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金色池塘》,它盛滿愛、理解和包容


每個人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金色池塘》,它盛滿愛、理解和包容

好萊塢的傳奇、美國電影界標誌性人物凱瑟琳·赫本,聯手美國最著名最強大的電影世家方達父女,共同真情演繹一部電影,這電影會不精彩?這就是《金色池塘》,年少時看過一次,時隔十四年再看,情感依然充沛,老戲骨間的飈戲就是教科書級別。

每個人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金色池塘》,它盛滿愛、理解和包容

一 鏡頭是呈現,而不是告知,溫馨浪漫的畫面,諾曼與埃塞爾的情感讓人心生嚮往

這部電影是54屆奧斯卡最大的贏家,但故事絕對有著真實的觸感,放在任何一個時期都耐看。

故事很簡單,古稀之年的埃賽爾老太太和她即將80歲的的丈夫諾曼離開了喧鬧的城市生活來到了以前生活過的老屋,那裡有山有水,風景宜人,門前的池塘總有水鳥嬉戲,他們稱呼這個地方:金色池塘。恰逢諾曼80歲生日,女兒切爾西帶著即將與之完婚的丈夫和13歲兒子趕到金色池塘慶祝。而諾曼與女兒之間一直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明明相愛,卻不會溝通,這些年來兩人對過往都耿耿於懷。在埃塞爾的調和之下,父女兩人在金色池塘終於和好。

這麼簡單的故事,是如何修煉成了一部經典的美國文藝片呢?

小說寫作上經常說的一句話:要呈現,而不要告知。這句話對電影更是恰當。

每個人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金色池塘》,它盛滿愛、理解和包容

①定場鏡頭,定好基調

電影開篇定場鏡頭,音樂輕快,風景宜人,讓人頓時心曠神怡。這樣的暖色調,真的愛了。

電影是唯一一種依賴捕捉、存儲和呈現移動而存在的藝術形式。從劇情片拍攝的基本層面上來看,定場鏡頭——最初用於表現一座城市或是某個想象中的世界的居所的鏡頭——通常是靠移動攝影機來拍攝,而不是靜止地拍。

在《金色池塘》這部電影裡,有大量這樣的鏡頭。定場鏡頭要是拍的好,會為劇情增色不少。鏡頭中的空鏡頭、樹木、水鳥、平靜的湖面、夕陽照射下的金色池塘美景重複出現,每幀畫面都讓人難忘。

通過鏡頭都能感受到,埃塞爾對生活的熱愛,她熱情奔放的性格。她與諾曼的互動,充當諾曼與孩子間的潤滑劑,生活中就沒有難題,畫面的靜謐也預示這部電影有個完美結局。

每個人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金色池塘》,它盛滿愛、理解和包容

②埃塞爾與諾曼情感真摯,相伴一生,兩人早已融為一體

說真的電影中的諾曼真的是一個倔強、愛懟人的可愛老頭,如果放在現實生活中,誰身邊有這樣一個老人,真的是一分鐘都不想和他待在一起。可是這樣一個老人對於埃塞爾來說就是自己生命裡最瀟灑的白馬王子。

埃塞爾讓諾曼出去摘草莓,意外迷路,他異常恐慌,這條自己走了無數次的路怎麼突然不記得了?他生氣,懊悔,發脾氣。

看到這樣的諾曼,埃塞爾心疼,安慰他說我會陪著你沿著那條老鎮子的路去散步,因為那條路我們走了千萬次,你會記起來的。

不管別人怎麼看待諾曼,對於埃塞爾來說:諾曼是世界上最好的情郎,可只有我一個人知道。

當諾曼用樹葉弄醒正在打盹的埃塞爾,當諾曼突然心臟不適,兩人耳鬢廝磨的相處,她和他彼此包容、理解,愛早已融入血液,處處溫情。我們都渴望過上有愛的生活,從一開始就要選擇對的方向,生活中的抱怨最不可取。

每個人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金色池塘》,它盛滿愛、理解和包容

二 如果觀眾對劇情沒有代入感,那電影本身就沒意義了

不要把細節太放在心上,我們看到的每個鏡頭都很關鍵。每一幀都起到了推動情節的作用,發展人物性格。

①諾曼與切爾西

為了迎接切爾西他們的到來,諾曼專門打上領結,在家坐立不安。這一點可以看出來,他很在乎女兒。可是在面對女兒的時候,他們根本無法好好溝通。

晚上家人聚在一起打牌,切爾西不參與,突然說出:父親認為打敗別人的感覺很好。讓氛圍瞬間冷場。

在切爾西印象裡,她一輩子都在花時間與父親較量上,即使離家三千里見不著他的面,也擺脫不了,這讓她痛苦。她不愛自己的父親嗎?當然不是,在她的印象裡,父親是釣魚高手。而這句話,卻是旁人說出來的。

