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1所985,高精尖人才匱乏,建議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升創新能力

沒有1所985,高精尖人才匱乏,建議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升創新能力

全球工科院校前500名,全國有62所高校入圍,河南沒有一所。“985”高校全國共39所,北京有8所,武漢、西安各有兩所,鄭州沒有一所。全國1600多名院士,在豫工作的只有26人,高科技人才極度稀缺。

為此,河南省政協委員陳軍建議,為切實增強創新驅動能力,當前最有效的方式是大力引進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建設高水平大學分校、研究院、研究生院,集聚創新驅動要素,打造河南創新驅動發展核心增長極。

現狀丨高等教育資源、高等人才均稀缺,創新驅動力不足

陳軍說,河南省實施創新驅動還面臨著一系列瓶頸,相比沿海發達地區還有較大差距,未能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創新產業集群。

原因何在?

一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稀缺。全球工科院校前500名,全國有62所高校入圍,河南沒有一所。“985”高校全國共39所,北京有8所,武漢、西安各有兩所,鄭州沒有一所。全國共有116所“211高校”,其中北京26所,武漢7所,西安6所,鄭州僅1所。我省雖然每年有近百萬的高考生源,但由於優質教育資源匾乏,考生上大學難、上好大學更難。2019年一本全國錄取率河南倒數第一,僅9.63%。

二是高層次科研平臺建設薄弱。河南擁有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總數達到16家,但多數在企業,多為共建實驗室,高校中目前僅有4個,河南農業大學和鄭州大學各1個,河南大學2個,河南高校的科研創新平臺之薄弱可見一斑,這也極大的阻礙了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

三是高層次科技人才稀缺。人才資源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河南人口多,但人才少,尤其高精尖人才嚴重缺乏。截止2018年底,河南省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5位,總人口10906萬人,高端人才與經濟和人口總量並不相適應,人才紅利尚未有效釋放。全國1600多名院士,在豫工作的只有26人;河南每萬人中擁有的專業技術人才數502人,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借鑑丨一流高校建立分校、建設中外合作大學,國內這些城市“彎道超車”

調研發現,深圳、青島、杭州、宜賓、寧波、威海等城市曾經也面臨著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科教創新基礎薄弱等問題。但近年來,這些城市大力引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實現了彎道超車,極大的提升了當地創新驅動能力,值得我我省學習借鑑。

陳軍說,上述城市引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種:

一是建立分校、校區、二級學院,國內如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吉林大學珠海校區。

二是建設中外合作大學,如寧波諾丁漢大學、崑山杜克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等。

三是建設研究院,如西安交通大學青島研究院、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新加坡國立大學蘇州研究院。

四是建設研究生院,如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

五是通過引進頂尖科學家,由社會力量舉辦國際化高水平民辦研究型大學,比如西湖大學。

建議丨引進“雙一流”高校來豫建立分校,發起河南高水平大學眾籌募捐辦學計劃

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事關1億河南百姓的民生福祉,事關“三區一群”“四個強省”“中原更加出彩”建設成效。

他說,為促進河南省科技與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切實增強創新驅動能力,當前最有效的方式是大力引進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建設高水平大學分校、研究院、研究生院,集聚創新驅動要素,打造河南創新驅動發展核心增長極。

為此,他建議將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納入“十四五”規劃。建議借鑑深圳、青島、宜賓等地做法,結合“一帶一路”、“三區一群”和鄭州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等國家戰略,引進“雙一流”高校、世界排名前100名的高校來河南建立分校、研究院、研究生院、技術轉移中心等。建議將引進優質教育資源作為我省“十四五”規劃的優先發展戰略、重大建設工程,引進工作起步要早、規格要高、推進要快,並持續發力、一以貫之。

二是建立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大聯動”機制。借鑑西湖大學籌資辦學模式,發起“河南高水平大學眾籌募捐辦學計劃”,建立政府、高校、社會、行業的優質教育資源與高層次人才引進的大聯動機制,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充分激活民營企業、民辦高校、民間組織、行業協會的資源整合積極性,廣泛聯繫國內外名校的河南籍專家學者,充分挖掘各行各業高層次人才。

三是建立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的配套政策體系。設立引進優質科教資源發展專項資金,按照特事特辦、急事急辦的原則,切實提升工作效率。開闢引進高端人才的綠色通道,完善住房、職稱、知識產權保護、配偶就業、子女入學、醫療保障等相關配套服務。

四是建立來豫辦學的管理與評估機制。建立對高等教育機構在豫辦學機構的跟蹤管理和第三方評估機制,按照其階段性預期目標和建設任務書,定期進行績效評價,並作為資金支持、政策扶持的重要依據。對辦學效果不佳或難以實現預期目標的高等教育機構,要督促其及時進行整改,確保扶持項目結合科技進步、產業發展和社會建設的需求,高效地完成各項建設任務。


沒有1所985,高精尖人才匱乏,建議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升創新能力


沒有1所985,高精尖人才匱乏,建議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升創新能力


沒有1所985,高精尖人才匱乏,建議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升創新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