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的納粹“螞蚱兵”:給盟軍造成恐慌,戰後卻發現不全是謠言


神秘的納粹“螞蚱兵”:給盟軍造成恐慌,戰後卻發現不全是謠言

納粹“火箭飛人”是二戰後期的著名傳聞之一

在二戰最後兩年,盟軍士兵中曾流傳著這樣的傳聞——納粹德國已發明出“火箭飛行衝鋒兵”,能成群結隊飛到盟軍營地上空進行偷襲。這些傳聞,曾給一些盟軍部隊造成很大的警戒壓力,但是直到戰爭結束也沒人看到所謂的“飛行衝鋒兵”。

但歷史資料證明,納粹德國確實研究過單兵用噴氣揹包,準備配備給執行突襲任務的步兵,但是未能研發成功。在戰後,美國獲取了一部分納粹研究成果,最終在1960年發明出了最早的可實用噴氣揹包。


神秘的納粹“螞蚱兵”:給盟軍造成恐慌,戰後卻發現不全是謠言

“天堂風暴”還原圖與想象中的“納粹飛人”

V-1導彈技術用在步兵身上

在戰爭後期,由於納粹德國的敗局已無可逆轉,德國當局對新式武器的追求越來越極端和瘋狂。在這種背景下,德國軍方開始考慮為德國士兵開發一種“噴氣揹包”,試圖改寫地面戰爭的作戰規則。

納粹德國的單兵噴氣揹包,技術來源非常奇特,動力技術直接源於著名的V-1巡航導彈。V-1導彈作為人類最早的戰術導彈,採用了一臺推力300千克的脈衝噴氣發動機(Me262戰鬥機則採用兩臺推力900千克的渦輪噴氣發動機)。納粹計劃將這種脈衝噴氣發動機進一步小型化,能夠讓德國士兵單人揹負,這種揹包被命名為“天堂風暴”。


神秘的納粹“螞蚱兵”:給盟軍造成恐慌,戰後卻發現不全是謠言

V-1導彈

納粹軍方的最初想法是,用攜帶“天堂風暴”噴氣揹包的士兵取代傘兵的角色,滲透到敵人戰線後方進行襲擾,而不是使用噪音大、容易墜毀的運輸機。在納粹軍方的設想中,“天堂風暴”揹包操作性和隱蔽性強,是實現敵後滲透和破壞的完美特戰工具。

不過真正投入開發後,“天堂風暴”揹包的用途才回歸現實,最後確定下來的用途和多數人想象的不太一樣。事實上,納粹的“火箭飛人”無法進行真正的飛行,只能進行跳躍!這種揹包安裝了兩臺低功率脈衝發動機,能夠讓使用者進行很高、很遠的跳躍動作(高度和距離可達到幾十米)。從這種使用方式看,納粹的“火箭飛人”更應該叫做“螞蚱兵”。

此外,這種“天堂風暴”裝置作用時間極短,基本上是一次性用品。也就說,納粹“螞蚱兵”實戰中只能在戰場“華麗”地跳躍僅僅一次!


神秘的納粹“螞蚱兵”:給盟軍造成恐慌,戰後卻發現不全是謠言

“天堂風暴”裝置還原圖

只能一次性使用的“螞蚱式揹包”

V-1巡航導彈的設計師鮑爾·施密特,也是脈衝噴氣發動機的發明者。他在1931年就申請了施密特式脈衝發動機的專利。施密特發明的脈衝噴氣發動機,與Me-262使用的渦輪噴氣發動機不同。脈衝發動機結構簡單、造價低廉而且推重比大,缺點是壽命很短,無法重複使用。但是,用於導彈這種一次性武器時,脈衝發動機卻再適合不過了,而且它只需要低標號汽油,不必浪費寶貴的高辛烷值航空燃料。

“天堂風暴”的動力裝置,正是小型化的施密特式脈衝發動機。全套裝置包含兩臺發動機,一臺裝在背部用於向前飛行,另一臺更小的發動機則安在士兵的胸腹前方,通過簡單的握柄控制方向。兩個脈衝發動機必須同時點火,才能實現可控制的跳躍。“天堂風暴”裝置啟動後,每秒會消耗100克燃料,飛行時間很短,而且兩臺脈衝發動機在著陸後都必須立即關閉。


