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一生——水是從哪裡來的呢?

今天是3月23日,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以紀念世界氣象組織公約於1950年3月23日正式生效。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與水”。氣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水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重要資源,兩者關係極為密切,相互影響。

水的一生——水是從哪裡來的呢?

隨著社會發展,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加劇,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導致地球表面平均溫度不斷上升,對水資源和水環境帶來了諸多影響。例如,全球變暖導致冰川消融,大量淡水流入海洋,同時,海洋升溫使得海水膨脹,讓全球平均海平面年年上升。而全球變暖又加速了水循環過程,不但改變了降雨模式,對蒸散、徑流等產生影響,而且加劇了諸如干旱和洪水等極端事件的發生幾率,影響水安全。

水,對於人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大家也是十分清楚,但如何用好水,保護好水,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大家知道,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時時刻刻無法離開水,就連我們人體自身的組成,70%也是水,所以說,我們不認真的認識水、對待水、用好水,甚至感謝水,都是不可以的。

受疫情影響,最近有閒暇在家,看書的時間比平時多了一些,又重新在翻看日本作者江本勝的《水知道答案》,感到收穫特別大,今天在這裡,在世界氣象日來臨之前,我們隨著江本勝細膩的筆端,來仔細看一下水的一生。

地球懷中這些神奇的水,是從哪裡來的呢?暫時讓我們的思緒馳騁在這些水經歷過的世界中吧!來自宇宙的水以冰塊的形式從空中落下,滋潤著山和樹木。最初的那一滴,就是水嬰兒。

從此以後,水在地球上開始了它波瀾壯闊的一生。

落下的雨水後來去哪裡了呢?實際上,大部分水落到了樹木的枝葉上,直接蒸發到大氣中。部分滲入地下的水被植物的根吸收,在體內輸水後又以水蒸氣的形式被樹葉釋放出去。所以,降落到地面的水實際上有三分之二又回到了大氣中。

據說在常綠樹林裡,大雨過後,每公頃樹林約有十噸的水蒸氣被排到空中。

就這樣,再次回到空中的水,有的成為雲朵高高地飛舞在空中,有的成為霧氣徘徊在林間。

變為霧氣的水會進一步變換形態。當空氣變冷,氣溫低至零度以下時,霧會變成霜,在樹葉和花朵上勾畫出白色的邊緣。如果不太冷,霧會在接近地面處冷卻,成為露水附著在花草上。

沒有比在鮮豔的花朵和綠葉上滾動的露珠更美麗的了。晶瑩透亮的結晶般的露珠,從花朵那裡得到了許多關愛,是滾動在花瓣上的精靈。綠葉生機盎然,充滿活力,上面的露珠肯定能與植物的生命產生共鳴。

一滴露珠從枝頭剛剛露出的新芽上滴落下來,在樹葉上輕輕晃著滾動幾下,落到青蛙的脊背上。如果你在清晨去森林,會發現許多受到大自然關愛的小精靈。

這是自然讓我們看到的愛的表現。水愛青蛙、愛綠葉、愛新芽。這樣的一滴水也同樣被它們關愛著。

正如剛剛出生的嬰兒在母親的萬分關愛下長大,水嬰兒也在成長過程中得到了大自然無比的關愛。

以雨水或露珠的形式滲入大地的水,又去哪裡了?

一部分水被植物根部吸收後,再次釋放到空中。剩餘的水滲入地下,開始了讓我們難以置信的長途旅行。

水的通道是地下縱橫交錯的無數秘密隧道。雖然生活在地上的我們不太清楚,但是地下確實有許多洞,比如生活在地下的許多生物挖出的細小洞穴。

蚯蚓、蜈蚣、鹿角甲蟲、獨角仙等的幼蟲,壁蝨等肉眼無法看到的無數微生物,還有鼴鼠,甚至包括兔子,各種生物在地下靜靜地生活。由於這些生物的存在,土地非常鬆軟,洞穴縱橫交錯。

除了這些洞穴外,還有沙石之間的縫隙、土中原有的冰塊融化後形成的空洞、樹根腐爛後的空間、土地乾燥裂開以及岩石上的裂縫等。水通過各種通道在地球深處繼續著它的旅行。

水的一生——水是從哪裡來的呢?

