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美少女墮胎影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情和影評

在今年的第70屆柏林電影節頒獎禮上,女導演伊麗莎·希特曼執導的《從不,很少,有時,總是》獲得評審團大獎銀熊獎。17歲美少女塔莉婭·萊德扮演的Skylar,在柏林的亮相更是豔驚四座。

17歲美少女墮胎影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情和影評

17歲美少女塔莉婭·萊德


影片《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是本屆柏林電影節場刊評分最高的電影,講述了發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農村的一個17歲的少女秋天(Autumn),因為另一個人的慾望和暴力,需要面對意外懷孕的現實,並想辦法在不被父母知道的情況下完成墮胎的故事。

17歲美少女墮胎影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情和影評

秋天(Autumn)


跳過片頭,當秋天(Autumn)意識到自己可能懷孕後,她去了家鄉所在地——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小鎮的婦科診所,找醫生驗孕。將驗孕棒交給她時,醫生說,“如果你檢測出是一道槓(沒有懷孕),過幾周你可能會再來驗一次,因為結果可能不準,而你內心也可能還會懷疑。”最後,秋天取出驗孕棒,看到上面很清晰的兩道槓時,她不想接受這個現實,扭過頭問身邊的醫生"有沒有可能,驗出'懷孕'這個結果也是有誤差的,其實是沒有懷孕呢?"

17歲美少女墮胎影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情和影評

秋天取出驗孕棒


醫生或許已經見過不少這樣年輕的意外懷孕的女孩,聽她的疑問,很平靜地說:"沒有可能,懷孕就是懷孕了,這個結果是準確的。"

17歲美少女墮胎影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情和影評

劇照


秋天拿著結果回家,開始想應該怎麼辦。在思考具體措施之前,她從廚房取出一根很粗的回形針,將針頭掰出來。在火上燒熱後,去洗手間,對著鏡子在自己的鼻子紮了一個洞,這種粗暴的自行打洞,是影片中秋天少有的激烈行為。更多時候,她像個影子一樣,不被看見也不主動發出聲音。第二天,她的鼻子上多了個小小的鼻釘。

17歲美少女墮胎影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情和影評

秋天(Autumn)


在一次孕檢做完B超後,秋天問診所醫生:“我可以墮胎嗎?”

醫生沒有馬上回應這個問題,而是反問:“你確定你要墮胎嗎?我們這兒有很多想要孩子但多次失敗的夫婦,你可以考慮生下來後找一個領養家庭。在你做決定前,我給你看一個視頻。”秋天不情願地站住,開始看醫生播放的視頻。秋天沒有看完,便推門而去了。醫生說了,未成年人墮胎,必須要獲得父母任意一方的簽名許可。

在DIY打鼻洞之後,秋天的另一次改造身體的嘗試是“DIY自行在家墮胎”。她上網搜索“在家墮胎”的方式。她先吞下一瓶維生素C,接著去衛生間,手握拳,不停捶打自己已經有點隆起的腹部。捶打時,眼裡寫滿恨。

秋天(Autumn)的繼父是個明顯的大男子主義者,把她這個繼女當空氣一般,家務都由妻子包辦包括早上替自己穿衣服。在毫無精神支柱和沒有任何物質條件下,秋天(Autumn)沒有想過要生下孩子,她只想趕緊打胎,想盡快結束這場意外懷孕和有關種種負面記憶。

17歲美少女墮胎影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情和影評

秋天(Autumn)


整部電影裡,秋天的“男友”,或者說是性伴侶,這個角色是完全缺席的。這是導演的刻意安排,因為秋天的狀態和回應已經刻畫出了一個渣男的形象。最後,秋天在堂姐Skylar的幫助下,兩人偷了打工的超市裡一些錢,坐上去紐約的大巴。

17歲美少女墮胎影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情和影評

秋天和堂姐Skylar


輾轉了幾處,在曼哈頓區找到一家接收她的墮胎醫院。走向醫院的路上,秋天發現街邊站滿了反墮胎的遊行人士,她和堂姐加速往醫院走,儘量不去看那些將墮胎行為妖魔化的標語和圖片。