神秘的納粹“螞蚱兵”:給盟軍造成恐慌,戰後卻發現不全是謠言

納粹“飛行衝鋒兵”想象圖

儘管納粹技術人員試圖對脈衝發動機實現小型化,但作為單兵裝置仍然太大了,因此發動機燃料不能攜帶得太多。所以,納粹的“螞蚱兵”跳躍的高度和距離只能限制在50米-70米之間,不能盲目增加跳躍高度,否則下降時發動機將耗光燃料,無法提供緩衝,“螞蚱兵”必然會被摔死。此外,脈衝發動機的設計特點也決定了裝置只能一次性啟動,關閉後將無法再次使用。所以,“螞蚱兵”的“天堂風暴”揹包是名副其實的一次性用品。

1944年底,納粹技術人員對“天堂風暴”裝置進行了一系列測試,但直到戰爭結束時這套“螞蚱兵”裝備仍處於試驗階段,無法應用於實戰。但即使投入戰場,這種笨重的噴氣揹包也只適於少數士兵通過幾十米高的跳躍,越過雷區、河流、鐵絲網等障礙物。簡單來講,“天堂風暴”更像是一次性的渡河工具。

但是,納粹的宣傳部門卻早早就開始借用這個未成形產品,通過各種渠道對外散佈“德軍飛行衝鋒兵”的神奇,甚至誇大為“幾千名德軍飛行衝鋒兵將越過盟軍頭頂”。在這種謠言渲染下,盟軍士兵承受了不小的心理壓力,特別是在營地駐紮和陣地警戒時,哨兵的大量精力浪費在了一些不必要的方向上。


神秘的納粹“螞蚱兵”:給盟軍造成恐慌,戰後卻發現不全是謠言

“火箭帶”揹包測試

噴氣揹包最終在美國發揚光大

戰爭結束後,至少有一套“天堂風暴”裝置被美軍繳獲,並送到了美國貝爾公司進行研究和逆向仿製。但是,這套安有兩臺“V-1導彈發動機”的裝置看上去過於危險,以至於沒有一個美國飛行員敢於測試它。

通過研究,美國貝爾公司認為“天堂風暴”的跳躍方式缺乏安全性,而且性能不足以實現真正的“單兵飛行”,因此最終放棄了仿製努力。由此開始,貝爾公司以及其他美國研究機構開始尋求其他方案,為美軍士兵開發“真正能讓士兵飛起來”的飛行揹包。


神秘的納粹“螞蚱兵”:給盟軍造成恐慌,戰後卻發現不全是謠言

“火箭帶”測試員

1958年,貝爾公司啟動“蚱蜢計劃”,開始研發一種名為“跳躍帶”的飛行揹包。這個揹包使用高壓氮氣罐推進,不過這個裝置也被證明不切實際,“蚱蜢計劃”最終失敗。

1960年,貝爾的工程師溫德爾·摩爾經過不懈努力,終於成功設計出了著名的“火箭帶”揹包,能夠允許單人實現20秒的飛行!與施密特的脈衝發動機不同,“火箭帶”利用化學反應,在746攝氏度的高溫高壓下產生蒸汽,然後這些灼熱蒸汽被引導到兩個向下彎曲的噴嘴中,在操作者背部後方產生約136公斤的推力,從而實現短程飛行。由於“火箭帶”揹包噴出的氣流溫度太高,操作人員必須穿著耐熱飛行服。


神秘的納粹“螞蚱兵”:給盟軍造成恐慌,戰後卻發現不全是謠言

“火箭帶”飛行揹包

相比之下,納粹德國的“天堂風暴”裝置在設想中並不要求穿著特殊耐熱服,普通士兵也可使用,門檻似乎更低。但事實上,看似麻煩的“火箭帶”揹包,卻第一次真正實現了單人飛行揹包的夢想!

此後數十年,一系列更先進的飛行揹包不斷被髮明出來,耐熱飛行服在後來也被淘汰。與此同時,一些探險家也開始背上各種飛行揹包,用大無畏的精神嘗試突破人類的極限,不斷創造新的歷史紀錄。這些探險家被世人稱之為“火箭人”。


神秘的納粹“螞蚱兵”:給盟軍造成恐慌,戰後卻發現不全是謠言

當代的“火箭人”

2009年,美國“火箭人”艾瑞克·史考特,揹著使用過氧化氫的新型噴氣揹包,以120公里的時速,花21秒鐘飛越335米深的科羅拉多皇家峽谷。類似的“火箭人”在世界各地數不勝數。

這一切,都將不過是飛行揹包發展史上的一個歷史片段。(作者:陶慕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