弗洛伊德:夢的“顯露的內容”都與近期的經驗有關,“隱藏的內容”則與早期的童年經驗有關。與近期經驗相比,童年經驗要深刻得多。

切爾西生活在曾經的陰影裡,自己不願意走出來,不願意回家,更不願意和父親有什麼親密的舉動。而現實中的我們,常常因童年裡某段記憶,對父母做出的事情耿耿於懷,而不去想這段記憶的對錯,只要經驗。

每個人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金色池塘》,它盛滿愛、理解和包容

切爾西給父親過完生日,與未婚夫出去度假,把13歲的比利(未婚夫的兒子)託付給父母照顧。當她回來,看到父親既然和比利相處融洽,內心極度難受,情緒失控,自我懷疑。為什麼別人輕輕鬆鬆就可以做到?而偏偏自己不行。

朱利安·巴恩斯:如果我們在談論永不復得的強烈感情,我想,可能懷念的是難以忘懷的快樂,亦是難以忘卻的痛楚。

切爾西想到的都是痛楚。

每個人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金色池塘》,它盛滿愛、理解和包容

諾曼與切爾西的關係,就是方達父女兩在現實中的相處模式。童年那些不開心的往事讓簡·方達極度痛苦,她曾經還試圖自殺。根本不需要劇本,不需要賦予角色感染力,他們就是在演繹自己,準確的傳達出了劇中人物該有的情緒。

切爾西沒有喊過父親,直呼其名:諾曼。在電影的最後,才深情的喊了一聲:爸爸。

拍攝完這部電影,方達父女兩感情得到緩和,不到一年的時間,亨利·方達去世。

每個人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金色池塘》,它盛滿愛、理解和包容

②諾曼與比利

13歲的比利就是一個在青春期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好相處嗎?答案顯而易見,他對周圍的人有敵意,出言不遜。這樣的孩子能和兩位老人相處的好嗎?尤其其中一人還是一個看似古怪、無趣的老頭。這一個月將如何度過?

事實證明,主觀臆想的我們錯了。只要有人願意走進,沒有解決不了的關係。

當諾曼總是習慣性喊比利“切爾西”時,看到了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愛。諾曼教比利釣魚、後空翻入水,這是教切爾西一直沒有學會的。

每個人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金色池塘》,它盛滿愛、理解和包容

電影裡,諾曼曾情緒失控,粗魯的吼比利,他傷心,埃塞爾告訴他:他不是和你吼,他是在和生活吼,有時候,你真的需要用心去觀察一個人,你記住,他正在盡力而為,他要找到自己的方式,僅此而已,和你一樣。

在煉獄灣釣魚,船意外觸礁,諾曼落水,危險之中他一直喊的是“切爾西”,比利跳入水中不顧個人安危營救。

共同經歷一些事情,看見彼此真心,這也是為什麼,他們的關係慢慢的融洽起來的原因。

每個人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金色池塘》,它盛滿愛、理解和包容

結語

太宰治:所謂幸福感,難道不是像沉默在悲哀的河流底下微微閃耀著沙金一樣的東西嗎?經歷過無限悲哀後,看到一絲朦朧的光明這種奇妙的心情。

人在包容、理解中找到愛,方能幸福。

比利從剛到金色池塘的厭惡到後來深深地愛上,甚至盼望下次還來。這不僅僅是因為可以釣魚,可以看美景,在他心裡,從小缺少陪伴,而這次他體會到了關心和愛。

諾曼曾和切爾西說:我們之間積怨實在太久,彼此沒有好感,但是我想成為你的朋友。父女兩打開心結後,諾曼親手將1921年自己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跳水決賽亞軍的獎牌掛在女兒的脖子上,女兒眼含熱淚,喊了一聲:爸爸。這一聲真的是擊中人的靈魂。

每個人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金色池塘》,它盛滿愛、理解和包容

電影的最後,諾曼與埃塞爾相互扶持走到池塘邊,波光粼粼,夕陽美好,電影落幕。

凱瑟琳·赫本和方達父女用激情和愛塑造了角色,凱瑟琳·赫本說的對:如果我真的死了,他們可能還會想念我。沒有他們的好萊塢時代,已經少了那份時代特色,他們的電影人生之旅是一支強大的力量,觀眾在影像世界裡一睹他們曾經的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