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機場未來流量變現的能力是否能夠持續?

Q:針對免稅業務來說,上海機場未來流量變現的能力是否能夠持續?

A:(結論)對於上海機場免稅業務,流量變現的能力在未來10年大概率還會呈現小雙位數的增長。

(論述)

▶雖然上海機場和國旅有保底收入的長期協議,但是根本上講這樣的收入是否有可持續性,在2025年後的續簽協議是否還可以維持同樣的合同條款,關鍵在於出入境流量變現的能力。

上海機場未來流量變現的能力是否能夠持續?

▶簡單來說,出入境變現的能力=出入境吞吐量*人次平均消費額

出入境的吞吐量取決於:上海機場這個location的競爭優勢;市場經濟活動的活躍程度(GDP的增速);以及人均GDP的增長水平。

基於上海機場這個location的競爭優勢邏輯成立的基礎上,吞吐量與GDP增速(經濟活動活躍度)之間存在一致的趨勢,按照與GDP一致的增速預估上海機場的吞吐量是合理的。

從IATA的分析來看,RPK(旅客週轉量)與GDP存在著很大的聯繫,RPK/GDP的中值在2.1,且10年以後維持在相對比較平穩,都在中值以上;

上海機場未來流量變現的能力是否能夠持續?

吞吐量與週轉量之間的關係是週轉量=吞吐量/2*航運距離(吞吐量的計算一個人進港和離崗實際上是計算了兩次,所以要減半);在航運距離長期小幅增加的趨勢下,所以單獨看旅客吞吐量時,其增速要略小於PRK的增速,但趨勢一致;

人次平均消費額取決於人均GDP增長的速度和免稅產品的競爭力,其中人均GDP的增速從歷年來看呈現上升的趨勢,而免稅產品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價格和品類兩個方面,要從國旅的角度去分析,初步看來國旅受益於規模優勢,對於歐美大品牌具有議價能力,但是在日韓等產品的品類和價格上還有所欠缺。

上海機場未來流量變現的能力是否能夠持續?

所以,基於以上的分析大致判斷:上海機場的吞吐量未來還會呈現小個位數增長(小於5%),同時人次平均消費額在考慮到國旅的競爭優勢沒有進一步提高的情況下增速應該小於10%(人均GDP增速),所以整體流量變現的能力增速估計在15%以內。


▶需要注意的幾點:

1)長期來看,這樣的高速增長未來肯定是要趨緩的。對比上海機場和香港機場的人次非航空性收入數據來看,由於香港是全部出入境的流量,上海機場是一半出入境流量,其實兩者的數據實際上已經在一個水平上了。

上海機場未來流量變現的能力是否能夠持續?

2)從上海機場和國旅保底收入的協議測算來看,年化增速也在15%左右;但在2025年後對於這個流量變現的分成是否有變化還是個未知數,雖然機場是甲方,但是兩者屬於共生的關係。

上海機場未來流量變現的能力是否能夠持續?

3)從生意屬性的角度看,這種航空的HUB具有類似於平臺型生意的屬性,有邊際效應;所以隨著流量變現能力的增強,盈利能力也會隨之上升。


注:以上回答由透鏡社用戶Jenny提供,不代表透鏡社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