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材中的文學作品提倡學習原文


中小學教材中的文學作品提倡學習原文

居家學習期間,偶爾看到一個五年級語文老師製作的《景陽岡》微課,因為近期正在讀《水滸傳》,於是特別關注一下他所講的微課。看過之後,總感覺缺點什麼?隨即在網上搜了人教版的課文《景陽岡》,再對比一下原著中原文。正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經過對比頓覺原著用詞之精妙,文采之斐然,與人教版的課文相比若有天壤之別。雖然本人係數學教學出身,但亦感現在語文教育少慢差廢現象依然嚴重。關於語文教育,不揣淺陋談談自己的兩點建議。不當之處,還請語文老師指正。

1.中小學語文教學儘量學習經典作品的原文

現如今,我們的語文教材編輯總是擔心小孩子不懂,所以將一些名篇佳作,常常改成淺顯易懂的白話文。關鍵是有的改編,改的完全不倫不類。記得有一次聽《珍珠鳥》,馮驥才先生的原作十分優美,可是改編成教材的《珍珠鳥》卻叫人苦笑不得。再看這個經過改編的《景陽岡》亦是如此。我們以《景陽岡》為例,做個對比。

武松走了一程,酒力發作,熱起來了,一隻手提著哨棒,一隻手把胸膛敞開,踉踉蹌蹌,奔過亂樹林來。見一塊光滑的大青石,武松把哨棒靠在一邊,躺下來想睡一覺。忽然起了一陣狂風。那一陣風過了,只聽見亂樹背後撲地一聲響,跳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蟲來。

武松見了,叫聲"啊呀!"從青石上翻身下來,把哨棒拿在手裡,閃在青石旁邊。那隻大蟲又飢又渴,把兩隻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撲,從半空裡躥下來。武松吃那一驚,酒都變做冷汗出了。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見大蟲撲來,一閃,閃在大蟲背後。大蟲背後看人最難,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閃,又閃在一邊。大蟲見掀他不著,吼一聲,就像半天起了個霹靂,震得那山岡也動了。接著把鐵棒似的虎尾倒豎起來一剪。武松一閃,又閃在一邊。

武松走了一直,酒力發作,焦熱起來。一隻手提著哨棒,一隻手把胸膛前袒開,踉踉蹌蹌,直奔過亂樹林來。見一塊光撻撻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邊,放翻身體,卻待要睡,只見發起一陣狂風來。

古人有四句詩單道那風:

無形無影透人懷,四季能吹萬物開。

就樹撮將黃葉去,入山推出白雲來。

原來但凡世上雲生從龍,風生從虎。那一陣風過處,只聽得亂樹背後撲地一聲響,跳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蟲來。武松見了,叫聲:“阿呀!”從青石上翻將下來,便拿那條哨棒在手裡,閃在青石邊。那個大蟲又飢又渴,把兩隻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撲,從半空裡攛將下來。武松被那一驚,酒都做冷汗出了。

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見大蟲撲來,只一閃,閃在大蟲背後。那大蟲背後看人最難,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將起來。武松只一躲,躲在一邊。大蟲見掀他不著,吼一聲,卻似半天裡起個霹靂,振得那山岡也動,把這鐵棒也似虎尾,倒豎起來只一剪。武松卻又閃在一邊。原來那大蟲拿人,只是一撲,一掀,一剪;三般提不著時,氣性先自沒了一半。那大蟲又剪不著,再吼了一聲,一兜兜將回來。

各位看官,看過之後您是否感覺兩篇文章有云泥之別,高下立判。我們當然理解現行教材的編輯是考慮孩子年齡小,閱歷不豐富,如果選取原著恐怕孩子理解不了,孩子可能會對繼續閱讀原著經典不感興趣。但孰不知文科學習的特點大可以不求甚解,長期浸染。與理科學習腳踏實地、步步為營截然不同。先不說小學學這篇課文已是五年級了,帶首詩詞很正常,況且這首描寫風的詩也頗有韻味,讀之淺顯易懂。編者大可將其選入課文,如果教師擔心課堂教學時間不夠,一帶而過即可,讓學有餘力的孩子可以進一步自主探究。我想,《水滸傳》已經是白話小說了。再將過去的白話文改的更加簡單平易,還有何文學價值?改編過的課文不過是講了一個故事而已,讓孩子知道《水滸傳》有一個武松打虎的故事。

古時候孩子們從小已經接觸《四書五經》了,孩子們的文學素養比現代的孩子要高出許多。何以現在的孩子,這麼大了還在學習如此淺顯的大白話。悲哀的是即令一本經典著作《論語》,連中文系的本科生、研究生讀過全本的都不多。如此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何以傳承?我們國家提出的文化自信如何實現?因此建議我們的課本編者在從經典名著中節選語文課文的時候,儘量選取原文,不要再改編。如果實在要改編原文,那就建議我們的語文老師能否將原文和改編後課文在課堂上做個對比,或者至少安排一下與選編課文對應的原文拓展閱讀呢?

