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特體育“關店潮”:我找不到幾家門店了

撰文 | 吾十二、雲也

亞特體育(837930.oc)關店風波去年就頻繁見諸於媒體了,而現實遠比報道中的還要嚴重。

這家陝西知名連鎖健身品牌,截至2019年6月30日,尚有29家門店,短短大半年的時間,雪崩式關店,目前據政府官方1月份消息,其僅剩8家門店。而受疫情影響,8家門店是否繼續收縮,目前尚不得知。

亞特體育是本土健身連鎖品牌的代表,2016年登陸新三板後,吸引了多家看好健身行業機構入主,從極速擴張到門店遍佈全市,再到如今跳水式收縮,從公司和商業角度而言,一家新三板公司和一個品牌的滑落,都值得研究。


29家店只剩8家

亞特體育大家都很熟悉了,糖豆中應該有不少是這家健身俱樂部的會員,我們從公司的角度,還是來簡單介紹下這個健身連鎖品牌。

亞特體育是新三板掛牌公司,成立於2001年9月,於2015年10月完成股改,董事長梁亞東為實際控制人。2016年7月掛牌時,有16家門店(3家為籌建門店)。

公司運營連鎖健身俱樂部的方式主要為直營,店鋪基本為租賃,定位面向大眾,提供全方位、低成本的符合社會各類階層及人群的健身平臺。

公司的業務結構並不複雜,主要收入來源為健身會籍費收入、健身私教收入、平臺產品收入,商業模式沒有跳脫出一般的健身俱樂部。截至去年中旬止,公司共擁有 29 家健身俱樂部門店。

亞特體育被媒體爆出大規模關店是去年下半年,公司官方微信在去年8月30日發佈了一封《告會員朋友書》,稱將關閉一批前期虛浮擴張的店面,保留14家左右的規模。

緊接著10月14日,亞特體育官微再次發文,關於關店的措辭卻有了微妙的變化,在一段時期內量力而行,保留部分精品店,抹去了保留店鋪的數量。此後至今,亞特體育再也沒有更新過公眾號內容。

亞特體育“關店潮”:我找不到幾家門店了

而在人民網的領導留言板中,金融棒棒糖發現,關於會員退費及員工討薪的留言多達20多條,在其中一條1月份的留言的回覆中,西安市碑林區政府稱,亞特體育關閉了部分店面,但目前仍保留了8家店面正常經營。

亞特體育“關店潮”:我找不到幾家門店了

諸多細節可以看出,亞特體育面臨的困境可能更猛烈,說是危機也不為過。29家店砍到僅剩8家,而此僅為1月份的情況,此後疫情對其的影響,是否會進一步收縮門店,尚不清楚,但我們判斷即便保留了8家店面,亞特體育的日子也不太好過。

為了深入瞭解亞特體育的困境,我們也實地走訪了亞特體育高新店、小寨店、鐘樓店、體育場店、西稍門等店鋪,這些位於城市黃金地段的店鋪均在去年關店,有些是查無影蹤,有些則是換成了其他的健身俱樂部。

比如高新店原址換成了博凱體育,據該店工作人員稱,業內傳聞亞特體育事實上只剩了臨潼一家門店,對於該店員說辭我們不去判斷真偽,金融棒棒糖想說的是,從行業傳聞側面可以窺見的是,亞特體育的艱難處境。

事實上,數據更能真實的反映一切。天眼查數據顯示,亞特體育及公司主要股東均被列為被執行人,公司自去年1月至今年1月,涉及9起被執行案件。股東梁亞東被凍結的股權數額1088.17萬元,李書蘭553.11萬元被凍結。


融資擴張之禍

剖開說亞特體育的困境,我們的本意並不是唱衰,只是唏噓這家門店曾遍佈的陝西知名連鎖健身品牌,在短短一瞬的時間內便風雨飄搖,作為財經觀察者,我們更希望從公司和商業的角度,總結其失速的原因,以儆效尤。

對於公司的困境,亞特體育倒是很坦誠,據其發佈的《告會員朋友書》,因為前期資本的助力,公司在擴張發展嘗試中,遇到了眾多大型企業都不可迴避的風險,即銀行信貸政策調整,迫於各種壓力,亞特體育在償付完大部分銀行到期貸款後,陷入了現金流暫時短缺的困難局面。

亞特體育也深刻反思稱,做公司是量力而為,穩步發展?還是藉助資本快速擴張?最終,公司決定迴歸亞特體育上市前的經營發展戰略,從今往後,絕不貪大冒進,憑藉自身盈利能力,依靠自身資金儲備,穩步發展,堅決停止脫離實際的貸款擴張、融資擴張的經營模式。

