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平民當官,真的有雞犬升天那麼誇張嗎?

過去,《范進中舉》是使用人教版初中生必須要上的一篇課文。它主要講述了“范進中舉”這個時間結點之前和之後發生在范進這個人物身上的一些故事。將范進的岳父胡屠夫和范進一直在諂媚討好的張鄉紳在范進中舉後的情態行為進行對比,產生了極大的戲劇性和諷刺性。而范進本人,一身媚骨,當中舉後也人模鬼樣地開始有了“舉人”老爺的氣派,好像出身十分高貴的樣子。平民中舉對一個人的影響真的那麼大嗎?“一舉成名天下知”真的可能嗎?

《儒林外史》的創作背景

要想討論范進的中舉後“得道昇天”到底是不是隻是誇張的文學手法,就必須談一談《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了。

“文以載道”是古代文學最基本的共識,出生名門望族的吳敬梓更是受這種教育頗深。祖上更是"科第仕宦多顯者",共有六名進士,甚至還有高中榜眼和探花。而他的父親吳霖起是康熙年間的拔貢。吳霖起是一個為民盡心盡力的好官,一生清廉正直,給幼年的吳敬梓十分積極的影響。

《范進中舉》:平民當官,真的有雞犬升天那麼誇張嗎?

吳敬梓小像

吳敬梓本人天資聰穎,他有《傷仲永》中仲永的才華,卻比仲永更加努力刻苦,很快就打好了基礎,年少之時憑藉才華出名。但是由於家世顯赫,不免染上了一些豪門大戶驕奢淫逸的毛病。不過若是他善於生計,倒也不會落得窮困潦倒。吳敬梓受科舉影響頗深。在腐朽僵化的科舉制下,才華橫溢的他也不免敗下陣來,無法中舉。因為驕奢的生活不改,到了晚年,他常年處於飢寒交迫的狀態下。這些實打實的經歷使他本人對於科舉制的死板十分痛恨,對於八股文更是在《儒林外史》裡明裡暗裡地進行批評諷刺。

清代經過康熙、雍正和乾隆的時期,經濟空前繁榮,在那時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百姓們經濟比較富足。但是在精神方面,百姓們的思想卻被統治者牢牢困住。統治者大力提倡科舉制不同於唐宋只是選取人才單純的目的,也為了控制人才們的思想。

《范進中舉》:平民當官,真的有雞犬升天那麼誇張嗎?

從明朝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就被限制住了,變成只要考生作出來統治者指定格式的文章就行,對考生的真才實學根本沒有唐宋時期重視。指導考生的老師更是向“科舉”看齊,以“科舉”為指揮棒,導致越來越多的考生只是為了考試,精神世界漸漸被《四書章句集註》《大學》、《中庸》等書給限制住,本來恣肆的文章也被八股文給框定。“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儒生,他們的格局、眼界、獨立思考能力都沒有被充分的培養。科舉制對個人教育的作用被大大削弱,功利性卻越來越強。“讀書+科舉=光耀門楣”這個公式變成絕大多數幼童的金科玉律,“嚮往田園的隱逸生活?你這是不孝!”

你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范進中舉》在當時出版後給多少正在應考的老秀才會帶來多大的影響。

范進本來是剝削流水線的底層,中舉不過是變成中層

到出榜那日,家裡沒有早飯的米,母親吩咐范進道:"我有一隻生蛋的母雞,你快拿集上去賣了,買幾升米來煮餐粥吃,我已是餓的兩眼都看不見了。"

范進家徒四壁,母親餓的只能把還能下蛋的母雞給拿出去賣了。對於古代的農耕家庭來說,母雞是非常重要的財產,有了母雞,至少有雞蛋這樣的葷腥可以偶爾一嘗。如今把母雞都賣了,可見窮到了怎樣的一個程度。但是中舉之後的范進卻給自己的家族帶來了極大的改變。

當下眾鄰居有拿雞蛋來的,有拿白酒來的,也有背了鬥米來的,也有捉兩隻雞來的。娘子哭哭啼啼,在廚下收拾齊了,拿在草棚下。

《范進中舉》:平民當官,真的有雞犬升天那麼誇張嗎?

為什麼範母沒有米下鍋的時候鄰居們沒有進行資助卻偏偏在范進中舉後趕來送酒送雞蛋送米送雞?就是因為“中舉”使范進的社會階級立即提高。原本勢力得很的鄰居們自然跑來錦上添花,想要范進日後看在此時他們幫助范進的情誼下遇到事情能夠幫忙。中舉後的范進可就是未來的官老爺,什麼錦衣玉食都有,日後就算勻出來給畜生吃的剩飯都比他們平常的食物要精美。這時候趁人家還看得上他們的時候使勁兒了巴結,日後說不定會給他們些資源提攜提攜他們的孩子。

范進的母親和妻子因為范進中舉終於吃飽了飯,這是范進中舉對家族影響的第一重。第二重則是權勢交好遍地走,百姓態度立馬轉。

《范進中舉》:平民當官,真的有雞犬升天那麼誇張嗎?

原本卑微的范進想盡辦法都無法攀附上擔任過一任知縣的張鄉紳在范進中舉後也假仁假義地過來拜訪,看見范進家徒四壁立即給出了一套華屋,還拜范進為世先生,自稱為弟。原本對考了十幾年都不中的范進嗤之以鼻的胡屠夫更是從原來貶損的語氣變成讚揚。對街坊鄰居開始誇起來自己的女婿,說當年他嫁女兒的時候就知道女兒要嫁一個老爺的,當年他啊都替自己女兒拒絕了許多富戶就是等今天啊。

原來被極度剝削,無人幫助的“破落戶”一躍成為無數人趕著巴結的人。真可謂一舉成名天下知,此後,更多人傳頌范進的事蹟。

從范進之瘋談當時扭曲的價值觀

范進確認自己中舉的消息後,竟然興奮得暈了過去,如此沒有心理承受能力的舉人最後卻可以成為一方父母官,實在是令人起疑。後續范進更是收了不少的禮物,房子票子只是招呼一聲的事兒。無數人巴巴地想要他這樣的生活,在未中舉前,范進也像這樣巴巴地渴求著張鄉紳的生活。

“科舉=金錢和舒適的生活”無疑是下層人民的共識

,他們不管什麼黎民百姓,也不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不在乎“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什麼“為官的自我修養”都是狗屁。他們只要錢權。

《范進中舉》:平民當官,真的有雞犬升天那麼誇張嗎?

范進過去生活的房子樣例

有錢就可以讓父母過好生活,有權就可以不被欺負,管別人?自己都管不過來誰要管你。你冤屈和我什麼關係,你能給我錢嗎?這些就是當時官員的內心寫照。所謂藝術取之於生活,《竇娥冤》更是其中典範。若無基數如此大的官員都是如此做法,關漢卿怎麼會去寫這樣的悲劇呢?

德不配位何其可怕,居高位更是如此。范進之瘋以及後來他對禮物的來者不拒更是看出他作為父母官的不稱職。但是百姓們也淡然接受這種事情,因為在他們看來當官就該是這樣。“我不討厭特權,我討厭的是擁有特權的不是我”,為了改變,更多的人投身科舉就為了獲得特權,獲得“人上人”的權力。

結語

范進之瘋,現在會少嗎?或許少了,但是仍然可以看見類似的事情發生。過去的范進被科舉中舉搞瘋,不瘋後就獲得許多的資源。現在的狀元亦如此。希望當今每個人都可以專注於真正的成長,而不只是為了獎金而去做一些令人驚愕的事情。

如果想知道更多古籍裡故事的深度分析,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