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玉痴”,一生制章無數,一玉石章成交價過億?原來是他!

號稱“玉痴”,一生制章無數,一玉石章成交價過億?原來是他!

據《乾隆寶藪》所記載及現藏實物我們大概略知,乾隆時期印章大概1800餘方,這其中包含用壽山石刻制的寶璽有約609方之多,青田石約190方,昌化石約13方,玉石品種包括碧玉、青白玉、白玉、青玉、墨玉、漢玉。如果按品種分類的話,這其中碧玉璽約56方,青白玉璽約109方,白玉璽約157方,青玉璽約151方,墨玉璽約1方,漢玉璽約126方,總量已達600餘方。另外,除“乾隆御覽之寶”銅印外,在乾隆80歲生日時為了祝壽,一次性刻制的帶有“福”和“壽”字樣的詩文銅璽就有大約240方。至於其他質地的章用量不大,因此合計總數不超過200方,但涵蓋了相當多的印石品種。

號稱“玉痴”,一生制章無數,一玉石章成交價過億?原來是他!

因為有同一玉寶璽文有時刻制幾十方的情況,因此這便成為乾隆寶璽的一大特點,據《乾隆寶藪》所記載大略統計,比如“古稀天子和古稀天子之寶”共刻過42方,“猶日孜孜”共刻過24方,“八徵耄念和八徵耄念之寶”刻過63方,“自強不息”刻過45方,“十全老人”和“十全老人之寶”刻過13方,“太上皇帝和太上皇帝之寶”刻過20方,“乾隆宸翰”刻過22方,三希堂”刻過13方,“饗用五福”刻過15方,“奉三無私”刻過11方,“惟精惟一”刻過11方,因為數量如此之多的玉寶璽,所以我們很難去逐一解讀。

號稱“玉痴”,一生制章無數,一玉石章成交價過億?原來是他!

今天老卞老跟大家聊聊這其中的幾方玉寶璽:

第一方---“敬天勤民”

這方玉璽在康、雍、乾三朝都刻了“敬天勤民”玉寶璽。康熙時期製作的“敬天勤民”玉寶璽是屬於規格較大的御璽,在《康熙寶藪》中有註明“隨便御筆大字上可用”,但實際上很少鈐用,在《石渠寶笈》和《秘殿珠林》著錄中的康熙御筆中,只有康熙二十八年冬至的“御臨董其昌書老人星賦軸”一件作品中鈐上了“敬天勤民”這方璽,其他則未見鈐用過。

雍正製作的玉寶璽曾用在:雍正五年清廷御用畫師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所畫《瑞谷圖》上,雍正特為此頒佈上諭,視瑞谷嘉禾為吉祥的徵兆,諭旨末端鈐有“敬天勤民”的大印,並將此圖頒示各省督撫等,指“以修德為事神之本,以敬民為立政之基”。現珍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瑞谷圖》還被製成克隆版,作為國禮送給國外首腦。

乾隆時期製作的“敬天勤民”玉寶璽四周刻御製詩的情況不多,所見的一方白玉“敬天勤民”寶璽,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四周陰刻乾隆敬天勤民寶四言詩。

號稱“玉痴”,一生制章無數,一玉石章成交價過億?原來是他!

第二方---“信天主人”

“信天主人”的製作在:“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初七,郎中白世秀,員外郎金輝來說,太監胡世傑交白玉寶大小二方,碧玉寶一方,甘黃玉引首一方,各隨本方。傳旨:著發往南邊交安寧照本刻做,將碧玉寶刻“乾隆宸翰”陰文字、其白玉寶二方刻“信天主人”陽文字,甘黃玉引首一方俱刻“養心殿”,陽文字。欽此。

“信天主人”製作還在乾五十一年(1786年),與乾隆前期平定準噶爾和回部叛亂,鞏周西北邊疆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密切關係。“信天主人”作為乾隆帝的一枚閒章,是乾隆皇帝其中的一個名號,取其“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之意。

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清皇室蒐集與製作的歷代銅印1650餘方,玉石寶章近250方,在《印象深刻一一院藏璽印展》中也藏有一方陽刻“信天主人”玉璽,此玉印通體帶金皮,淺浮雕一隻瑞獸,質地為新疆和田料的隨形玉璽。

目前“信天主人”出現過四次五方,製作時間前兩方寶璽為白玉,臺北故宮玉璽是帶金皮的和田料,五十一年製作的方寶璽不清楚是否就是青白玉璽,有可能就是曾經在香港蘇富比拍賣的“信天主人”青白玉寶璽,最終以1億2162萬港元成交,刷新了御製玉璽世界拍賣紀錄。

號稱“玉痴”,一生制章無數,一玉石章成交價過億?原來是他!

