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名叫“衚衕”,等你來撩

北京的衚衕,衰敗過,也正在新生。灰磚灰瓦是凝固的歷史,牆角金魚是鮮活的生命。百年京城的人文縮影,在街巷更新中傳給下一代。

“我想我這樣的文藝青年,在1990年代,我們的青春,都在衚衕裡。”賈樟柯說。

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在21世紀20年代,走進衚衕裡的古老院子去看看,你會發現衚衕是北京的另一種活力體現。

我大名叫“衚衕”,等你來撩

https://mp.weixin.qq.com/s/D27W-dA279RwghKX0eI4lQ

衚衕——最美的街巷

時間一分一秒,歲月一點一滴,生活如一匹奔騰的駿馬一往無前的向前行走。城市迎來日新月異的變化,有人說高樓大廈是城市的標配,燈紅酒綠是城市的色彩。

站在車水馬龍的街上,一條馬路之隔,走進由一座座古色古香四合院連起來的古樸寧靜的「衚衕」。門上對聯和房簷下的青瓦鐫刻著時間的記憶,但牆角的綠植和門口的「高科技刷臉機」又透露著現代生活。

我大名叫“衚衕”,等你來撩

https://mp.weixin.qq.com/s/D27W-dA279RwghKX0eI4lQ

在北京,這兩種生活正在共同發生著,這次我們走進城市裡的衚衕,看看那些曾衰敗過的北京老胡同,有了哪些新變化。

「街區更新」是北京2019年的年度關鍵詞,2019年,北京市發佈《關於加強新時代街道工作的意見》,提出北京將科學劃分街區單元,實施街區更新。

其中「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廣受關注,北京老城是北京的一張“金名片”,不管是首都風貌、古都風貌還是時代風貌,在老城都有集中的體現。


我大名叫“衚衕”,等你來撩

https://mp.weixin.qq.com/s/D27W-dA279RwghKX0eI4lQ

街區與居民的生活密切聯繫,是動態的,到底怎樣更新?怎樣保護?10條“北京最美街巷”的評選出爐給出了答案。

經過專家評審評選出草廠四條衚衕、義達裡衚衕、雨兒衚衕等十大“北京最美街巷”,這是北京街巷治理成果的新名片和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園的新典範。

前門街道草廠四條衚衕

“草廠”之名來源於明朝時期這個地方的一片蘆葦園,草廠四條衚衕因是北京唯一一片南北走向的衚衕群,而廣為人知。

“人多,髒亂差,生活危險係數高,誰能想到這個衚衕還能回到安靜、乾淨的時候,現在在這住著是真舒服。”手裡拎著午飯的朱奶奶說。

看著牆邊綠意滿滿的綠植,牆角魚缸裡活躍的金魚和在衚衕裡來回穿梭的垃圾作業車,就很容易理解朱奶奶嘴角掩不住的微笑是為什麼了!

我大名叫“衚衕”,等你來撩

經過一系列更新改造,如今的草廠四條衚衕“建築共生”、“居民共生”,迎來了新生活。不止居民住的舒服,外來遊客也絡繹不絕的前來參觀,使這裡成為了網紅打卡地點。

我大名叫“衚衕”,等你來撩

老胡同居民重溫傳統文化

走進草廠四條衚衕,首先被門上的楹聯吸引了目光,每一扇門上都有一副楹聯,它們被雕刻在門板上,成為四合院經年累月都可以看到的“楹聯文化”。

這些楹聯有的是古今名句,有的描繪的是院裡風光,有的是吉祥祝福之語,呈現的都是濃濃的傳統文化韻味。

改造不止在“面子”也注重“裡子”,社區在衚衕裡積極開展社區活動,比如在臘八當天舉辦的第三屆鄰里節以“草廠一家親·五福喜迎門”為主題。依託近年來較為流行的五福特色,分為“平安福”、“互助福”、“文化福”、“鄰里福”、“公益福”五個區域。

不同區域有不同的傳統文化代表,“文化福”區域準備臘八粥,供居民品嚐;“鄰里福”區域可以一起寫福字……

「環境在更新,生活也在更新,衚衕生活正在變得精緻。」

我大名叫“衚衕”,等你來撩

01居民共生——新居民入駐“共生院”

高科技的“刷臉機”出現在草廠四條衚衕29號院的門口,年輕的居民在29號院入住,這就是草廠四條衚衕的新變化。

草廠四條衚衕由一座座四合院串聯起來,時間流逝,風雨侵蝕,私搭亂建,肆意改造等因素的疊加,使得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四合院變了模樣。

