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同舟 戰“疫”必勝——給女兒的一封信

致女兒Sunny:

見信如面!

這個寒假對所有武漢人來說,可謂是刻骨銘心,你我還有媽媽都是其中的親歷者。當初封城的那麼幾天,疫情和悲傷紛沓而至,讓人猝不及防……你每天都問我“疫情報告”裡面的數字,當你瞭解到每一個跳動數字的背後都代表著一個家庭悲劇的發生,平時活潑樂觀的你,竟然也變得沉默起來。好在後來通過“認識新冠病毒”班會課的學習,你全面瞭解到這個病毒的危害性以及預防方法,才慢慢堅定了戰勝病毒的信心,後來,你才逐漸恢復了往日的活力。正因為,每週末你都期待著聽孟老師的班會課,爸爸也跟著你認真聽了前天的“大國責任·全球命運”主題班會,在此,咱們交流一下對這一主題的看法。

一、大國的擔當:

在此次班會課件中孟老師收集了一些古漢語的運用:有三國譙周的《譙子·齊交》的“千里同好,堅於金石”;有唐朝張九齡的《送韋城李少府》的“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有戰國《孟子·滕文公上》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它們依次是中國對法國、河南對韓國、遼寧對日本捐贈物資時的寄語。這些有溫度的話語不僅反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更是國人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款款深情。在尚未解除疫情的情況下,我國向意、西、韓、日、巴、伊等多國捐助了醫療物資,國家領導人更是幾乎每天都在對他國致電慰問關切。同住地球村,同是一家人,中國人以實際的行動展現了大國之格局、文明之內涵。

二、國士的擔當:

疫情就是命令,現場就是戰場,除夕之夜,以李蘭娟院士為代表的數以萬計的醫療工作者,放棄了與家人的團圓,急速奔赴湖北,支援武漢戰“疫”,展現了逆行者爍爍生輝的人格魅力。生命重於泰山,正是裡應外合形成的凝聚力,武漢的病亡率得以大大降低,恩情難以言報,武漢人民無論如何都不會忘記。人們常說,世界上最受人尊敬的職業是醫生和教師,醫生是拯救人類的肉體,老師是拯救人類的靈魂,孩子呀,經過此次歷練,我想你應該對此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三、家人的擔當:

這裡有為整個武漢吶喊的“大家”,也有為各自家庭操勞的“小家”。還記得我給你說過的“方方日記”嗎?在武漢長大的作家方方,以她的個人視角,真實記錄著武漢封城之下的點點滴滴,時刻提醒著把人與人之間的孤島連接為一整片大陸的善良和正義。樸實的文字彰顯著正能量的生生不息,親民的語氣更是提升了武漢聲音的穿透力。為了三口之家的運行順利,媽媽主動承擔了三餐的操勞以及功課的輔導,爸爸也經常冒著接觸病毒的風險外出採購物資……我想武漢還有千千萬萬個這樣的家庭,為了武漢戰“疫”的最終勝利,一直堅持再堅持……

四、自己的擔當:

而你,平時除了好好學習,更是做起了爸爸種地的好幫手,幫爸爸鋤地、澆水、拿東西,忙得不亦樂乎。更讓爸爸略感驚訝的是:一向活潑好動的你,竟然超過兩個月沒有踏出家門半步,還經常“教誨”我們要注意預防病毒,這一刻,爸爸真為你的成長而驕傲。

以上四點中的每個人都是億萬中國人的縮影,他們或是國家領導人、或是尊為國士的專家、或是普通的護士、或是千千萬萬個爸爸媽媽以及孩子……我們中的每個人,或許大家的崗位分工不同,但都在承擔著自己的人生責任、貢獻著自己的有限力量,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世界大同,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了家和萬事興,為了不負此生……

這樣說是不是太深奧了,給你舉個熟悉的例子吧,還記得《大耳朵圖圖》這個動畫片嗎?有一集叫《永遠活下去》,講的是:

圖圖在幼兒園裡學到鸚鵡的平均壽命只有7年後,聯想到所有人都會慢慢離開世界,就開始難過。

週末爸爸媽媽帶著圖圖去了畫展,看到了畢加索的畫,爸爸對他說:雖然畢加索爺爺死了,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他給這個世界留下了很多畫作為禮物。大家只要看見畫就會想到畢加索爺爺,那麼他的生命就永遠地活在這些畫裡面,陪伴著我們。

接著,下午一家人去公園草地上玩。圖圖看見一片樹葉枯萎掉下了,就問爸爸“它死掉了嗎?”爸爸跟他說:它表面上看起來是死了,但是它會化作肥料,變成大樹的營養物,明年大樹就能長出很多新的樹葉,這就是這片樹葉留在這個世界的禮物。

後來,圖圖明白了:人活著,生命的意義就是不斷地給這個世界留下禮物,這樣我們就能永遠的活下去,活在我們留下的禮物裡。

……

孩子呀,你們這代人生下來大多都無憂無慮,不缺吃穿,不少金錢,但你們知道生活的意義以及人生的責任嗎?爸爸媽媽不要求你獲得多少名利,甚至不要求你如何出類拔萃,但提醒你一件事情:不要忘記了送給世界的“那份禮物”。

慘烈的武漢疫情,吞噬了人的生命,也震盪著人的心靈,啟迪著我們思考人生的意義。你們小學生,現在都是一個個嫩芽初現的小樹葉,連起來就是構建祖國未來的一整片森林,文化的衝突、文明的博弈之風日漸抬頭、越演越烈,楓葉學子更應志存高遠,做國際文化交流的使者。


風雨同舟 戰“疫”必勝——給女兒的一封信

爸爸和女兒一起種樹


愛你的爸爸媽媽

2020年3月2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