第三方---“八徵耄念之寶”

乾隆寶璽記盛世功能非常明顯,每次遇重要的國事家事,都要刻制寶璽以示紀念。就比如乾隆四十五年,他七十聖壽,便依據杜甫詩句鐫“古稀天子之寶”以示紀念。乾隆五十五年,八十聖壽時,又仿照此例刻“八徵耄念之寶”,並擇取含有“福”、“壽”字樣的詩文,用壽山石、青田石、銅分別製成組璽,總數達660方,盛世之意更為明顯。

除了乾隆八十聖壽製作“八徵耄念之寶”之外,至少在乾隆六十三年的正月,也製作了“八徵耄念之寶”。

據郭福祥《明清帝后璽》一書中統計:“八徵耄念”和“八徵耄念之寶”至少刻過63方。用乾隆自己的話說,就是“蓋予宿志有年,至八旬有六,即歸政而頤志於寧壽宮。其未歸政以肖,不敢弛乾惕。猶日孜孜,所以答天庥而勵已躬也”,以此時時提醒自己“一日未息戶,萬民恆在懷”,從而達到其“慎終如始之志”。可見“猶日孜孜”、“自強不息”、“旰食宵衣”、“朝乾夕惕”等印章正是乾隆因為擔心自己年高智衰而引起的倦怠思想的自誡。他告誡自己“守成之主亦應時時警惕,不可溺於宴安,而失其國體。

我們知道80歲以上的老人稱為耄耋之人,乾隆皇帝卒於嘉慶四年正月(享年87歲),他在80至87歲的七年時間裡至少刻了63方“八徵耄念”和“八徵耄念之寶”,目前所公開的資料中沒有詳細說明。

號稱“玉痴”,一生制章無數,一玉石章成交價過億?原來是他!

第四方---“五經萃室”

先了解一下“五經萃室”的由來吧,《清代內府刻書目錄解題》中有記載:清廷先得《春秋》藏於昭仁殿,後又得《易》、《書》、《詩》、《禮記》藏於御花園之養性齋。清高宗弘曆念此五經“幸合則不可使復分”,遂在昭仁殿後廡另闢一室,專藏《相臺五經》原本,命名為“五經萃室”,並令詞臣翻刻,於乾四十八年(1783年)御製《五經萃堂記》,“御定仿宋相臺岳氏五經九下六卷附考證”由武英殿刻印完成。隨刻青玉篆書“五經萃室”玉寶璽。嘉慶二年(1797年)火災後,乾隆令翻刻仿宋本的《五經》,基本保持了原本風格,連歷代藏書印都無一遺漏。但是略去了底本版心下的刻工姓名,而在每卷末頁左邊欄外下方刻上一行翻刻時寫工姓名,如“內閣中書臣費振勳敬書”等。

“五經萃室”與“八徵耄念之寶”、“自強不息”印為一組,同貯於一木匣。“五經萃室”位於昭仁殿內,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火光沖天並迅速延燒左右兩側的宏德、昭仁兩殿及後北的交泰殿,燒燬了很多珍寶。事後嚴懲當事人的同時,也有獎勵的恩賚。在檔案中記載:10月24日,總管內務府查得從宏德、昭仁、交泰三殿,搶出玉寶陳設首領之太監等。雖未能全數搬運,但均尚出力,除了己賞各處救火首領太監等人外,對管轄清宮“竭力汲水救護”出力的5名首領太監,每人賞小卷5件、絲緞各1件,21名太監每人賞銀各2兩。所以這方“五經萃室”玉璽是被太監搶出的玉寶璽之一,玉寶璽上一目瞭然地看到被火燒過的痕跡。

另外乾隆不僅為貯岳氏五經而專門建“五經萃室”,還有為馬和《國風圖》而特建“學詩堂”。為韓滉《五牛圖》而建“春耦齋”,類似這種情況在清宮檔案中都有記載。郭福樣的《明清帝后璽印》中有記載。

號稱“玉痴”,一生制章無數,一玉石章成交價過億?原來是他!

第五方---“古稀天子之寶”

“古稀天子之寶”玉寶璽在乾隆四十五年七十歲壽誕時製作過一批。乾隆五十三年正月二十日太監鄂魯裡傳旨:“著挑玉做幾分寶呈覽,準時請地方”。不久後造辦處便挑了山料玉大小六塊,做出了交龍鈕寶三方、螭虎鈕寶三方,還有龍鈕寶紙樣三張、螭虎鈕寶木樣三件呈給乾隆,乾隆傳諭交蘇州、準關、長蘆等外製作。有關資料中記載這批玉料及成品情況是這樣說的:“山料玉一塊,重十三斤,做交龍寶一方,“所其無逸”,見方三寸五分,高二寸六分;山料一塊,重四斤八兩,做螭虎寶二方,各見方一寸二分,高一寸八分,一方為“古稀天子之寶”陰文字、一方為“目擊心存伴縹緗”陽文、引首一方“閱是樓”陰文字;山料玉一塊,重五斤,做交龍鈕寶一方,見方二寸四分,“四海有民皆視子,一年無日不看書”陽文字;山料玉一塊,重五斤,做螭虎寶二方,名見方一寸,高二寸二分,一方為“古稀天子”陽文、一方為“神情契太古”陰文、引首一方“遂初堂”陽文,寬一寸,厚六分。這方“古稀天子之寶”為一寸二分,高一寸八分,尺寸記錄的很清楚。

號稱“玉痴”,一生制章無數,一玉石章成交價過億?原來是他!

乾隆六十三年也製作了古稀天子之寶並四牆小字綠玉寶一方。因為玉料比木樣尺寸矮小八分,因此很難做成,因此便自行採辦玉料一塊,做“古稀天子之寶”一方,但沒有說明尺寸與材質。

那麼,通過這些我們能感覺的到,乾隆皇帝可以說是歷史上對玉石最情有獨鍾的一位皇帝,而且自稱是“玉痴”,在他的一生中寫過800多首有關玉的詩文。作為一代君主,他睿智,爭強好勝,好大喜功,具有深厚的漢文化素養,濃郁的文人氣質,熱衷於發展文化事業,一生酷愛奇珍異寶,尤其是玉器,堪稱“玉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