在墮胎手術前,有一位醫生負責先和秋天溝通:”在正式開始墮胎手術前,有幾個問題需要你回答,有的問題可能會讓你感到不舒服...你只需要在以下選項選一個“從不、偶爾、有時、總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我需要確定你是安全的。第一個問題,你是因為任何人的壓迫威脅而做出墮胎的決定嗎?“

“不是”。這是秋天唯一馬上回應的問題。

醫生繼續問:”過去一年裡,你的性伴侶有在不情願的時候強制性要求和你發生性行為嗎?從不、偶爾、有時、總是。“

一直沉默面無表情的秋天,聽到這個問題,情緒開始激動,她想開口,但嗓子好像被什麼東西扼住了,她面部漲紅,卻發不出聲音。

醫生往下問:”你的性伴侶有對你施加過暴力嗎?從不、偶爾、有時、總是。”

醫生換了問題:“在過去一年的性行為中,你的性伴侶有強行要求過不帶避孕套嗎?從不、偶爾、有時、總是。”

“偶爾”。秋天很困難地擠出這個詞。 她的表情,她眼神裡的恐懼與慌亂,和最後終於控制不住的眼淚,已經說明了一切。在醫生提問過程中,秋天第一次允許自己哭。

17歲美少女墮胎影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情和影評


在缺席的渣男播種者之外,導演設計了另一個表面“無公害”的男孩角色。兩姐妹去紐約的大巴中途換乘後,上來一個20歲出頭的青年,他揹著一個雙肩包,脖子上掛著大耳機,T恤上印著像是搖滾樂隊的圖案。看到漂亮的Skylar,青年馬上進入搭訕模式,“你們也去紐約嗎?去做什麼呢?”,“或許有點冒昧,我還是想問一下,你們喜歡live house的現場音樂嗎?”。最後,看Skylar不太願意繼續聊天,搖滾青年要了對方的手機號,說到紐約了隨時可以找他玩。

17歲美少女墮胎影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情和影評

劇照


兩個女孩的沉重的大皮箱和搖滾青年的輕巧的小小雙肩揹包形成了鮮明對比。

可以理解成帶有隱喻的兩個符號:需要揹負重擔(此處的重擔是承擔意外懷孕之後一系列問題)的女性,和可以戴著“遊戲態度”輕鬆上陣並無所顧忌抽身而出的男性。在很多意外懷孕的案例下,沉重的皮箱,都是由女性單方來揹負的。而當時百般殷勤、花言巧語誘惑女性並進入女性的男性,往往是最快逃離的。

17歲美少女墮胎影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情和影評

劇照


秋天這個角色被初次演電影的Sidney Flanigan詮釋得很真實,整個片子呈現的方式平靜而樸實,很多時候讓人感覺像是紀錄片。做B超的時候,醫生需要先給秋天的肚子上塗一層透明的超聲耦合劑,這時,鏡頭對準她的腹部,進行大特寫。而秋天的臉在鏡頭之外。想起在家捶自己腹部的秋天,通過這個大特寫,我一下能夠共情她此刻的心情——夾雜著恥辱、憤怒、緊張與急迫(能不能今天馬上做完手術)的複雜情緒。她只希望肚子裡的小生命趕緊離開,她自己還是個孩子,無法承擔母親的角色。

17歲美少女墮胎影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情和影評

劇照


平凡不起眼的秋天,很多女孩可以從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一部分。很多年輕的少女是男性暴力與社會暴力(健全性教育的匱乏與網絡上“性解放性自由”觀念的廣泛傳播)的受害者。我無法代表“女性”說什麼,我告訴你們女孩們需要保護自己,避免成為秋天這樣後果和局面。如果我身邊出現秋天的時候,我會盡我所能去保護和幫助她。

17歲美少女墮胎影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情和影評

劇照


影片《從不、偶爾、有時、總是》在2020年柏林電影節上獲得評委會大獎。當影片檔期定下時,我們不妨可以約幾個好友一起去看。希望更多人能夠看到,我們身邊那些沉默的秋天,以及她們面對的暴力、壓迫和困難。

17歲美少女墮胎影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情和影評

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