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人战疫口述档案⑥

历经近两个月的战役,湖北现有疑似病例清零,各省医疗队也陆续撤离。

当我们在说,「谢谢你,为疫情拼过命」时,不仅应该致敬一线医护工作者,也应该致敬一线电视新闻人。

这里是《电视新闻人战役口述档案》专题系列,《传媒1号》与《之媒》联袂全国14家省级广播电视台,借此7篇口述,记录了多位来自全国各地、投身于抗疫一线报道的电视新闻人们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今天,传媒1号以创号以来史上第一次特殊版面日,从头条到七条全版面刊载这一系列,致敬那些为疫情拼过命的电视新闻人们——

你们报道疫情,1号报道你们;你们以新闻留下视频档案,1号则以文章留下口述档案。

电视人战疫口述档案⑥ | 传统媒体不死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被一度唱衰。此次新冠疫情,传统媒体在海量难辨真假的信息面前,凭借较高的政治站位和高质量新闻报道的持续输出,重回观众主流视野。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数据显示,2020年1月,31家省级台46个新闻客户端月活,相比2019年5月至12月的月均月活,提升了44%;从使用时长来看,传统媒体网站和客户端迎来用户使用增长,64%的用户在疫情期间更多浏览传统媒体网站和客户端。

病毒在初期的未知,使得大量不实信息和具有煽动色彩的谣言趁机在大量社交媒体平台上钻孔传播。不见硝烟的信息战役下,传统媒体工作者坚持用一线事实稳定民心,用职业尊严捍卫媒体精神。有人逆行,有人记录,有人反思,有人坚守。

1

「实事求是」特别重要

SMG融媒体中心主持人、抗击疫情特别报道主持人 何婕

电视人战疫口述档案⑥ | 传统媒体不死

右一为何婕

此次上海广播电视台《全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特别报道》是由我们融媒体中心的《今晚60分》团队来合力制作的。《今晚60分》原本是每晚22点30分到23点30分在东方卫视播出的一档深度报道新闻栏目。从1月20日官方首次确定「新冠病毒人传人」后,节目就开始调整版面,加大对整个疫情的相关报道量,从1月27日开始,每天东方卫视21:30播出特别报道,已经将近2个月了,目前还在继续。

作为主持人,在《抗击疫情特别报道》节目中,观察和提问是我最多要去做的工作。节目也会涉及一些相对比较简短的资讯,迅速地让观众知道疫情当下的发展以及要讨论的事情,从最初的国内疫情为主,到现在,比较多要关注国外疫情的发展。我们还是坚持以深度对话为主,内容涉及如,关于新冠肺炎诊疗进展的解读、对于防控措施的分析、对经济影响的评估、世界疫情对全球各方面影响等。

作为主流媒体,我们既要传播最新信息,也应进行思考和建设。从2月中旬开始,我主持的东方卫视大型节目《这就是中国》也开启了抗击疫情特别节目。中国为了抗击新冠肺炎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巨大的代价,在第一阶段之后,国家的迅速反应,为世界抗疫赢得了宝贵的事件窗口;我们的临床诊疗也为各国提供了经验,而且在全球多地出现疫情蔓延的情况之下,我们向多国提供了帮助,这是中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作出的世界担当。这种担当和勇气,对于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全球又意味着什么,我们都要去解读清楚。同时我们也看到,第一阶段的应对,某些环节确实出现了问题,留下了伤与痛,我们也在思考,哪些地方出现了问题,我们将来还可以怎么做得更好。

我们节目以往一直说,「实事求是」是中国的法宝,任何时候都不要丢掉。回看这次的疫情,确实如此,是否实事求是地看到了问题,是否实事求是地做出了决策,可能就是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一点特别有感触。

互联网时代,网民间始终有着不同的声音和立场。很多声音是有启发的,也有很多声音会让人困惑。主流媒体还是要有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准确的信息、包括多方的观点,更包括自己的思考。主流媒体要有担当,对于抗疫的方方面面,做得好的地方要说,做得不够的地方要反思,要提建议,这是我们的责任。

