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劇不太嚴肅,以《大唐女法醫》為例,探究大唐女子出行的注意點

隨著網播劇《大唐女法醫》的熱播,大唐貞觀年間,女主冉顏賺足了觀眾的眼球。

她漂亮、聰明、有擔當,查案驗屍,這名女子中的異類,成為了十足斜槓青年。恰恰正是這樣的異類,走出了家門,參與到整個社會實踐中,遊戲大唐,征服數名大唐權貴,女性觀眾大呼過癮。過癮之餘,也有人關注到了冉顏出行的佩戴等情況,指出原來該劇中一些內容與大唐年間實際情況有所出入,原來大唐女子要做斜槓青年,出行就有諸多講究。

網劇不太嚴肅,以《大唐女法醫》為例,探究大唐女子出行的注意點

《大唐女法醫》

01網播劇也有不太嚴肅的地方

觀看網播劇和閱讀《大唐女法醫》原著,經比較後有兩點疑問:

第一,封建社會的女子,一般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大唐女子可以獨自出行嗎?劇中的冉顏獨立出行次數較多?符合當時的實際嗎?大唐女子的出行有哪些要求呢?

第二,大唐女子出行,有什麼需要遮掩的地方嗎?我在原著中找到一些記錄:

“晚綠鑽進馬車裡,給冉顏戴上冪籬,然後貼著牆根慢慢往府衙側門去”。

“齊六娘看起來雖冷若冰霜,卻並不低調,見過她並不奇怪,但她每一次出行無不是眾星拱月,一般非特殊情形,在人前也都戴著冪籬,一個劃烏篷船的老兒想看仔細她,還真是不大可能。”

“冉顏取下冪籬,交給身側的侍婢,旁若無人的跽坐到榻前。”

或是劇情效果的需要,在電視劇中少見冉顏戴著冪籬。可以理解。

只是,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更希望與大家一起了解大唐女子出行有哪些需要注意地方?與現代人生活習慣一樣嗎?

網劇不太嚴肅,以《大唐女法醫》為例,探究大唐女子出行的注意點

冪籬

02大唐女子可以獨自出行嗎?

即便在“自由開放”的大唐社會,女子獨自一人出行,總讓人覺得怪怪的,在時人看來除了生活所迫外,不宜獨自一人拋頭露面。因為,不僅失禮,還會出現迷路、被拐賣、被肆意騷擾等意想不到的情況。

更意想不到的是,若一名女子非特定節日在朱雀大街隨意走動,會被刨根問底兒:你是要私奔呢?還是要逃跑的女婢呢?多尷尬!女子出行,一般都得有人陪。總結下,大唐女子有四種出行方式:

第一種:與女伴出行。女伴可能是女婢,或其他大戶人家女子。這是大唐女子較為常見的一種出行方式。《太平廣記》記載了女伴出行的情況:“畫簷春燕須同宿,洛浦雙鴛肯獨飛。長恨桃源諸女伴,等閒花裡送郎歸。”大唐時期,單身女子和出嫁女都可能隨同女伴出行。擱在現代,女伴一般就是閨蜜了。

第二種:與丈夫出行。

每年上元節、清明節、千秋節等主要節日,官府非常鼓勵百姓出遊狂歡,已出嫁女子會選擇與丈夫出行的方式,與丈夫到廣闊天地秀秀恩愛,感受感受大千世界,這些節日是大唐女子極度盼望的日子,感覺有點像我們小時候盼望過春節的感覺。

第三種:與孩子出行。古以孝為先,母親想要出行,一般都有嗣子陪伴,這也是一種出行方式。史料記載,到了宋朝,女子隨同嗣子宦遊的情況較為普遍。

第四種:與家人出行:舉家出遊,也較為流行。

當然,史料中少有的個別女子出行的例子,與那時大風尚相比,只能算是一顆塵粒,鄭重提醒,如有穿越到大唐,成為大唐女子的情況發生,一個人出行的事別折騰,容易被當成壞人。

網劇不太嚴肅,以《大唐女法醫》為例,探究大唐女子出行的注意點

冪籬

03大唐女子出行佩戴冠飾嗎?有什麼變化?

