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說“美國的空氣都是甜的”留學生,想回國了

還記得五年前在美國馬里蘭大畢業典禮上說 “美國的空氣是甜的”的那個中國女留學生楊舒平嗎?


那個說“美國的空氣都是甜的”留學生,想回國了

當時她以美國的“新鮮空氣”和“言論自由”為主題,稱美國的空氣新鮮而甜美,自己在中國要天天戴口罩,只有到了美國才感受到自由呼吸的快感、民主和自由。她的演講引起軒然大波。

五年之後的今天,因為疫情,楊舒平被困在韓國。她說:“我深愛自己的祖國和家鄉,為國家的繁榮發展深感自豪,希望能儘快回國。為國家做積極貢獻!”


回國,歡迎回家!可祖國需要你奉獻的時候,你不回來;在國外不安全,看中國最安全了,才想回國,就別再給自己臉上貼上“愛國”的標籤!


是時候該補上“愛國”這一課了。


1、貶低自己的祖國,從來都不能博得對方的好感

說起中國的問題,其實大家都知道,也都曾抱怨過。但家醜不可外揚,縱使對祖國有萬千不滿,沒有必要、也不能在一個公開而正式的場合,直接抨擊自己的國家。在國外你的言行和你的祖國形象息息相關。你以偏概全、甚至是諂媚的言論勢必會引起誤導。在你的影響下,又有多少人誤解了中國。

想起另一個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不過不是學生,是前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院士,他說:“什麼是母校?就是你一天罵他八遍卻不許別人罵的地方。”把“母校”換成“祖國”,一樣適用。

什麼是祖國?就是那個你每天可以罵一萬遍,可是卻不允許別人罵一遍的地方。

一個不尊重自己祖國的人,怎麼能指望別人尊重你的祖國。沒有家國情懷的人,終會被家國拋棄。

那個說“美國的空氣都是甜的”留學生,想回國了

同樣是畢業演講,哈佛大學首個大陸學生何江的演講,卻讓人肅然起敬。

何江也是從自己的小故事說起,他出身貧寒,小時候被毒蜘蛛咬傷沒有醫生來處理。他立志改變世界。改變世界也可以很簡單,成為溝通者,將科技成果傳遞給最需要的群體。

同樣是揭示中國的落後,可何江用了一個不貶低祖國的演講,以一種積極的,不卑不亢的態度改變著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

靠貶低自己的祖國來獲得掌聲,從來不能真正博得對方的好感。一個連自己祖國都不愛的人,又怎麼會愛別人?一個人不愛國,其他國家的人又怎會看得起你?

2、勿忘留學初心,方得強國始終

回顧中國百年的留學歷史。

那個說“美國的空氣都是甜的”留學生,想回國了

一百多年前,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1872年到1875年間,由容閎倡議,以“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為目的,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國留學。這些孩子當時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

回國後他們參與了中國最早的電報、礦山、鐵路的建設,成為這些行業的先驅。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又歷經中法海戰中日甲午戰爭,為國捐軀,令人扼腕嘆息。留美幼童,為災難深重的中國走向近代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30年後,庚款留美學生的派遣為中國培養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中國近代科學發展中的許多新學科的創建者大多來自這些留美學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大名鼎鼎的胡適、語言學家趙元任、氣象學家竺可楨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還有留日青年,眾所周知的魯迅、蔡鍔、以《革命軍》一書鼓舞了一代人的鄒容、鑑湖女俠巾幗英雄秋瑾、中國近代法學奠基人宋教仁、藝術泰斗李叔同……他們以各自不同的報國方式推動了中國的發展,為傳播新文化、為喚醒民眾乃至提高國民素質,做出了卓越貢獻。

再到留法勤工儉學的蔡和森、向警予、朱德、周恩來、鄧小平……他們為謀求中國強大而努力汲取歐洲社會主義思想的開創精神。以實際行動,用青春、熱血乃至生命捍衛了自己的崇高信仰和純潔理想。

一百多年來,無數中國留學生用實際行動印證拳拳的赤子之心:此去西洋,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所他求;揹負國家之未來,取盡洋人之科學,赴七萬里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


新時代的留學生,更應該不忘初心,肩負起成為文化交流使者的重任,成為加深理解、消除隔閡的力量;更應該揹負國家之未來,師夷長技,報效祖國。

3、教育的缺失,補上愛國這一課

很多時候我們口口聲聲說愛國,可真不知道什麼才是愛國。中國的教育裡,並沒有好好給我們上過愛國這一課。

那個說“美國的空氣都是甜的”留學生,想回國了

記得我小時候的小學生守則第一條就是: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多麼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語言,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我還是不清楚該怎麼愛國。

