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與戰爭,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個先來

奧運會與戰爭,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個先來

迄今為止,擁有124年曆史的現代夏季奧運會只有三次未能如期進行:1916柏林、1940東京、1944倫敦————全部是因為世界大戰。隨著多國宣佈因為疫情原因不參加今年的奧運會,原定於7月24日舉行的東京奧運會開幕式,大概率要延期了。

八十年前的1940東京奧運會流產,也並非國際奧委會剝奪了東京的舉辦資格,而是要戰爭不要五環的日本人自己放棄的。

奥运会与战争,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来

“體育與政治無關”,一直以來都是奧林匹克運動最堅守的信條之一,但也一直都是最不切實際的信條或許還沒有之一。將競技實力與國家形象掛鉤並非現代奧運的發明,早在古代奧運會時,古希臘人便將奧運參賽者視作城邦的榮耀。

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金髮高大的俄國人輸給了黑髮矮小的日本人,這是工業革命之後,西方列強第一次不敵“有色人種”。日本連勝中國和俄國的戰績令世界側目,也是在此時,日本收到了1906年雅典奧運會的邀請函。如果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實力,國際競技場的入場券沒有那麼容易獲得。

三年後,現代奧運會的創始人、時任國際奧組委主席顧拜旦邀請日本的嘉納治五郎加入國際奧委會,於是奧委會成員中第一次出現了亞洲人。財閥出身的嘉納治五郎不僅是現代柔道的創始人,也是一名教育家。1896年甲午戰爭之後第一批中國留學生來到東京,為了給中國學生過語言關,嘉納治五郎創立了弘文學院。幾年後,弘文學院迎來了陳獨秀和魯迅。

又過了三年,日本兩名田徑選手金慄四三與三島彌彥自費前往斯德哥爾摩參加奧運會,這是日本在奧運會上的首次亮相。嘉納治五郎稍後表示:

“從我的觀察看,這些國際賽事將以競技體育的形式培養日本青年的人格。不僅如此,我堅信將日本青年展現給西方最好的方式便是通過國際比賽。”

當1928年日本選手在阿姆斯特丹奧運會上首次拿到金牌之後,競技體育與民族主義適時地走到了一起。1931年6月,在九一八事變前三個月,東京市議會通過了申辦奧運會的決議。對日本人而言,申辦1940年奧運會不僅是對神武天皇登基2600週年的最好紀念,也是改善西方世界眼中自身形象的絕好契機。

1932年,日本扶持溥儀成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遭到國際社會一片譴責的同時,東京正式提交了申辦1940年奧運會的申請。在7月的洛杉磯奧運會上,日本取得7枚金牌併名列獎牌榜第五。作為世界前五的體育強國,日本躊躇滿志。

奥运会与战争,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来

日本申奧路上有一堆競爭者,最強對手是意大利。跟羅馬相比,東京沒有多大的優勢。首先奧運會從未在歐美之外的國家舉辦,其次如何讓優越感突出的白人願意來遠東參賽也是難題。何況墨索里尼也正雄心勃勃,要想像希特勒一樣,用一屆宏大的奧運會來證明自己政權的先進性。

如何擊敗羅馬?嘉納治五郎的方案是:跟墨索里尼談,讓他自己退出。

聽起來簡單,遊說法西斯獨裁者哪有那麼輕而易舉——但日本人最後居然真的成功了。墨索里尼承諾:如果日本支持意大利申辦1944年奧運會,意大利就支持日本申辦1940年奧運會。不僅如此,墨索里尼還幫助日本展開外交斡旋,將申奧路上的競爭程度再降溫。作為回報,當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的時候,投桃報李的日本公開表示了對意大利的支持。

這種幾近公開的聯手博弈引起了國際奧組委的不滿,但在世界局勢暗流湧動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奧組委的不滿也有限。而且嘉納治五郎一再強調:沒有比讓東京承辦奧運會,更能顯示奧運精神的普世價值和國際奧委會的國際性了。此外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比利時人拉圖爾在受邀訪日之後,基本上就成了東京申奧的堅定支持者。

雖然1933年因拒絕從中國東北退兵而悍然退出國際聯盟,但日本不想跟歐美鬧僵,而英國也不願意跟日本再起衝突——一個希特勒已經夠讓他們傷腦筋了。即便倫敦在羅馬退出後提交了申奧申請,但經過日本跟英國一番交涉,英方最終不願使兩國關係變得更復雜而同意退出。

所以體育怎麼可能與政治脫鉤?每一步都是國家之間或明或暗的博弈。

而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更讓日本人看到了以體育實力彰顯國家競爭力的有效性。在納粹的全力支持下,柏林奧運會確實大放異彩:第一次進行了聖火傳遞、第一次通過電視轉播比賽盛況。而德國女導演萊妮·瑞芬斯塔爾的紀錄片《奧林匹亞》,如英雄史詩般氣勢恢宏,被認為是納粹美學的巔峰之作。

柏林奧運會上,代表日本參賽並取得男子馬拉松金牌的孫基禎,其實是朝鮮人——這正是日本所樂意見到的“大東亞共榮圈”效果:舉辦奧運不僅能展現日本實力,還能潛移默化地讓世界接受朝鮮、偽滿都是日本組成部分的既成事實。以前諸多的名不正言不順,奧運之後也許就都順理成章了。