冠飾在女子出行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女子在社會中地位變化。大唐女子出行經歷三次變化。

第一次變遷:冪籬

在武德、貞觀年間,宮人或女子騎馬外出,需要佩戴冪籬。“冪籬”是盛行於齊、隋的裝飾,後人推測,這冪籬可能是露出臉部,全身覆蓋或者部分覆蓋的一種裝飾,胡人的風俗服裝裝飾。實際上,冪籬有兩大功能。一是路途中防止風沙,這是實用性功能;二是“不欲途路窺之”,這是社會風俗的要求。

“武德、貞觀之時,宮人騎馬者,依齊、隋舊制,多著冪籬。

隨著大唐風氣的逐步開化,冪籬逐漸在女子身上消失,但是在宋朝它又迴歸到到女子身上。大宋一朝的封建禮教的加強和理學的興盛,整個社會對女子倫理道德有要求,那些保守的家庭要強行要求女子出行必須佩帶冪籬。換句話說,所有的變遷都是有其文化根源的,千百年來,社會倫理一直在綁定女子的一言一行。

網劇不太嚴肅,以《大唐女法醫》為例,探究大唐女子出行的注意點

帷帽

第二次變遷:帷帽

唐高宗時代,女子外出的配飾由冪籬改為帷帽,即全身遮蓋調整為僅遮蓋臉蛋。帷帽首創於隋朝,由西域少數民族傳入中原。從今人看來,帷帽比冪籬更好,寬大的帷帽可以遮風擋雨,戴卸也較為方便。

不過,所有新事物的產生都有一個艱難的過程。在帷帽佩帶初期,當時一些保守勢力反抗抵制,但是最終保守勢力抵不過時尚達人們的需求,帷帽取代冪籬蔚然成風,成為大唐女子出行的首選冠飾。少穿一點,開化一點,一定程度上是女子們在向世人展現自己,女性意識迅速覺醒。

網劇不太嚴肅,以《大唐女法醫》為例,探究大唐女子出行的注意點

帷帽

第三次變遷:女著男裝

太平公主參加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宮內宴會時,著一身男裝,皇帝對此並不生氣,自此,女著男裝,成為大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宮廷侍女到官宦人家女子,都以著男裝為美。

大唐墓葬中出土的男裝女俑,那全身男袍的女子形象,掩不住女子的婀娜多姿,也有矯健灑脫的颯爽英姿。

唐詩《長安少年行十首》中記載“邀遊攜豔妓,裝束似男兒”。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大唐的此時尚已成潮流。

網劇不太嚴肅,以《大唐女法醫》為例,探究大唐女子出行的注意點

女著男裝

但是,女著男裝也有講究,她們只能穿男子的常服,包括帽(幞頭)子、袍子(圓領缺骻袍,屬於胡服系列)和鞋子(長勒靴)。具體可參照中學課本李白肖像。這時期的大唐女子受武則天稱帝的影響,自信心暴漲,而且官府對此也沒有刻意壓制。

女子們被壓制千年的女性意識飆升,她們追求男女平等,追求自我幸福,從服裝上率先改變自己。那時大戶人家的女子常備有男裝,或使用兄弟老公的衣服。在《虢國夫人遊春圖》中,她們顛覆了過去侍女著襦裙服的穿著打扮,穿起了男裝,帶上了幞頭,登上了烏紗靴,英姿颯爽,挺拔利落。

這些,大唐女子與冪籬、帷帽徹底說聲拜拜,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士庶之家,又相效仿。

《舊唐書·輿服志》記載:“初婦人施冪籬以身,自永徽中始用帷帽,施裙及頸。武后時帷帽益勝,中宗後乃無復冪籬矣……開元初,從駕官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士庶之家,又相效仿……至露馳騁而帷帽亦廢。”

雖然說大唐女子獨自出行的情況較少,但其從冪籬到女著男裝的自由大膽的變化,根本原因在於整個大唐的文化自信、大氣磅礴的寬容氣度,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女子首次有一種翻身為主的“虛幻”感覺,也是在封建社會唯一的一段自由奔放時期。這或許就是女子穿越,為什麼首選大唐初期的原因吧。

-END-

作者為歷史業餘愛好者,雖對史料做了多方面驗證,史海浩瀚,恐有遺漏或錯誤,如有請求寬宥或指出,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