連,一衣帶水,形同手足。

當兄弟城市武漢突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資陽義無反顧,用行動來實踐承諾!

2月4日,資陽市人民醫院院長助理兼藥學部主任楊勇主動請戰,經組織同意,作為第一批臨床藥學專業技術人員隨國家(四川)緊急醫學救援隊前往武漢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作為一名醫務人員,就要救死扶傷;作為一名黨員,就該衝鋒在前。”這是他時常掛在嘴邊的話語。面對此次突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他用行動踐行了自己的誓言。

一句句錚錚誓言,是對新時代共產黨員使命擔當的最好詮釋。資陽市人民醫院全體醫務人員將始終堅守疫情防控第一線,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做出最大的努力。

“加油!”2月9日中午,一聲聲激動人心的喊聲打破了連日來的沉靜,資陽市政府外聚集著一群特殊的人。他們是來自資陽各縣區醫院的醫護人員,即將乘著這班“生命直通車”前往湖北,他們將帶著資陽人民對湖北人民的關心,到第一線與病毒做抗爭。他們分別來自雁江區人民醫院、雁江區中醫醫院、安嶽縣人民醫院、安嶽縣中醫醫院、樂至縣中醫醫院、樂至縣第三人民醫院。昔有壯士出川上戰場,今有白衣逆行援湖北。豪情之下他們其實都只是平凡的爸爸、兒子、女兒或母親,披上了一身載著使命的外衣。

2

隨著抗擊疫情的深入,很多基層社區、鄉鎮物資緊缺,急需口罩、酒精、消毒水。在這關鍵時刻,有這麼一群人,響應資陽市雁江區統一戰線號召,把酒精、消毒液、口罩捐贈給社會。張黎就是這群人中突出的一位,他是資陽市雁江區政協委員、資陽市雁江區光彩事業促進會會長、瑪雅房產資陽區域總經理。張黎派同事跑遍了資陽所有藥店和醫藥公司,都沒有買到酒精。他想起了有位同學在伍隍鎮振書酒廠,於是拿起電話給老同學打電話求救。“這是我們酒廠用來生產用的,後期復工就靠它了”,同學遺憾地拒絕他。“老同學,酒廠後期可以開,現在抗擊疫情如打仗,沒有物資會犧牲更多的人,老同學,就當你先借給我,我以後雙倍還你。”最終,張黎的真誠感動了老同學,按照成本價如願買到了1200斤酒精。酒精終於買到,消毒液也在市場批發到,一線人員還缺口罩。張黎在工作群裡發信息:“請大家把口罩捐兩個出來,我們自己的團隊,可以儘量待在家,一個口罩可以戴3天,把口罩省兩個出來給社區一線的工作人員,他們太需要了。”於是,公司150名員工每人捐出兩個,湊齊300個口罩(因為年前每人準備了5個口罩)。

酒精到了,消毒液買到了,口罩大家捐出來了,張黎馬上組織員工分裝,一個通宵,大家把1200斤酒精、1100斤消毒液,分裝成260桶酒精、260桶消毒液。2月4日,由雁江區光彩事業促進會牽頭,張黎帶領全體員工將1200斤酒精、1100斤消毒液、300個口罩、30個噴壺捐贈給資陽城區5個街道辦事處及雁江區堪嘉鎮。

資陽還有一個協會也在捐贈中看到了身影,那就是資陽市自行車運動協會。“公交車是老百姓出行的關鍵運輸車輛。作為一個社會團體,我們自行車運動協會也應該表達一下支持抗疫的心意,我們一起為公交公司捐贈消毒液吧!”2月5日,在自行車運動協會的消息群裡,一場捐贈消毒用品的行動迅速展開。

“我知道哪裡有消毒液!”“有個藥店可以預定酒精消毒液”。在協會成員們的積極努力下,1個小時的時間,整個協會共募集到100斤消毒液和50斤酒精消毒液。2月6日,協會成員將消毒用品準時送到位於雁城書檯路的客運中心公交場站。

資陽市社會大眾積極捐助物資(圖片來源:資陽大眾網)

資陽市政協委員、市佛教協會會長蓮臺寺主持釋隆度帶領信眾慷慨解囊,先後4次向資陽市紅十字會捐款8萬元。北京資陽企業商會在資陽駐北京聯絡處主任朱賢軍的積極倡議下,第一時間向資陽市紅十字會捐款6.7萬元。四川興科林藥業向樂至縣紅十字會捐贈了價值23.17萬元的醫用物資。

2月2日,雁江一名退休教師匿名向雁江區紅十字會捐贈2000元,用於新冠肺炎防控工作。他說:“國家有難,我是一個黨員,做志願者我的年齡太大了,但是我可以捐款盡點綿薄之力。”“疫情發生後,自己想過要盡一份力,但捐贈口罩,自己找不到合適的渠道,也擔心自己買到的口罩不符合要求,把錢捐給紅十字會,紅十字會就會去買更適合疫情防控期間需要的物資。”

2月4日,風餐露宿、走街串巷的快遞小哥——美團小夥蔣聲波,將兄弟夥湊來的4616.66元捐給了樂至縣紅十字會。秦崢,9歲,雁江三年級學生,當看到醫護人員因沒有防護物資自制簡易防護措施或直接接觸患者時,動情地說:“如果醫生感染了,沒有醫生給病人看病了,怎麼辦?媽媽,把我的壓歲錢800元捐出去買防護物資吧!”