提煉而言,公司的擴張不是建立在實體經營獲取的現金流的儲備再投資,而是依靠信貸和資本助力僅追求規模和數量上的擴張。

亞特體育“關店潮”:我找不到幾家門店了

同樣數據會說話,亞特體育登錄新三板時的股權結構為,梁亞東為實控人,李書蘭為第二大股東,二人為夫妻關係。兩人均為運動員出身,創業做亞特也算是專業者做專業事。公司在登陸新三板不久,就做了2016年首次股票發行,機構陝西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夥)入場。

這次募集資金的用途,主要用於門店擴張。擴張的門店數量為7家,超過公司登陸新三板前已有門店(13家)的一半。

2017年2月,公司引入第二家機構。梁亞東將公司4.17%股權,以7.00元/股的價格轉讓給陝西騁越旅遊文化傳播合夥企業(有限合夥)。

據亞特體育2017年年報,截至當年底,公司共擁有28 家健身俱樂部門店。也就是說,從掛牌當年11月機構入場,擴張開始,兩年時間,亞特體育門店數量擴張逾1倍。

前文說過,亞特體育急速擴張的動力源於信貸和資本助力,資本即兩家機構的入場,信貸方面,我們統計發現從2016年至2018年公司短期借款急劇上升,2017年期末短期借款490萬,2018年則為1000萬,增加104.08%。

亞特體育“關店潮”:我找不到幾家門店了

正如公司坦誠,此擴張模式為公司資金鍊及關店埋下禍根,可以看下亞特體育登錄三板以來的業績數據,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均是斷崖式下滑,投資回報率亦低走滑落。

亞特體育“關店潮”:我找不到幾家門店了

坦白講,亞特體育作為實業公司引入資本,一定程度上增添了自身抵禦風險和獲得資本助力,本無可厚非,但遺憾的是,本應依靠自身盈利能力和資金儲備穩健發展的企業,卻被資本裹挾,導致企業動作變形,變成了數字遊戲,怎樣使用資本這把雙刃劍,希望亞特的教訓能給到更多實業企業思考。


連鎖健身品牌之路

當然,除了融資擴張的禍因,亞特體育也披露了一些企業面臨的外部困境,比如市場競爭加劇,行業發展趨勢變革,消費人群的變化。

我們都知道,健身市場本身有極廣的市場空間。艾瑞諮詢數據顯示,中國健身產業目前約700億元規模,滲透率僅為0.5%。參考海外市場情況,國內健身產業有約10倍以上發展空間。

根據國務院發佈的《加快發展健身休閒產業的指導意見》,到2025年,基本形成佈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健身休閒產業發展格局,健身休閒產業總規模達到3萬億元。

以亞特體育體育為例,公司兩家機構股東為陝西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夥)及陝西騁越旅遊文化傳播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前者背後站著延長、陝煤、陝西有色等國企,後者有陝旅集團間接參股,機構的進入足以說明看好健身行業及公司本身。

不過,亞特體育的業態仍為傳統健身房,業態較為單一,定位大眾,經營營收主要還是通過健身會籍費和健身私教收入。關店潮也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公司在模式和業態上的問題,因此這裡我們想探討正熱的健身行業下,健身連鎖品牌市場定位及商業模式的問題。

亞特體育“關店潮”:我找不到幾家門店了

同為新三板公司,我們拿賽普健身來對標,賽普健身專注私人健身教練技能培訓,即通過提供培訓私人健身教練服務,收取培訓費取得營業收入。2016年6月,賽普健身登陸新三板,成為“私教培訓第一股”,與亞特體育前後一個月掛牌。

可以看到,賽普健身的定位細分而精準。掛牌後賽普健身業績表現優異。2018年賽普健身營收6.20億元,同比增長60.07%;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47億元,同比增長36.10%。

再比如古德菲力定位高端健身俱樂部,價格高,環境精緻,健身器材,業態多元,注重會員體驗和服務,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優質產品,該連鎖品牌亦是找準市場定位明晰。

我們注意到,亞特體育在年報中也披露,相比傳統健身房,健身行業目前呈現兩個趨勢,健身消費人群的年齡在呈年輕化,而這些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方式主要是以短期、分期的為主。

“小而精”、“輕量式”收費的新式健身房品牌湧現。這些新式健身房品牌多數摒棄了靠年卡銷售獲得現金流的傳統方式,轉而以消費者為核心,在服務、體驗、內容等方面的創新,運營趨向精細化,湧現出24小時自助健身房、線上線下融合的O2O式健身房等新模式。

亞特體育“關店潮”:我找不到幾家門店了

事實上,亞特體育也嘗試在轉型,但在業態和經營模式上的變革有限,且轉型過程中,融資擴張的隱患很快爆發,打的亞特體育措手不及。

做實業不易,公司在發展過程中,戰略動作的失誤會讓企業元氣大傷,沒有及時感知行業環境的變化,懈怠於創新止步不前,同樣會失去市場,我們最終還是祈願亞特體育能夠挺過困境,也願本土中小企業少走些彎路。

亞特體育“關店潮”:我找不到幾家門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