到现在我还记得,疫情爆发初期民众恐慌时,医护人员反而是最冷静的,他们始终强调最科学的防控措施,比如对于个人,就是强调最好不集聚,人群集聚处一定要戴口罩,而大街上可以不用戴,但无论如何一定要勤洗手等,现在回过头看,这些大白话都是严谨的,他们的严谨始终基于理性判断。我认为这也是媒体人在重大事件前的作用,我们首先是普通人的一份子,对所有的生命价值都有感同身受的体会,但同时,我们还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去观察、去梳理、去思考、去建设,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

2

争分夺秒 奋战一线

北京卫视医疗纪实节目《生命缘》记者 赖一锐

电视人战疫口述档案⑥ | 传统媒体不死

2月27日来到武汉,我们与许多医护人员的交流中明白现在的抗疫阶段,在治疗上是一个关键期,患者的病情越来越轻、出院的患者越来越多,对于所有人来说都看到眼前的期望。

而对于我们记者来说,这就是一个争分夺秒的阶段,只有与医生的治疗抢时间,我们才能完成武汉的拍摄任务。争分夺秒的不仅仅是与治疗抢时间,也是与我们的身体抢时间。每天都需要六七点起床,晚上十一二点甚至夜里才能回到驻地酒店休息,一天的休息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

3月3日,当我们结束一天拍摄时,遇到了国家医疗队北京医院队患者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上管,所有的信息都是临时紧急地,我们晚上十点接到医院的消息,赶到了北京医院的隔离病房。而这场上ECMO的时间却是一场惊人的毅力考验,已经白天工作了13个小时的我,又跟着医护人员在隔离病房区又待了一个通宵。

将近二十个小时的通宵达旦,让我的大腿已经难以支撑,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关键的操作,我和摄像分别拿着两个设备在同时拍摄,而举着摄像设备一站就是到通宵,当所有仪器装好的那刻,医护人员们开心鼓掌,我原本僵硬的腿疼得无处安放。只能扶着墙靠在病区的输液泵上撑着缓解疼感,而那会又困又累的交错,让我更加体会到医护们的辛苦并不是我们嘴上说的辛苦,而是他们习以为常的辛苦。

只有感同深受的与医护们并肩作战,你才能找到最好的报道角度,你才能真实的体会在隔离病房是什么感受,你才能体会到穿了十个小时的隔离服人会有多么的不适。

3

我是党员,无畏无惧,勇毅从容

湖南卫视新闻中心

电视人战疫口述档案⑥ | 传统媒体不死

在抗击疫情的这场战斗中,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展示了新闻铁军的一贯作风,真正做到了迅速反应,积极响应,一大批党员干部和编辑记者主动放弃休假,每天都有60至100多人奋战在防控和抗击疫情报道的最前线。

1月29号,休假中的白云龙,应召火速赶回长沙参加抗疫报道,此时的湖北新冠肺炎正开始进入爆发期,新闻中心决定派记者前往湖北黄冈疫情严重地区采访,有着军人履历的记者白云龙当即请缨,很快一支由记者白云龙、吴玉,摄像记者李银,车队司机郭正华组成的采湖南广电访小分队奔赴湖北黄冈。截至目前,白云龙前后三次奔赴黄冈,三次进入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进行采访。「其实我的内心也充满忐忑,但是对疫情严重区域的恐惧只能藏在心底」白云龙说。

2月1日,李银从湖北黄冈抗疫一线给湖南卫视新闻中心党支部发来一封入党申请书。他写道:「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预警不幸爆发,来得非常突然,我能参到本次疫情的报道中,虽知风险非常大,但我觉得我可以克服,我们一定能一起战胜疫情」。

90后新闻人在抗疫一线绽放着青春之光。作为一名奋战在抗疫报道一线的90后预备党员,湖南卫视新闻中心记者潘然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逆行而上、挺进武汉,冲在抗击疫情最前线。一次采访,潘然和摄像邹宇航在方舱内呆了近6小时,待医生提示防护期快到时,才随医护组进行消杀后出舱。「我会用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敢于冲锋、敢上一线,通过镜头和文字,见证并记录下这场疫情狙击战冲刺阶段的故事。」潘然说。

