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國列車》:科幻血性的外殼,蘊含的是對現代文明的深思

假如有一天我們的世界將不復存在,我們該何去何從?很多年來人類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於是這個關乎存亡的題材就成為了銀幕上的常客。大多數的末日題材都會創造一個供人類避難棲息的場所,《流浪地球》是深達5000米的“地下城”,而在《雪國列車》裡是一列永不停歇的火車。

《雪國列車》:科幻血性的外殼,蘊含的是對現代文明的深思

《雪國列車》改編自1986年法國同名科幻漫畫原著,由韓國著名導演奉俊昊執導,“美國隊長”克里斯·埃文斯主演,這部美韓合作拍攝的末日題材的科幻影片,引發了觀眾熱烈的追捧。它在韓國短短15天內票房就達到了700萬,更是在法國創造了韓國科幻片播放史上最高的票房紀錄。並且一舉拿下了韓國電影青龍獎、大鐘獎以及亞洲電影大獎等多個獎項。可以說,是亞洲科幻片的一部史詩級鉅作。

這部影片以科幻和血性為外衣,精妙地設計了升級打怪式的敘事結構,讓我們跟隨著男主打開一扇扇大門,一步步探索門後面新的世界,主線情節的推進過程中又伴隨著世界觀描述的逐漸完善。

《雪國列車》:科幻血性的外殼,蘊含的是對現代文明的深思

《雪國列車》裡永不停歇的“破雪者號”是違反物理定律的,一系列科幻的情節都是形式感大於現實感的設定。初看影片,很多觀眾會認為它是一部批判社會現實的科幻劇,但反覆品味結尾列車的毀滅與孩子的重生之後,可以窺探到這部影片折射的對現代文明的深思。

下面我將從社會階層,資源分配和社會秩序這三個層面,對影片中映射的現代文明,進行深度剖析。

現代文明的誕生:民主平等 VS 階級分化

“破雪者號”本身就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縮影,影片一開始就利用各種強烈的對比,把窮人和富人,有權者和無權者階級衝突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電影的主線就是男主角帶著底層人民一路過關斬將,打破階層的壁壘,試圖構建一個民主平等的社會。

《雪國列車》:科幻血性的外殼,蘊含的是對現代文明的深思

但是隨著革命者從車尾一路挺進車頭,他發現自己也身不由己地走入循環,成為列車的統治者。其實這樣的結局很正常,因為階級總會存在,總有人會在食物鏈的最低端,從人類社會的進化史來看,是階級社會逐漸催生了現代文明。

《雪國列車》:科幻血性的外殼,蘊含的是對現代文明的深思

民主思想最早是隨著雅典民主制度的確立、興盛而孕育、發展起來的,但是弊端也日益凸顯,民主投票決策的制度,經常會出現議而不決,議而難決的問題,甚至有時會走極端,出現荒謬錯誤的決策,這也極大地抑制了社會的發展。

當資產階級興起,為了反對封建專制的束縛,資產階級從思想文化、宗教、經濟、政治各方面都提出自己的主張,由知識精英統治的社會,能夠讓商人、生產者、哲學家都為社會服務,從而催生了資本主義的現代文明並且影響至今。

也許正如馬克思所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文明的誕生與發展,離不開各個領域先驅與精英的創造,而這些人需要財富與資源的投資,但是憑什麼讓大家心甘情願的花錢去投資別人呢?所以只能通過暴力手段進行剝削和壓迫,才能創造出更多的剩餘價值來養活那些不從事生產的人。於是,一個決定社會財富分配的統治機器——國家便產生了,人類也進入了階級社會。

現代文明的進步與發展:按勞分配 VS 按需分配

影片中有幾處有意思的情節值得玩味:影片開始,士兵到最後一節車廂挑選會拉小提琴的人,一位老人自告奮勇被選中,脫離了這地獄般的生活。男主角一路闖關到前端車廂時,發現這位老人正西裝革履地在為孩子們拉小提琴。還有和男主角一起進入列車的夥伴,因為會做食物被帶走,後來被發現一個人擁有一整節車廂。

《雪國列車》:科幻血性的外殼,蘊含的是對現代文明的深思

這強烈的反差會讓人們對特權階層所擁有的資源感到憤憤不平,但同時它也映射著階級社會所孕育的現代文明是依靠人們的勞動和智慧不斷進步與發展的。能出高價的人一般會是價值創造能力強的人,因此資源配置效率會更高,讓人力、物力、資源總能配置到使用價值最高、結果對社會最有益的地方。

