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哪怕現在都已經是2020年了,可一旦提到“動漫”的時候,依然有很多人下意識地產生幼稚、小孩子才會看、不成熟的感覺。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真的嗎?

其實作為一種藝術載體,動漫遠不是人們眼中的幼稚或者人畜無害。恰恰相反,很多時候我們從孩提時期開始,就已經因為看動漫而不斷被灌輸了作品想要體現的價值觀,從而達到“洗腦”(我一直不認為這是貶義詞)的目的。

尤其在國際環境對輿論水平要求愈發提升的背景下,動漫恰恰應該承擔起更為重要的責任。

不過在討論這麼複雜問題前,先用些篇幅聊聊動漫的本質吧!


為什麼和其他載體相比,動漫更容易被人接受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從本質來說,動漫和影視劇、戲劇、小說、詩歌甚至遊戲都並沒有分別。

它們都是由創作者提供靈感,從而向受眾“說故事”。這個故事可以是個人抒情,可以是對國家危難的感慨,也可以是腦洞大開地想一個少兒不宜劇情……

理論而言,上述的這些載體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尤其是在目前製作技術水平已經相當發達的年代,動漫可以改編為真人版,小說紛紛做成遊戲,戲劇也成為詩歌的好夥伴。

但是和其他載體相比,動漫卻更容易被人接受。

優點一:門檻低,“娃娃”都能理解,然後去模仿學習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動漫非常幼稚呢?其實這種偏見恰恰反映出了一個事實:

我們生下來之後最初所能接觸的藝術載體,有且只有動漫。

對一個兩三歲的屁孩子而言,除非是天賦異稟,否則識字的難度應該很大。

這樣一來,需要通過閱讀才能體會的小說便第一個被PASS了。

而屁孩子智商可能不如狗,想要讓他們看懂影視劇、戲劇到底在演什麼,這也會存在非常高門檻。至於詩歌?你家屁孩子就算能把“床前明月光”背出來,他真的明白這首詩有著怎樣意味嗎?

動漫就不同了。

很多動漫作品,尤其是低齡動漫往往採用非常簡單的人物造型,並且搭配很多小孩子能夠理解的可愛動物形象,因此對小孩子來說極度友好,很容易就被那個色彩斑斕的動漫世界所吸引。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只要家裡有孩子的人,一定會發現小孩子對《小豬佩奇》《海底小分隊》《萌雞小隊》等作品痴迷不已。

讓屁孩子背一首鋤禾日當午,可能他會磨磨唧唧。但讓他看一天《小豬佩奇》,他可能動都不會動一下,連尿了褲子都不知道。

如果說動漫只是讓屁孩子覺得有趣,成為調劑生活的一部分,那麼也就罷了。

但不可忽視的事實在於:從屁孩子成長為熊孩子的過程,也是他們在模仿學習的重要階段。

因此,孩子們除了模仿身邊人的行為舉止之外,也將從動漫當中學習很多東西。

就拿《小豬佩奇》來說,多少孩子因為看了這部作品,結果養成了喜歡下雨天踩泥坑的習慣?

一旦動漫作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那麼即便到了他們長大成人之後,動漫所傳達的價值觀也將深藏在他們心頭,很難有人輕易將其消除。

再加上很多動漫作品往往有著獨特的“年代感”,如果我遇到同樣是30歲上下的人,那麼哪怕沒有其他共同愛好,可是如果提到《數碼寶貝》《龍珠》或者《名偵探柯南》,也許大家就能輕鬆打開話匣子,分享自己多年來的觀看體驗了。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甚至於,如迪士尼系列、《哆啦A夢》系列、宮崎駿系列亦或者是我們國產的《葫蘆兄弟》《黑貓警長》等,這都是在當年的孩子們長大之後,會主動安利給自己孩子看的作品。

動漫“幼稚”非但不是缺點,反而是一種巨大的優勢。

優點二:簡單粗暴,直觀明瞭

我們都知道,現在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年代。

只要有個手機,我們幾乎可以在知乎、抖音、頭條或者微博刷上一整天的時間也不膩。

這就導致了一種現象出現:我們越來越不願意動腦子,也越來越沒有耐心了。

畢竟如果讓大家在讀一本500頁的長篇小說,同看500個短視頻之間進行選擇,可能很多人會傾向於後者,畢竟後者能夠提供的信息量更多。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其實吧,這種人性“懶惰”的本質,絕對不是現在才出現的。

不要忘記,人類之所以不斷創造新的發明,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動機就是:怕麻煩。

而動漫恰恰扮演了一種讓人們能夠“偷懶”的角色。

舉例來說吧。

同樣要形容一個女孩子非常可愛,文字是:

我喜歡的女孩 遠遠看去像一顆粉紅色的小熊軟糖 黃色的頭髮只要捲一捲就能做成胡椒意大利麵 齊劉海的角度在模仿傾瀉而下的巧克力醬瀑布 一對白包黑的眼睛總是讓人想起水靈靈的荔枝 有點肉肉的肚子捏起來彷彿新鮮出爐的姜撞奶 她開心時候的歡笑是溫度剛剛好的蜂蜜檸檬水 她難過時候的抽泣是冰凍過整整一夜的龜苓膏

雖然讀起來很美,畢竟需要耗費我們一定的閱讀時間,並且需要耗費腦細胞去想象。

而動漫只要一張圖就夠了: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這就是動漫相對於文字的先天優勢所在。

也許有人會說:那影視劇一樣是採用了畫面形式,跟動漫又有什麼不同呢?

優點三:動漫的創作自由度遠遠大於真人載體,更能準確傳遞創作者思想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雖然說我們每年都能看到大量真人影視劇作品播出和上映,但只有從業者才能體會到製作的不易。

挑選最適合的演員(考慮片酬,檔期,戲份),尋找最適合拍攝的場地,特殊題材還要考慮如何不讓觀眾吐槽是“五毛特效”,編劇和導演的想法會不會因為某些大人物的利益牽扯,結果變得面目全非……

很大概率上,一部作品的完成版,和創作者初期的預案是不同的。

動漫就能最大限度規避以上的困擾。

說極端一點,哪怕是你我這樣不懂畫畫的人,拿畫圖畫個火柴人也能做出下面這幅作品。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同樣內容若是要以真人形式展現,恐怕光是請演員的預算就能讓你我破產了。

至於很多影視劇往往被人詬病的“特效”問題,由於動漫本身就是畫出來的,因此沒有任何前期道具、設備,後期的大量渲染成本。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柯南每年的劇場版都可以從頭炸到尾,如果換成真人版,想想看這得多少預算才夠用?

要是演員演技還不行的話……就更要命了。

優點四:動漫能夠跨越國境、文化的束縛,為全世界所接受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你和地球另一端某個貧民窟的10歲孩子之間會有什麼共同點?

面對這種問題,相信大家會覺得不太好回答。畢竟彼此之間的生活背景、文化環境、國情等等都有著巨大差距。

但不可否認,你們都可以從《龍珠》當中獲得快樂,因為超級賽亞人變身而歡呼。(國外某場球賽前的球迷行為)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同樣是來自於日本的日劇,在全世界範圍內就沒有特別大的影響力。你問身邊的朋友都看過哪些日漫,他可能和你說上三天三夜。但如果說日劇,他可能一部都講不上來。

這便是動漫的另外一大優點:打破文化、國境的隔閡,讓全世界都能分享快樂。

更進一步說,當你愛上了某部動漫作品之後,你會不會下意識地對創作該作品的人,以及這個人所在的國家產生好感呢?

至少在我身邊,因為喜歡日漫而去學日語、去日本“聖地巡禮”的人,便不在少數了……

什麼?你說美國好萊塢大片一樣有市場,而且不輸給動漫?

在北美電影票房榜TOP15當中,有多少作品跟動漫密切相關呢?這個大家應該一目瞭然吧。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而這,就產生了我們本文尤其需要強調的主題:

動漫很有可能決定了你對一個國家、一種文化的看法。

這是從孩童時期起就已經深深紮根在腦海當中,一生揮之不去的“幽靈”。


幾個案例:它們是如何灌輸文化價值觀的

我先說個結論吧:任何一部動漫作品,其實都是在對受眾進行“洗腦”(再次強調我認為這個詞沒有貶義),讓受眾試圖接受它的文化價值觀。

只不過大部分作品並不會表露得特別明顯,最初的時候我們認為這就是一個有趣的故事。

但是,當我們開始接受其中的設定之後,就在潛移默化之間被作品影響,進而對它的價值觀產生了認同的心理。

1.“美國隊長”體現的國家形象

因為這些年《復聯》系列的爆紅,很多人也喜歡開始看漫威的原作漫畫了。

點滿黑科技的鋼鐵俠、魔幻氣息濃郁的奇異博士、二次元徐錦江雷神托爾……

這些角色無論是在各自的故事裡,亦或者是《復聯》這樣的大雜燴當中,都扮演著超級英雄的角色,為了人類的未來、世界的和平而戰鬥。

不過其中特別令人玩味的,就是美隊跟傅滿洲了。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哪怕是再怎麼強調“動漫是動漫,現實是現實”的人,都不可能否認美隊這個角色在宣傳美國國家形象上的重要作用吧?

