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創新驅動 搶佔變革先機 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3月25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召開科技領導小組2020年第一次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精神,落實國務院國資委工作要求,總結工作,分析形勢,部署任務,堅持創新驅動,搶佔變革先機,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毛偉明主持會議並講話。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辛保安,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劉澤洪,副總經理、黨組成員張智剛出席會議併發言。

坚持创新驱动 抢占变革先机 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回答了事關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大問題,為推進我國科技創新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為推進能源電力領域科技創新指明瞭前進方向。公司上下要深入學習領會,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推動公司科技創新再上新臺階。

坚持创新驱动 抢占变革先机 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近年來,公司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攻克了特高壓、智能電網、新能源、大電網安全等領域的關鍵技術,建成了一批世界領先的科技示範工程;累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85項,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9項,專利申請量和累計擁有量連續9年排名央企第一;公司初步建成了以直屬科研產業單位、省公司、基層創新力量為主體的三級創新體系;累計主導編制國際標準78項、國家標準788項,為推動公司持續健康發展、走在行業前列發揮了重要作用。

坚持创新驱动 抢占变革先机 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毛偉明表示,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一以貫之地將科技創新放在公司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是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是適應能源轉型升級的需要,是實現公司戰略目標的需要。公司作為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國家能源安全的國有骨幹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必須緊緊扭住技術創新這個戰略支點,以時不我待的精神,攻堅克難、銳意進取,為我國贏得新一輪能源革命的全球競爭貢獻力量,為公司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毛偉明指出,公司科技創新工作總的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為中心,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以實施“2020重大攻關計劃”為依託,加強科技頂層設計,優化科技戰略佈局,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全面打通人才鏈、創新鏈、技術鏈、價值鏈、資金鍊,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創新力,全力助推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建設,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發揮“大國重器”作用。

毛偉明強調,要緊密圍繞如何提高科技創新實力、如何提高創新人才待遇、如何提高創新機制活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抓好頂層設計,科學編制公司“十四五”科技規劃,充分發揮規劃的龍頭作用。具體做到“四個新突破”。一要在攻克核心技術上有新突破。全力推進“2020重大攻關計劃”,加快形成一批核心成果。攻堅“卡脖子”技術,促進核心技術國產化替代。更加註重基礎研究,創造更多“從0到1”的原創成果。加快集成應用突破,為電網高質量發展賦能。二要在改進體制機制上有新突破。

改進科研管理體制,推進科技領域“放管服”,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揭榜制”。改進科技評價機制,健全以科技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評價體系。改進成果轉化機制,打通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三要在推進開放合作上有新突破。強化內部協同運作,做到科技研發有需求、產業提升有基礎、示範應用有平臺。堅持開門搞創新,構建多種形式的創新共同體。大力推進雙創,發揮雙創線上平臺、線下眾創空間作用,實現成果充分共享。四要在培養一流人才上有新突破。提升人才高度,通過內部培養、外部引進等渠道,培養更多的院士和“大家”“大師”。拓展人才寬度,打造科學合理的人才梯隊。加大激勵力度,堅持精神與物質激勵並重,探索多種激勵方式,營造良好創新環境。

辛保安提出,要更加註重科技創新體系和能力建設,更加註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更加註重能源互聯網技術應用,更加註重高端科技人才培養,更加註重科技戰略規劃統領,更加註重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圍繞目標、把好方向,打通堵點、解決痛點、聚焦重點,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多出經驗,持續提升創新水平。

國網科技部、特高壓部、互聯網部作工作彙報。公司系統兩院院士代表,有關助理、總師、副總師,公司有關部門、單位負責人參加會議。

信息來源:國網辦公室、研究室、科技部、宣傳部,國家電網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