日本人的野心即將成為現實。1936年7月29日,柏林奧運會開幕前一天 ,東京以37票對24票擊敗芬蘭的赫爾辛基,取得了1940年奧運會主辦權。

奥运会与战争,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来

但日本人的帝國奧運夢只做了兩年,就被他們自己挑起的戰爭擊碎了。

進入三十年代之後,日本的軍國主義勢力越來越膨脹。隨著九一八事變的冒險得逞,日本軍人的胃口越來越難以遏制。取得奧運會主辦權之前五個月的1936年2月26日,東京爆發了“二·二六”兵變。這一“下克上”的軍事政變雖然最終被打壓,但軍方的權力已經如同出籠野獸一般難以馴服。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源投入戰爭準備,奧運會的籌辦也直接受到影響。

申辦奧運成功不到一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將中國推入了全面戰爭的泥淖。日本一開始的如意算盤是速戰速決:用幾個月時間滅掉中國,到奧運會時生米就已經煮成熟飯了。

但即便攻下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用世界震驚的南京大屠殺試圖消解中國人的抗日士氣,日本也沒能達成令中國投降的戰略目的,反而騎虎難下,不得不朝無底洞式的中國戰場投入更多的戰略物資。在戰事當前的情況下,奧運自然要靠邊站。都進入1938年了,奧運的主場館設在哪裡都還定不下來。實際上在七七事變爆發兩個月後,日本就已經暫停了奧運籌備工作。

國際輿論當然也對日本越來越不利。1938年,國際奧委會在開羅開會,日本提出奧運聖火傳遞進入偽滿洲國的問題,遭到中、英、澳等國的強烈反對,而芬蘭更提出直接中止東京奧運。

雖然在嘉納治五郎的極力斡旋之下,東京奧運會似乎仍將繼續舉行,但心力交瘁的嘉納治五郎在歸國途中染上肺炎而病逝,日本舉辦奧運從此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但令東京奧運會最終流產的,還是因為戰爭。

1938年6月11日,武漢會戰打響,日本本希望畢其功於一役,但很快發現自己想多了。中國軍人的殊死抵抗,只令日本在戰爭泥淖裡越陷越深。在物資有限的情況下,一根鋼材拿去造了坦克,就不可能再變成奧運場館的屋樑。於是6月23日,首相近衛文麿宣佈對軍用物資開始限制使用,並明確提到中止奧運。

本來可能還要拖延一陣,但天災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7月5日,大阪和神戶遭遇特大水災,受災嚴重。九天後,日本正式宣佈:將1940年奧運會主辦權返還給國際奧委會,而同年的札幌冬奧會也一併取消。

所以東京奧運會的取消並非來自於國際奧委會的壓力,而是窮兵黷武令日本無法回頭,最終主動丟掉了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奧運會。

奥运会与战争,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来

雖然遠東早已打得血紅一片,但國際奧委會還在做夢:1940年奧運會能辦下去。事實上日本在開羅信誓旦旦的同時,留一手的國際奧委會就秘密把赫爾辛基定為了候補舉辦地。現在東京半路撂挑子,赫爾辛基當仁不讓地頂上。

進入1939年上半年,國際奧委會還在考察1944年奧運會的舉辦地。羅馬已經沒什麼可能了,奧委會最心儀的是倫敦。最終英國人擊敗了貝爾格萊德、洛桑和底特律等對手,獲得了1944年奧運會主辦權。

但結果宣佈還不到三個月,希特勒就閃電入侵波蘭,隨著英法對德宣戰,二戰正式爆發。戰爭總是久經醞釀但突如其來,奧運自然難以倖免。1940年1月1日,跟蘇聯陷入冬季戰爭的芬蘭正式通知奧委會放棄主辦權,於是這一年的夏天,真刀真槍的流血就取代了有贏家無死者的運動。四年後的倫敦奧運會也跟著泡湯,因為戰爭還沒有結束。

直到1964年,東京才終於成功舉辦了夏季奧運會。雖然晚了二十四年,也仍然是奧運會第一次來到亞洲國家。日本用這屆奧運會告訴世界:自己已經走出了二戰戰敗的陰影。奧運之後,日本開始迎來經濟騰飛的二十年黃金時代。

在2011年3.11海嘯地震後,“復興”再次成為彰顯日本國力的關鍵詞。在日本上下支持下,東京於2013年獲得了今年奧運會的主辦權,也成為亞洲第一個兩次舉辦奧運會的城市。對於2012年底上臺的安倍晉三而言,奧運會本來是體現日本復興的最理想演出。

畢竟已經過了八十年。八十年前日本要槍炮航母、不要奧運五環,這一次日本要奧運五環,不要新冠病毒——但世事難預料,在捐贈物資上寫“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時的日本,萬萬想不到僅僅數日之後自己就疫情壓頂。加拿大、澳大利亞……越來越多的國家選擇不參加今年的奧運會。即便東京再盡力,畢竟一屆缺這少那的奧運會也不中聽。所以之前一直表示奧運會可以如期舉行的安倍,如今也聲稱延期可以接受了。

延期便延期吧,只要不因戰事取消就萬事大吉。1940年9月21日,本應是東京奧運會開幕的日子,日軍卻正準備進攻法屬印度支那。六天後,德國意大利更與日本簽署《三國公約》,把世界拖向深淵更深處的軸心國正式形成。所以戰爭和奧運會,有時實在不知道究竟哪一個會先來——無論是人對病毒的戰爭,還是亙古不變的、人和人之間的相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