百科上對美國隊長這個角色誕生更是有著如下描述:

“在1940年代這個被歷史學家稱為漫畫的黃金時代的期間,首本美國隊長漫畫在1940年12月準備推出漫畫市場,剛好那段時期和偷襲珍珠港、德軍投降距離不遠,促成了充滿美國主義色彩的美國隊長漫畫在推出後大受歡迎。雖然同期也出現過不少和美國隊長漫畫風格相同的作品,可是美國隊長是在眾多同類作品和二次大戰期間中最突出的、最受歡迎的超級英雄。在漫畫中,美國隊長會與他的夥伴巴基(Bucky)面對納粹黨人、日本人和其他在戰場中美國的敵人的挑戰。”

二戰時期,美國隊長的表現相對直白,就是將納粹和日本視為敵人,並且勇敢地戰鬥。

不過二戰之後世界基本上恢復了和平,再去打德國人或者日本人,這明顯不太合適。於是美隊的敵人開始變成了各種神秘組織啦,外星人啦等等。

但無論時代怎麼變化,美國隊長的造型始終是體現著美國國旗和國家的形象。他,就是美國的化身。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而當他拯救世界的時候,受眾們被植入的價值觀就是:

美國又一次拯救了世界。

你覺得美國隊長更像是這幾年咱們國內的哪個人物?

《戰狼》的冷鋒。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我們很少聽到有人吐槽美隊的“美國拯救世界”形象,但冷鋒的出現卻遭到了無數非議。

看,這就是動漫及其衍生作品在價值觀上所起到的作用了。

對了,當美國隊長正在拯救世界的時候,誰在歐美漫畫圈當中象徵著“中國”呢?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不要忘記,我一直強調“動漫的洗腦從娃娃抓起”。

對歐美文化圈的普通人而言,如果從小看到的美國形象是美隊,而中國形象是這個的話……

你又如何奢求他們對中國有好感?

2.日漫中的“包子頭旗袍女”與妹控文化

和距離遙遠的歐美相比,日本理所當然應該更加熟悉中國文化才對。畢竟日語離不開漢字,日本人最愛的料理當中,中華料理也有著極強的存在感。

按說,日本的動漫作品裡應該會有相對比較“正常”的中國角色形象。

但二次元圈子的人應該知道,日漫當中典型的“中國人”一般是這樣子: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包子頭+旗袍裝(或者是功夫裝),這就是日本主流漫畫作品裡對“中國風形象”的刻畫。

不要覺得這種形象是現在才有的,早在上世紀80年代的《阿拉蕾》等作品中,關於“中國人”的造型幾乎和現在如出一轍。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考慮到日本動漫在全世界所擁有的影響力,因此如果一個孩子是從小觀看日漫,從日漫當中瞭解“中國”的話。

那麼只要他沒有來過我們這兒,對中國人的印象很可能就停留在了日漫的程度。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更不可能有多少外國人意識到:其實“孫悟空”這個名字最早並不是指那位超級賽亞人,就連鳥山明在創作《龍珠》時,早期也明顯是借鑑了大量《西遊記》的元素。

可放眼全球,知道《西遊記》、認識齊天大聖的又有多少呢?

而除了日漫對中國“刻板印象”塑造之外,經過這麼多年日本動漫在國內的傳播,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自稱擁有“妹控”屬性的動漫迷變多了。

知乎甚至還有這樣的問題: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關於妹控所涉及的倫理問題,在此不是討論的重心。

值得玩味的是,妹控到底為什麼會在“動漫迷”這個特定的群體中不斷湧現出來呢?

而與此同時,其他只喜歡體育、美劇、韓劇、美漫的人,卻很少聽說妹控的出現呢?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不吹不黑,上面的兩部作品絕對功不可沒。

它們在日本動漫行業所引發的爭議與成功,刺激了更多創作者、公司開始玩起了“妹控題材”。而隨著這些作品不斷進入國內動漫迷視野,再加上裡面的妹妹都被設定得超級可愛……

久而久之,動漫迷們的妹控之魂就被點燃了……哦不,被培養出來了。

動漫的價值觀灌輸,恐怖如斯……

3.《那年那兔那些事》吹響的反擊號角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在本世紀至少第一個10年裡,中國在動漫領域基本是單方面被吊打。除了被動接受國外動漫所強調的價值觀之外,基本沒有什麼還手之力。

直到2011年,一部名叫《那年那兔那些事》的作品誕生了。

該作品最初只是動漫愛好者的業餘創作,根據網絡上流行的段子,將各個不同國家和地區進行萌化處理。

於是就看到了包括人畜無害小白兔、鷹醬、腳盆雞、毛熊等形象的誕生。

這種擬人化或者動物化的做法,其實在歷史上並不少見。比如說美國的兩大黨就被譽為“驢象之爭”,經常會有類似諷刺漫畫出現。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那兔》中的很多角色之所以是特定的動物,也都和這些國家與地區的歷史密不可分。因此很容易引發網友們的共鳴。