2.語文教學要努力實現文史哲的拓展。

中小學教材中的文學作品提倡學習原文

學習的真正奧秘就是多元聯結,遇到不會的、不明白的地方努力去尋根究底,追根溯源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日本作家黑巖佑治在其《全世界都想上的課》講述他的傳奇教師橋本武的奇蹟教室,在那個特殊時期,橋本武老師僅用一本《銀湯匙》,將語文教育以及文化、歷史、政治、人生等諸多因素融匯其間,培養了一大批社會精英。他的課堂就是充分的體驗和聯結。是不斷地跑題,跑偏。孩子們願意學、願意聽,在潛移默化間,語文素養也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如今網絡技術如此發達,孩子們不明白的還可以去百度,可以通過網絡查詢資料。以前我們說的查字典,現在我們說百度一下。

我們先前的教學方式,往往是淺嘗輒止,不利於深化學習與理解知識。藉助小說,尋根究底,就是一個不錯的學習方法。以某本小說為題材,不必求快,將其間的內容逐一披露出來,讀書才會更加有滋有味。四大名著中《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都是不錯的素材。


中小學教材中的文學作品提倡學習原文

比如《水滸傳》第六十七回:宋江賞馬步三軍,關勝降水火而將。

隨手找到這樣一段話:“次日五更,景陽鐘響,待漏院眾集文物群臣,蔡太師為首,直臨玉階,面奏道君皇帝。”簡短的一段話,裡面就有很多的歷史與文化知識。

五更具體是什麼時間?景陽鍾是怎麼回事?待漏院何時設置?太師源於何朝?為什麼叫玉階?道君皇帝為誰?如果你去問過一位讀過水滸傳的人,請他講一講,大約講出來的不會太多。現在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就可以適當補充一下,或者讓孩子預習的時候提前查一查。經過百度查詢,我們知道了:


五更:舊時自黃昏至拂曉一夜之間,有甲、乙、丙、丁、戊五個關鍵時間點,謂之"五更"。又稱五鼓、五夜。一更關鼓閉城門、二更上床睡覺、三更半夜換日期、四更睡得最沉、五更天光開城門(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五更按照現代時間是早晨的3:00-5:00,你說時間早不早,古人是否是早睡早起?

“ 景陽鍾 ”。 南朝 齊武帝 以宮深不聞端門鼓漏聲,置鍾於 景陽樓 上。宮人聞鐘聲,早起裝飾。後人稱之為“景陽鐘”。景陽鐘響,謂早起梳妝的信號。唐 李賀《追賦畫江潭苑》詩之四:“今朝畫眉早,不待景陽鍾。”唐 劉鄴《待漏院吟》詩:“閒聽景陽鍾盡後,兩鶯飛上萬年枝。”

待漏院,百官晨集準備朝拜之所的意思,出處於唐朝李肇 《唐國史補》卷等。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舊百官早朝,必立馬於 望仙 建福門 外,宰相於 光宅車坊 ,以避風雨。 元和 初,始制待漏院。" 元和(806年 - 820年)是唐憲宗李純的年號,在位期間唐朝出現短暫的統一,史稱"元和中興"。

太師,官名,始於商朝,殷紂之時,箕子為太師,周武王時,太公為太師。歷代相因,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或"三公",多為大官的加銜,無實際職權。宋史,《百官志》載:太宰一人。周武王時,周公旦始居之,掌邦治,為六卿之首。秦、漢、魏不常置。晉初依《周禮》,備置三公。三公之職,太師居首,景帝名師,故置太宰以代之。太宰,蓋古之太師也。殷紂之時,箕子為太師。周武王時,太公為太師。周成王時,周公為太師;周公薨,畢公代之。漢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復置太師官,而孔光居焉。漢東京又廢。獻帝初,董卓為太師,卓誅又廢。魏世不置。晉既因太師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北宋末年,丞相蔡京也被加太師銜。

玉階:釋義有二: 1.玉石砌成或裝飾的臺階,亦為臺階的美稱。2. 指朝廷,此處當是指朝廷。

道君皇帝:道君皇帝 即 趙佶。宋徽宗趙佶(1082.05.05-1135.06.05),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即位之後啟用新法,在位初期頗有明君之氣,後經蔡京等大臣的誘導,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後來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匆匆禪讓給太子趙桓,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于都城紹興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東南35裡處)。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藝術天才與全才。被後世評為"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編寫《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說如果當初章惇的意見被採納,北宋也許是另一種結局。並還說如"宋不立徽宗,金雖強,何釁以伐宋哉"。

將小說中的文學描寫與當時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哲學等多元聯結,學習的知識才會更加深入與紮實。所以我們建議語文教師能多開設這樣的閱讀指導課,讓孩子們藉助一本書學到更多跨學科的知識,懂得更多的人生道理。文以載道、文以化人。以上淺見,如有不當,請即指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