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中小學課程》簡答題8個考點歸納(上)


教師資格證《中小學課程》簡答題8個考點歸納(上)

往期肖老師以筆記的形式從頭到尾梳理了小學教師資格證考點

是不是感覺抓不住重點呢?

這期我們就以題型為導向來梳理考點

本期講中小學教師資格證《中小學課程》簡答題的考點

今天更新第一部分,明天更新第二部分


(一)簡述不同課程流派的基本觀點。

(1)學科中心課程論(簡述學科中心課程論的主要觀點。)(2013年上考過)

學科中心課程論源於中國古代的“六藝”和西方的“七藝”;代表人物:誇美紐斯、赫爾巴特、斯賓塞、博比特、查特斯、布魯納。

學科中心課程論的主要觀點包括:

①知識就是課程的核心;

②學校課程應以學科分類為基礎;

③學校教學以分科教學為核心;

④以學科基本結構的掌握為目標;

⑤學科專家在課程開發中起重要作用。


(2)活動中心課程論

活動中心課程又叫兒童中心課程或經驗課程,具有實用性、綜合性、實踐性等特點。代表人物:杜威。

活動中心課程論的主要觀點包括:

①學生是課程的核心;

②學校課程應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

③學校教學應以活動和問題反思為核心;

④學生在課程開發中起重要作用。


(3)社會中心課程論

社會中心課程論,又稱為社會改造主義改造課程理論,它是從進步主義教育運動中分化出來的,主張圍繞重大社會問題來組織課程內容的理論。代表人物:康茨、拉格、布拉梅爾德。

社會中心課程論的核心觀點:

①課程不應該幫助學生去適應社會,而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和社會文化;

②主張學生儘可能多地參與到社會中去;

③以廣泛的社會問題為中心。


(二)簡述課程開發的主要影響因素。

(1)學生(兒童)

任何課程的最終目標都應指向學習者的身心發展。促進學習者身心發展是課程的基本職能,因此,學習者的需要是影響課程開發的重要因素之一。

(2)社會

在任何一個國家,學校總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學生也是社會群體的一部分,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總是存在於一定的現實社會之中。學校教育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使學生逐漸社會化,因此,在課程開發時必須要考慮社會的發展狀態和需要。

(3)學科特徵

課程內容應反映各門學科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學價值和實踐價值的基本理論、法則和基本要領。

因此,學科知識及其發展特徵也是影響課程開發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簡述課程的類型及其特徵。

主要概念有分科課程(學科課程)、綜合課程、活動課程;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顯性課程、隱性課程等。

(1)分科課程、綜合課程、活動課程(按課程組織方式)

①分科課程,又叫學科課程,是一種單學科的課程組織模式,它強調不同學科門類之間的相互獨立性,強調一門學科的邏輯體系的完整性。。學科課程最有利於學生系統掌握人類所取得的經驗和科學認識。

分科課程特徵:

第一、從不同的知識體系出發設計課程,是知識本位;第二、以知識的邏輯體系為中心編織課程;

第三、重視學科的理論知識,強調把各門學科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規律和事實教給學生。

②綜合課程,是指打破傳統分科課程的知識領域,組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科領域構成的課程。

綜合課程的特徵:

是學科課程的一種改進類型,仍有學科課程的性質。

優點在於:有利於促進知識的綜合化,促進課程內容的更新,密切教學與生產實踐的聯繫,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缺點在於:教科書編寫困難,只專不博的教師很難勝任教學任務,教學有一點難度。

③活動課程(代表杜威),又稱兒童中心課程、經驗課程,是打破學科邏輯組織的界限,從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以活動為中心組織的課程。

活動課程的特徵:(簡述活動課程(又稱經驗課程)的特點。)(2016年下考過)

第一、經驗性;注重通過經驗的獲得與重構來學習。

第二、主體性;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並以此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目標。

第三、綜合性;打破傳統的學科框架,以生活題材為學習單元。

第四、鄉土性;可以結合不同地區的特點選擇與開展活動。

【注意】:

1、當前,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考慮到過去只是重視學科課程而忽視活動課程的弊端,開始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中開設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國家課程、必修課程存在;

2、在小學階段主要是綜合課程,初中採用綜合和分科並舉的方式,高中主要是分科課程。


(2)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按學生的學習要求角度劃分)

①必修課程

必修課程是某一教育系統或教育機構規定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種類。必修課程可分為國家規定必修課程、地方規定必修課程和校定必修課程。其主導價值在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共性。必修課程的根本特徵是強制性。

②選修課程

選修課程是指在某一教育系統或教育機構中,學生可以按照一定規則自由地選擇學習的課程種類。其主導價值在於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注意】:從實現學校培養目標來看,必修課和選修課之間具有等價性。


(3)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按課程管理)


①國家課程

國家課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機構編制和審定的課程,其管理權屬於中央級教育機關。國家課程是一級課程。

②地方課程

地方課程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機構和教育科研機構編訂的課程,屬於二級課程。

③校本課程(學校課程)

校本課程是指在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習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注意】: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三級課程管理方式,構建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體系。


(4)顯性課程、隱性課程(按課程呈現方式)

①顯性課程,也叫公開課程,是指在學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顯的方式呈現的課程。主要特徵是計劃性,這是區分顯性課程和隱形課程的主要標誌

②隱性課程(傑克遜):指構成學生的非正式學習的各種要素。包括:第一、學校物質環境;第二、學校班級中長期形成的制度和非制度文化;第三、學校的人際關係。隱性課程特點:

第一、影響方式無意識性;

第二、空間廣泛性;

第三、內容全面性;

第四、表達隱蔽性。


(5)美國古德萊德課程五層次理論

①理想的課程,即由研究機構、學術團體和課程專家提出的應該開設的課程;

②正式的課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材,我們平時在課程表中

看到的課程即屬此類;

③領悟的課程,即任課教師所領悟的課程,這種領悟的課程可能與正式課程之間會產生一定的距離,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④運作的課程,即在課堂上實際實施的課程,在實施中,教師常常會根據學生的反應隨時進行調整;

⑤經驗的課程,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實實在在體驗到的東西,即課程經驗。


今天就寫到這裡,覺得有用的話記得點贊並分享哦!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我們一起告別掛科、快速上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