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文字走遍天涯,理工男真情告白“呼嘯而過的青春”

閱讀一位1990年出生的理工專業大學生、留學生的青春勵志集子,感覺作者像站在地球村口豪邁放歌,同時感受到在祖國這些年飛速發展、國際間合作日益頻繁的大背景下,年輕的綜合性人才正加快成長,他們特行獨立,長於思考,又心裝著“詩與遠方”,可謂“紅日初升,其道大光”。

帶著文字走遍天涯,理工男真情告白“呼嘯而過的青春”

《青春夢立 方》書封

張琛馳就是這本《青春夢立方》的作者,江蘇海門人,中國農大和英國拉夫堡大學通信專業畢業,農業信息化博士,致力於農業產業經濟、農業物聯網研究。學業之餘,勤於創作,繼出版《春之碎語》五年之後,又在《青春夢立方》一書中,通過記錄與前瞻,構建起他的“五年之後”乃至更遠未來的理想藍圖。

青春就是成長,有時小橋流水,淺吟低唱,有時狂風暴雨,桀驁不馴,忽喜忽憂,難以駕馭。作者的文字是靈動的,在學習的間隙,準確捕捉到了以上細微的變化。雖然目錄按傳統的體裁分類法,編成了:第一章“媒體報道”,第二章“實習感悟”,第三章“留學感悟,行走天涯”,第四章“我的大學,我的青春”,第五章“親情”,第六章“演講”,但沿著時間的畫軸,掩卷回味,仍能明顯感覺到作者“婉約”與“豪放”並存的風格。

“週末去了教堂。不是信不信基督的問題,也不是簡單的為了交流口語(儘管我的初衷是這樣的),在這裡我找到了心靈上另外一種寧靜……每個人未必一定要去做虔誠的信徒,但絕對需要靈魂的淨化與洗禮……宗教,還有音樂,可以教一個人心靈得以安寧,以至達於聖潔之境。”(《幽窗小記——拉夫堡第四周》)

還有《尋訪康橋》中:“康橋的水喚醒了他們原本無比柔軟的內心,把曾經的淡然層層撥開。事實上,每個人心目中都有這麼一座康橋,留下無數相擁的美好,留下華麗的背影,留下夕陽下款款的深情。”

而在《一個人的旅行,帶上夢想》和《帝國的餘暉》《耀眼的自由之光》等篇章,作者覽物思興,激情昂然,像“真正偉大的國度,不是升起以後永不墜落,而是墜落以後,再度升起。學名,復興,字,國夢”;還有《雲和我》中筆墨飽滿,直抒胸臆:“事實上,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是不矛盾的,一個是不甘平庸的奮鬥,一個是熱愛生活的美好。”

李賀《致酒行》中說的“少年心事當拏雲,誰念幽寒坐嗚呃”,而張琛馳坐在異國他鄉的教室,或行走於歷史書中的地名,神情激越,思緒飄飛,自會效仿郭沫若《站在地球邊上放號》“無數的白雲正在空中怒湧,啊啊!好幅壯麗的北冰洋的情景喲!無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的韻味,在《邂逅紫色土耳其》一文中來上理性而精闢的一段:

“曾無數次夢見自己第一次與愛琴海相擁的場景,有在巴爾幹半島的巴特農神廟眺望她的波瀾壯闊,有在雅典帶著放逐天涯的豪情傾聽她淡雅的柔波。”

“那麼文明在傷口交織的顏色,配上金沙碧水,海闊天空,紅色加藍色,那種顏色便是紫色。”

帶著文字走遍天涯,理工男真情告白“呼嘯而過的青春”

一個二十多歲的學子,站在中西文化接駁的橋樑上,能夠以時而收斂時而張揚的筆觸,來準確狀景賦情,並抓住其史、景、情的細微差異化特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實屬難得。

作者在“青春”這隻諾亞方舟上,眼之所見,情之所觸,不是對青春簡單的記錄,而是複雜的,多維的,也是水乳交融的。他寫兒時的“東小”母校,與小學弟分享“能夠到達金字塔頂的有兩種動物,一是雄鷹,一是蝸牛”;寫“呼嘯而過的青春”時感覺時光的易逝,自勉“在每一個擁有的舞臺,舞出最美的年華,珍惜每一份感動,這才是青春”,“把自己感動的歲月,才是青春”。

在作者遊學的行囊中,親情是不能忘懷的。“爺爺是從社會這所大學畢業的優等生,而人生也就像模擬遊戲一樣,職業玩家與業餘玩家最大的區別在於知道什麼時候該幹什麼,該說什麼,在於你做出最正確判斷與抉擇之時所思考的最短時間是多少。”深刻的道理出自於弱冠芳齡,可見思維的高下實與年齡無關。作者見諸文字的父親、母親、外公、爺爺的形象躍然紙上,就像左手與右手的相握,自小傳遞的溫情愜意又綿長,作者帶著這些骨子裡的留傳,自海門到首都,從華夏到歐美,漂泊中積澱,行穩而致遠方。

理工男的思維,邏輯縝密,條理清晰,思辨性強,他直言“最怕的就是不思考、不探索”。然在《青春夢立方》中審視作者的履跡,“時光在流淌,心應該在原野上飛揚”,看不到一絲學究氣息,反而涉獵廣泛,思維跳躍,善於演講與表達,科學、藝術與文學跨界融會於一體,或許是這個偉大的時代必將造就一代文理通才。

博古通今,胸有丘壑,王勃十四歲時在即興名篇《滕王閣序》中謙稱“三尺微命,一介書生”,卻如一位仙家,道出了千古滄桑:“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千年之後的一個早晨, 閱罷《青春夢立方》,深感人的思維能力與生理歲月或職業經歷不完全成正比,而有關於陽光雨露之下“光合作用”的程度造化如何。

帶著文字走遍天涯,理工男真情告白“呼嘯而過的青春”

軍旅書法家、國防大學教授洪寶才先生題寫書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