「建築共生」理念在老居民騰退搬離之後,實現對老建築的保護,又完善了基本生活設施配套。如29號院裡的房間,同時具有臥室、廚房、客廳、廁所等空間,這樣的配置在之前的四合院生活中是難以想象的。

這就是草廠四條衚衕引入的「青年公寓」,它是草廠四條衚衕更新中濃墨重彩的一項措施,院內老居民通過“申請式退租”搬離29號院,春風習習雜誌圖書館把29號院租下來作為員工宿舍,和衚衕裡的老居民做鄰居。

我大名叫“衚衕”,等你來撩

圖源:北京東城

老胡同裡的新生活,不止在於外部環境的更新,更在於人文關懷。老胡同新生活,引入青年入駐,和原住民在衚衕裡共同生活,給衚衕帶來青春和活力,形成居民共生。


西長安街街道義達裡衚衕

站在馬路對面,一抬頭就可以看到「義達裡」三個字,蒼勁有力,和現在的義達裡衚衕一樣,充滿生機。

透過長長的衚衕,看到被樹枝遮擋的紅色燈籠,還有若隱若現的綠色植物,再走近你就會發現義達裡衚衕特有的文化。

我大名叫“衚衕”,等你來撩

01歷史名人輩出的義達裡

義達裡衚衕曾是王府所在,1750年乾隆帝之孫愛新覺羅·綿德受封和碩定安親王,建立定安親王府或稱綿德府,北府即位於現在的義達裡衚衕。

清朝滅亡後,綿德的重孫毓朗將府邸變賣,成為了今天的義達裡衚衕。義達裡的匾額出自書法家張濟深之手,他是“少帥”張學良的老師。

我大名叫“衚衕”,等你來撩

歷史名人孫孚凌曾居住在義達裡十四號,1983年到1993年,十年之間,孫孚凌在北京工作,為北京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我大名叫“衚衕”,等你來撩

義達裡還曾出現過一位「穿軍裝的居委會主任」,他就是火箭軍戰士王毅。

從王毅的第一任穿軍裝的居委會主任到武鑫鋆的第二十任穿軍裝的居委會主任,義達里社區和火箭軍已有三十餘年的軍民共建關係,這是義達裡衚衕獨特的社區文化。

我大名叫“衚衕”,等你來撩

文化浸潤人心,傳統恆久流傳。

義達裡衚衕在街區更新中注重衚衕文化的提煉和鐫刻,這些溫暖人心的故事被記錄下來掛在牆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義達里居民。

01鐫刻在牆上的日常生活

義達裡衚衕內有七條小巷,分別為義達裡、樂群巷、賢孝巷、慈祥巷、忠信巷和勤儉巷,更新之後的義達裡衚衕裡,這七條小巷的名字用扇形形狀呈現。

我大名叫“衚衕”,等你來撩

穿過一條條小巷,就算不遇到一個人,你也會了解義達里居民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因為在街區更新中,把居民的日常生活畫在了牆上。

義達里社區有「惠民樂服務社」下設京劇社、剪紙社、書畫社、太極拳隊等各類居民社團,居民們通過“唱京劇、剪福字、燙葫蘆、做風箏、打乒乓球、品美食、編繩結”等各種傳統文化活動豐富休閒生活。

居民們這些歡樂的場景都在牆上展示著,有唱京劇的精彩畫面,有喝茶下棋的休閒時光,有義達裡的歷史文化知識,這都是義達裡獨有的生活記憶。

衚衕是北京城的根基和脈絡,它承載著北京千年古都的歷史文化,太多的人說北京的衚衕沒有了,那些破壁殘垣只能惹來一陣嘆息。

為了保留時代風貌、古都風韻,衚衕的保護和更新迫在眉睫,《北京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與更新設計導則》應運而生。

衚衕裡的「共生院」模式為衚衕的更新探索出一條新老融合道路。建築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關注衚衕裡的一磚一瓦,也關注衚衕裡最鮮活的存在——居民,最終目的是讓衚衕文化得到傳承、發揚,達到文化共生。

我大名叫“衚衕”,等你來撩

古老的建築得到修復,居民延續著老城的生活方式,入駐的年輕居民為衚衕帶來活力,同時也親身體驗「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四合院的生活。

如果有時間,走進老城的衚衕去看看,古樸的四合院、雕花的瓦簷、牆邊的綠植和金魚、跳躍的孩子、歇息的老人和鑽研衚衕文化的青年,是衚衕的味道,好像又多了些別的……等你去發現。


參考文獻:

1. 美!一圖盡享十大“北京最美街巷” 人民網--北京頻道

2. 北京市街巷整治逐漸向街區更新發展 老城保護由“面兒”到“裡兒” 北京晚報

3. 老胡同·新生活丨“共生院”讓老胡同煥發出新生機 北京印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