資陽市社會大眾積極捐助物資(圖片來源:資陽大眾網)

危急關頭顯真情,危難時刻見大愛。新冠肺炎疫情一直牽動著社會各界的心。2月5日、6日,蝸牛攝影志願服務隊和雁江區長壽柑橘協會分別在負責人尹忠、楊勇的組織和號召下,向資陽市中醫院、資陽市第一人民醫院、資陽市消防支隊、資陽市社會福利院、資陽市兒童福利院、資陽市老年護理院等單位捐贈愛心蔬菜20噸。20噸蔬菜包括白菜、蘿蔔、花菜、棒菜和兒菜等,價值6萬餘元。據瞭解,本次愛心蔬菜是由資陽市雁江區長壽柑桔協會會員單位代表——雁江區博天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雁江區浩騰水果專業合作社、資陽市信元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雁江區利眾水果專業合作社、資陽市鴻旭嘉滕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共同捐助。這些愛心蔬菜,均為雁江蜜柑種植戶在橘樹行間精心種植培養,“戰疫”打響,種植戶們紛紛響應號召,收割、打包、搬運,忙得熱火朝天,為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戰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同時,來自蝸牛攝影協會的十餘名志願者和資陽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也來到了捐贈現場,有序地幫助卸貨、搬運。

這些只是整個資陽捐贈的一部分縮影,大災面前,方顯人之本性。越來越多的個體、民營企業加入到抗疫救災中來。截至2020年2月8日,資陽市紅十字會系統累計接收各企事業單位和愛心人士捐款23萬餘元,接收捐贈物資價值23萬餘元。

3

資陽市臨空經濟區臨江鎮,每天安排專人採購村民生活所需物資,安排專人將菜農地裡緊急需要出售的蔬菜進行統一銷售,讓村民安心“宅家”抗疫情。該鎮採取以村組為單位每天安排專人為村民代購生活物資、代銷農產品,最大限度減少了村民來回流動,阻斷了疫情因聚集傳播的風險。

村民們宅在家裡,微信下訂單,生活物資送上門。從1月27日開始,臨江鎮為減少人員聚集,取消了場鎮趕集,並要求各村各組安排專人集中採購。村幹部告訴記者,他們大多數村、組都建了微信群,每天在微信群裡收集村民的購買需求。村民在微信群裡直接“下訂單”,由村組幹部收集後,安排專人到鎮上或城裡集中採購和分發,讓村民每天的生活所需有了保障。這就是阻擊疫情向農村蔓延的資陽辦法:代購代銷送進門,讓群眾安心宅在家裡保安全。

資陽市志願者積極發放預防中藥(圖片來源:資陽大眾網)

在資陽,在雁江,各個村頭的喇叭每天循環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村組幹部和志願者輪班在卡點測體溫搞宣傳,保住各村各組的安全。城鎮各小區居委會天天連軸轉通知大家保護好自己,有的小區用小喇叭廣播,有的小區用無人小飛機廣播,每個人都做好自己,在這場全國的戰“疫”中,我們就不會輸。

資陽市雁江區三賢辦事處的網格員每人承擔400—600戶家庭的排查任務,已經連續奮戰了十多個日日夜夜。有這樣一群“戰士”, 他們沒有強大的後備力量,沒任何消毒用品,甚至口罩都要自己購買,上下班只能自己想辦法。她們不是媒體和社會關注的醫護人員,他們沒有經過任何專業的醫護知識培訓,他們只是最基層的社區工作人員,他們只佩戴著最簡單的口罩,挨家挨戶排查疫情,第一時間面對前來求助的患者及居民。但是他們也衝在第一線,這需要何等的勇氣!他們也是為人父母為人子女,冒著被感染的危險,向前衝!

正是這些基層的警察、保潔、保安、網格員、村長、社長努力的付出,才讓資陽狙擊冠狀病毒的戰鬥順利進行。

有多少堅守,就有多少分離和思念;有多少遺憾,就有多少成全;有多少孤單,就有多少陪伴。餐廳裡父母盛在碗中的,是抗疫最前線兒女口中馨香的美味;臥室裡孩子們躺在床上夢到的,是堅守崗位的爸爸媽媽最美的祝願。他們看似分離了,卻以另一種方式在一起。

因為隔離的原因,資陽市婦幼保健院有部分早產兒沒有母親來陪伴,90後醫生鍾凌,為孩子們做起了袋鼠護理。他做袋鼠護理的照片刷屏了網絡。如果說隔離需要愛,鍾醫生這位年輕的未婚奶爸,給我們帶來了春天的溫暖!

我要在資陽的大地上,支一幅畫卷,把這無數歌唱的星星畫下來!

羅坤,筆名蟬殼,自由撰稿人。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詩歌學會會員,四月詩刊編輯。2017年重拾舊夢與文字結緣,作品散見於《華西都市報》《四川工人日報》《快樂老人報》《資陽日報》《眉山日報》《西南民兵》《晚霞》《參花》《速讀》《四川散文》等報刊及網絡平臺。有散文、詩歌在全國徵文中獲獎,詩歌入選《四川詩歌年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