有一項調查顯示,在歐美18個發達國家中,美國人對祖國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最強,也最願意為保衛祖國而戰。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值得我們學習。

在美國,愛國從娃娃抓起。 美國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學習畫國旗、唱國歌,進入小學後,愛國主義教育課程由淺到深,由近及遠,從所在的社區、城市、州直到國家,核心是反覆渲染“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和最先進的國家,做一個美國人最值得驕傲”的觀念,內容包括介紹華盛頓、傑斐遜、林肯、愛因斯坦、愛迪生等美國傑出人物的生平,學習美國地理和歷史,背誦林肯總統就職宣言等弘揚美國精神的著名演說。像“不要問祖國為你做了什麼,而要問你為祖國做了什麼”等名言,許多美國學生能脫口而出。

進入中學和大學後,愛國主義教育以公民教育為主。主要內容包括:作為美國公民應享有的權利和自由,以及對國家和社會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包括尊重人類的生命、尊重別人的權利、誠實、寬容、有同情心、參與民主程序、為共同的目標而工作,此外還有美國政體和法律常識。年滿18歲的美國公民還要參加成人儀式,宣誓效忠祖國。

除系統教育外,美國在細節上也處處都在進行愛國教育,比如,新移民也不放過,先要考試後宣誓;新年花車巡遊,愛國主題是必須的;各種節日巡遊,哪怕小到一個社區的巡遊,也少不了護送國旗的儀式……

看來,我們真該學學美國,好好補上愛國這一課。

4、愛國:做,永遠比說更重要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愛國不是動動鍵盤,耍耍嘴皮。愛國,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

愛國,不是把同胞的日本車砸了就算愛國,也不是不吃肯德基就算愛國,更不是把國旗插上釣魚島就算愛國。

留學生在海外,看到的、聽到的,是外國人對中國的誤解和深入骨髓的偏見與歧視。消除誤解、偏見與歧視,是留學生的責任,這也是最起碼的愛國。

其實,很多留學生一直都奮戰在愛國的第一線,用著更實際更有效的方式宣揚中華文化、捍衛著祖國的尊嚴。


那個說“美國的空氣都是甜的”留學生,想回國了

留學生的愛國,方法很多,可以是學成歸國,就業或創業,用自己的學識參與到祖國偉大復興中;可以是完成科研攻關,將先進技術帶回國,彌補祖國科技空白;還可以是用自己的努力和奮鬥,改變周圍老外一貫以來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

還有一些更濃烈的愛國情懷。

那個說“美國的空氣都是甜的”留學生,想回國了

錢學森,在美國獲博士學位後,爭取回國,而當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錢學森由此受到美國政府迫害,遭到軟禁,失去自由。

經過周恩來總理在與美國外交談判上的不斷努力——甚至不惜釋放15名在朝鮮戰爭中俘獲的美軍高級將領作為交換,錢學森終於衝破種種阻力回到了祖國。此後他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於錢學森的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至少向前推進了20年。

秦玥飛,耶魯大學畢業,選擇回到祖國農村服務,已是第9個年頭。

那個說“美國的空氣都是甜的”留學生,想回國了

他為當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統,硬化道路、安裝路燈,修建現代化敬老院,為鄉村師生配備平板電腦開展信息化教學……2014年服務期滿,他放棄提拔機會,轉至另一個村續任大學生村官,用“造血”建設鄉村。他還與耶魯中國同學發起了“黑土麥田公益”項目,招募支持優秀畢業生到國家級貧困縣從事精準扶貧和創業創新。

在殿堂和田壟之間,他選擇後者,腳踏泥濘俯首躬行,在荊棘和貧窮中拓荒,灑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種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靜待收穫的時節。

像這樣的留學生還有很多很多,他們有著自己的愛國方式,也有著自己的愛國戰場。做,永遠比說更重要。

希望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海外留學生能挺直腰板不再受誤解受歧視;

也希望多一些何江這樣的精英,通過自己的優秀不斷改變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

更希望少一點貶低自己以期望獲得認同感的利己主義者。



作者簡介:霍輝,寶媽,理工女,改善專家,寫作教練,高級工程師,倒過來是輝霍。本文首發頭條號:霍霍的小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