地下由沙、礫土、黏土,以及各種性質的岩石累積而成。水頑強地滲透到層次複雜的地下,它流動的速度因土的性質而異,但一般非常緩慢,一年前進三十釐米的情況也不罕見。

當水到達地殼深處,遇到不透水的巖盤和黏土時,會形成水流,就這樣開始流動。根據地形,水和在地上一樣,在地下形成河流有時甚至會形成湖泊。

滲入地下之前還是嬰兒的水,在漫長的地下生活中經歷了各種事情,帶著許多信息。這一階段,水的性質取決於它經過的巖盤,就像人的性格是在幼年時期形成的一樣。

流經石灰岩的水中含有許多鈣和鎂,含有這些礦物成分較高的水被稱為“硬水”。另外,如果經過的路是由黏土或花崗岩構成,這樣的水中礦物質成分濃度低,是“軟水”。

一段時間後,水對地球已有了大致的瞭解,為了開始地上的工作而繼續流動。前方看到了明亮的光線,那就是期盼許久的外面的世界。

從長滿苔蘚的岩石縫隙間流出的清水,小小的清泉——你雙手捧起的水就是這樣,早在你出生前,就一直在地下持續著漫長的旅行。

泉水形成了細小的水流。讓我們接著追尋這水流的形成過程吧。

後來,滲入地下的雨水和流淌在地表的水匯成一股水流。一段時間後,水流開始侵蝕地面,形成了堅定的水路。河流誕生了。

水流的水勢漸漸增強,開始侵蝕土地和岩石,逐漸具備了一定的寬度和深度。水已經成長為精悍強壯的青年。

勢頭更強的河流削去了山間的岩石,製造了溪谷。此時,河流開始凸顯個性。有的河流席捲著褐色的泥土,顯現出混濁的雄姿。有的雖然水流清澈,但掀起的氣勢磅礴的水花卻能削掉堅硬的岩石。

水在流動中蘊含著驚人的力量。

當然,僅僅靠水還不能侵蝕堅硬的岩石和土地,這項工作主要是由夾雜在水流中的岩石和沙土完成的。

水流帶來的小石塊削掉了泥土,捲走了更大的石塊,擊碎更大的岩石,水勢變得越來越兇猛。

在流動的過程中,河水目睹了各種場面。

在上游,可能會遇到成群的大馬哈魚正在往上游動,鹿、熊、花鼠等也許會在河流中飲水嬉鬧,暴風雨衝來的樹木也許會改變河水的流向。

不久,河流到了平原地帶。

河流曲曲折折地在大地上悠悠流動,如果從高空眺望,看起來就像一條巨大的蛇在扭動。

它的姿態隨時會有變化。被沖走的沙土在寬廣的河流中堆積起來,形成了河中沙洲。它還從岸上削掉泥沙,或者儲存泥土,一點點改變著流動路線。

假設有可以用幾秒的時間就看到數年動向的高速攝像機,使用這種攝像機拍攝河水的流動,或許影像之中會出現蜿蜒扭動的蛇的身影。

河流這種移動通常極其緩慢,但有的大河,如密西西比河的河道,有時一年內會移動二十米。

河流在改變流動路線後,水運載的泥沙會堆積下來,這就是所謂的自然堤壩。

如果發生洪水,大水會沖垮這些堤壩,泥沙被運到周圍的平地上,層層堆積。這種由洪水氾濫形成的平原自古以來就被開墾為農田。正因為有洪水,人類才能獲得豐富的農作物。

眾所周知,尼羅河河谷那片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埃及文明。洪水雖然是自然災害,但同時也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恩惠,讓我們得到最肥沃的土地。

河流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成長著,不斷變換姿態。河水經常流動,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來到城鎮中,河流會遇到許多人:在橋上散步的老人、騎著自行車的少女、並肩眺望河水的戀人們,在河岸的公園裡,有踢足球的孩子、練習投球的父子……在柔和的日光中,水安詳柔美地注視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河流成了老人。隨著河流越變越寬,水勢漸漸變得緩慢起來逐漸靠近大海。

河流在此之前搬運的泥沙開始一點點沉積在河底。泥沙的沉澱使河流更加平坦,水流更加遲緩。

水的一生——水是從哪裡來的呢?

在注入大海的那一瞬間,河流停止了流動。

這就形成了三角洲地帶。恆河、密西西比河、亞馬孫河等巨大的河流注入大海的地帶都被泥沙掩埋。河流像掃帚頭,或像大網一樣分流,形成獨特的地形。

泥沙累積,隨著歲月的流逝,海岸的地形也在發生變化。三角洲地帶同樣是肥沃的土地。世界上最富饒的農田大多位於河流造就的三角洲地帶。

水來到這裡,留給人類最豐富的禮物,然後流入大海。

但是,水的生命並沒有因此結束。大海中棲息著各種生命,等候著水的是和這些生物共同生息。水在這裡開始第二次人生。

水輪迴轉生,在地面上寫下無數的故事,原原本本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水在地球上循環著,走過超乎想象的漫長歲月,來往于山巔和海底,承載並連接著生命。

通過追述水的一生,我們能看到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的運動。水的流動,同時也是生命的流動。

讀到這裡,您是不是已經比過去更加了解了水,據估算,地球上的水總量約為13.8億立方公里,其中97.5%是海水,淡水只佔2.5%,這裡面絕大部分為極地冰雪冰川和地下水,適宜人類享用的僅為0.01%。全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地區分佈極不平衡,美洲水量最充裕,而非洲和西亞則嚴重缺水。

所以,我們要善待水、節約水、感謝水!

(圖片來自世界氣象組織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