杨帆则在拍摄报道湖南援黄冈医疗队的过程中,时刻以党员的身份鞭策自己,坚持遇到大事件冲锋在前。「当医护人员得知家乡的媒体来了,所有人都拿来了事先准备好的心形卡片,想通过我们的镜头,写上两句话,给家人报个平安。」杨帆后来在手记中写道,「卡片上字字珍贵,句句入心。」

阵地不同,岗位不同,在抗疫一线采访中,白云龙、潘然、李银、杨帆等记者们的感受相同。他们感受到了党员在战疫一线的责任担当和初心力量。当他们看到,在疫情面前,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回想起老革命家说的,「战争年代,背炸药包是共产党员才有的特权。」他们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愿望,自己也想要拥有这样冲锋在前的权利。

于是,他们在火线写下赤诚的入党申请书,「请党组织考验我们。」誓言铿锵,难掩激动,选择入党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选择了奉献,他们义无反顾、无比坚定。宣誓一结束,他们便又一头扎向了抗疫一线的报道中,无畏无惧、勇毅从容。

4

不要怕,背后皆有光

河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采访部记者 张文敏

电视人战疫口述档案⑥ | 传统媒体不死

1月24日大年三十,武汉疫情相关报道开始传出。当天值班的我,心里一丝隐忧黑暗闪过,春节假期大概是要泡汤。很快,有关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越来越多越重地被各大媒体发出来。部门主任沈泽宁说,看来我们有一场硬仗要打了。

电视人战疫口述档案⑥ | 传统媒体不死

看了看微信里刚抢到的初三回家的高铁票,我吸了口凉气。老沈之前曾征求我的意见,如果疫情严重被派驻武汉,你要不要去。要去,当然要去,这么多年工作来,我从来没有像当时那么坚决。尽管从专业领域,我并不清楚这次的新冠病毒到底有多厉害。但职业使然,大家应该都一样,谁怎么好又怎么会拒绝呢。赴武汉采访通知迟迟没到,倒是很快接到去台外「隔离」办公的通知。我简单收拾了行李,戴着口罩出门。当天的石家庄建设大街,出租车是真少,和此时的武汉差别不大。这场硬仗真要开打了。

2月19日上午9点多,正在处理稿件的我,收到老沈发来的微信:「今天上午11:52火车,到火车站北落客点再打电话,河北联系人……」内容还来不及细看,他电话打来:马上收拾东西,去武汉。火车开得很快,4个小时后我们到了武汉。因任务分配不同,雪纯哥转战去了神农架,我一个人留在武汉。

武昌方舱医院休舱那天,听到「休舱」被喊出来,不少河北姑娘都哭了,大家齐声喊着:武汉胜!湖北胜!全国胜!方舱休舱后,随着在院患者存量递减,武汉市建立梯次转移工作机制,把病人尽可能转到条件更好的医院,不少医院被腾空。

3月16日早上8点多,我跟着河北峻岭救援队一起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做消杀。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在武汉执行疫情防控任务。当天上午,穿着密闭的防护服,背着70斤的消杀喷枪和水桶,他们把医院七个楼层的隔离病区,还有手术室和发热门诊消杀了个遍。跟拍的4个小时里,眼罩里的汗水在我的护目镜里来回晃动,即便穿着防护,消毒液的气味仍然呛得我直头疼。而从大年初三到现在,河北这支民间救援组织已经这样连续工作了整整50天。

昨晚(编者注:3月15日),写完采访稿,起身拉开窗帘,我看到远处高高楼上,一盏盏灯亮了起来,突然觉得自己被治愈了很多。黑暗,也总会过去的吧!那撞破黑夜的一格格光亮是如此的温暖,像极了我在这里看到人们,是前赴后继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是这个城市中往返服务的志愿者,是武汉台湖北台乃至全国的媒体同仁,是那些满怀希望并为之不懈坚持的人们。只要有你们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美好的到来终将治愈我们,治愈一切。

武汉,不要怕。背后皆有光。


联络鸣谢 |

杨素强 河北卫视宣传管理部主管

张璐 北京卫视宣传推广及制作部副总监

*排名先后按拼音顺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