這也就是所謂的按勞分配,而與之所對應的就是以男主為代表的底層人民想要實現的按需分配的社會,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不分能力知識智慧水平的高低,大家享有同等的資源。導演設計以男主革命失敗為結局,就是隱喻這樣烏托邦的社會是不存在的。

勞動人民超高的生產積極性和勞動效率、資本社會比其他社會高得多的生產力水平,都充分證明了只有真正實行按勞分配才能激勵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實行按勞分配的程度越高,生產力水平也越高。

現代文明是人類勞動與智慧的結晶,資源分配的導向激勵著人們不斷勞動與學習,精進自己的能力與智慧,產出更多的價值與利益,以獲得更多的資源,如此也就能不斷推動現代文明的進步與發展。

現代文明的探索與前行:暴力革命 VS 分權制衡

這部影片暴力一直貫穿始終,以男主為代表的革命者以肉體相博,對抗著他們眼裡毫無人性的階級統治,每一扇門的打開,意味著就要有人犧牲。

隨著革命者從末尾向車頭挺近,影片表現的階層逐漸升高,個體自由與整體生存之間的矛盾也逐漸凸顯。起義領袖柯蒂斯從革命一開始就表明了自己“不自由,毋寧死”的決心,在車廂肉搏一段戲裡,他為了生擒人質不惜犧牲自己的兄弟,達到了為大我而獻身的崇高境界。

《雪國列車》:科幻血性的外殼,蘊含的是對現代文明的深思

男主一行人以命相搏,義無反顧的向前拼殺,就是想摧毀一直剝削他們的醜惡秩序,想要滅掉這列火車的統治者威爾福德,他們堅信自己可以建立起更好的秩序,更多地爭取到自由和平等。

而威爾福德卻向男主證實並沒有更好的秩序存在,要維繫列車中的小社會,就必須各司其職,職責沒有變,階級沒有變,能變的只是處在這個位置上的人選,調換人選,維繫平衡,就是他所能做的唯一事情。


根本沒有什麼拯救可言。當然,如果他願意的話,維繫平衡就是拯救,因為如果失去平衡,就會發生更糟糕的事情,比如人吃人,比如全員死掉。因而秩序就是人道,或者說,秩序至少可以保證基本的人道。

《雪國列車》:科幻血性的外殼,蘊含的是對現代文明的深思

影片的結局男主拯救了兩個孩子,也毀滅了醜惡的秩序,但與此同時,所有的人都死掉了。他革命的出發點是保護所有人,讓所有人遠離壓迫和剝削,平等自由生活,但結果他又約等於殺死了所有人,只剩下兩個孩子。破壞秩序,是因為秩序會對目的造成傷害;但破壞秩序的同時,目的遭到了更大的傷害。或者可以換一個角度理解,其實秩序本身沒有錯,錯的是建立秩序的人的貪婪與自私。

《雪國列車》:科幻血性的外殼,蘊含的是對現代文明的深思

現代文明的秩序可以通過暴力建立,但那會產生更多無謂的犧牲;也可以通過權利建立,但權利的膨脹和濫用也會導致不平等的壓迫與剝削,所以分權制衡這個原則對文明秩序的建立或許更有借鑑意義。解決貧富差距或者說是不平等的資源分配與待遇,關鍵就在於制衡統治階級或者是特權階層濫用權力的貪婪與自私。

結語

影片最引人深思的就是結尾最後一個鏡頭,兩個孩子從焚燒的列車中踏入雪地,遠處一個北極熊在雪地裡行走。有觀眾說:這寓意著生命的希望,也有觀眾說:這隱喻著列車之外的生活才是真的地獄。但我看到了另一層含義:是命運的輪迴。

《雪國列車》:科幻血性的外殼,蘊含的是對現代文明的深思

兩個孩子來到的是一個嶄新的、沒有技術支持、沒有奇怪的秩序、只有動物本能的原始社會。兩個孩子如同亞當和夏娃,又要重新建立一個新的階級社會,建立一種新的文明秩序。因為人會長大,人會變聰明,人會發展技術,人會繁衍,最終龐大的人群需要秩序。

現代文明的發展之路離不開階級與秩序,如何縮小階級分化與秩序帶來的不平等,讓現代文明能夠平穩發展是人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