除了國家動物化之後的可愛角色形象之外,《那兔》的另外一大特點是:用動漫的形式講述了中國近百年來的屈辱、奮鬥與復興。

尤其是2015年的動畫版播出之後,更是在網絡上形成了強烈反響。除了部分逆向主義者之外,大多數觀眾看了之後的感受是:

原來,我們可以這麼偉大。

打開B站的搜索欄,輸入那年那兔那些事,可以看到網友們對作品的打分: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而每一季的點擊量都在千萬以上,第一季更是達到了8000萬之多。這對一部明顯沒啥經費的系列作品來說,應該是極為難得的成就。

更何況B站只不過是該系列進行曝光的一個平臺罷了。除此之外的ACFUN、動漫類貼吧、論壇等平臺,都從來不乏關於作品的討論。

不知不覺之間,我們甚至在說到國家的時候,也都習慣性地用了裡面的名稱。

“平心而論,你們覺得兔子抗擊疫情的表現到底如何”“鷹醬家要炸,華盛頓都緊急狀態了”

——這是不是最近幾天,你也曾經看到過的標題呢?

以動漫形式進行的對外宣傳戰,現在可以開始了!


如何做好對外宣傳?諷刺+日常的雙管齊下

前面我們分析過動漫獨有的優勢。其中一個優勢就在於“動漫作品能夠輕鬆地跨越國境,讓不同文化圈中的受眾心領神會”。

由於國外輿論和動漫作品長時間對中國刻板印象的價值觀灌輸,導致瞭如果我們想要立刻看到外國人用公正公平的態度對待中國,這是非常難的。

就算你苦口婆心說出真相,對方也未必會領情,反而會認為你是在說謊。

那麼還記得前面《那兔》的成功嗎?可愛生動的動漫形象,往往能夠成為突破人心的關鍵。

甚至我個人都受到了啟發,專門找人畫過一張動物形象的諷刺圖: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這是在英國宣佈“群體免疫”之後創作的(雖然現在貌似改了想法)。因此我創作的圖片想要強調幾個要素:

1.中國在努力消滅病毒

2.歐洲國家因為病毒已經遍體鱗傷(意大利和法國)

3.英國正在把自己的人民獻祭給病毒

比起長篇大論的新聞報道和討論,這樣是不是會更簡單易懂,連外國人都能理解呢?

契合當前熱點事件,在諷刺國外雙標、不作為的同時,將我們的價值觀傳遞出去,力圖讓目前真正處在水深火熱狀態下的外國人民瞭解一個事實:

這一次,中國要扛起抗擊疫情的重擔,可我們需要的是大家都不拋棄,不放棄。

諷刺漫畫可以通過目前我們所知曉的任何一種社交平臺進行擴散、傳播。只要能夠被更多的外國人看到漫畫(當然有錢做短篇動畫亦可),那麼對改善中國國際形象自然會起到作用。

當然瞭如果光靠諷刺漫畫,並不能真正糾正長期以來的刻板印象。

我過去在一篇文章裡,曾經分析為什麼海外版抖音可以成為新宣傳戰的平臺。其中就提到說,我們的創作者可以更多地分享中國趣味生活、文化與日常,從而抵消西方用簡單粗暴的漫畫所構成的偏見。

而通過動漫的手段,毫無疑問是更容易被外國人接受的選擇。

最近一直在關注抖音某個叫做“我是不白吃”的賬號,該賬號用動漫短片的形式,科普一些有趣的美食知識。目前粉絲量上漲速度極快,最新的應該過了700萬。

“洗腦”從娃娃抓起:你對動漫的可怕一無所知

那麼,如果這樣的賬號換成英文版/德文版/日文版,發到海外版抖音平臺上的話,會不會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畢竟中國美食至少在國際上還是有一定知名度,而美食又不容易產生“政治”方面的聯想,可謂是真正意義的“傻白甜”。

可只要這個賬號的關注用戶因此對中國美食(以及背後的歷史)產生了興趣,那麼這就是一次有效的宣傳。

同理,用動漫做歷史人物介紹、各地美景攻略、漢字由來等等等,能做的東西太多太多。

如果創作者們都能紛紛以動漫形式出海,最終得益的不光是國家形象……

還有自己的腰包



感謝你看到最後。

不知道這篇文章,是否糾正了你對動漫的過往看法,並且又有了一些新的認知呢?

如果你是個喜歡動漫,並且擁有大觸技能的人,我們可以一起嘗試合作,去搞點事情出來。

那麼……私信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