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就是一個人力求變成他能變成的樣子,“一位作曲家必須作曲,一位畫家必須繪畫,一位詩人必須寫詩,否則他始終無法安靜。一個人能夠成為什麼,他就必須成為什麼,他必須忠實於他自己的本性。”

而作為教師的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們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啟發他們能發現自我,完成自我實現。

2016年8月我成為了高補班任,高補這個特殊的群體,需要特別的呵護。說他們特殊,是因為這些孩子們大都經歷了至少一次高考,他們有了關於高考的記憶或者說印痕,而且通常他們的高考印痕還並不怎麼美好。如何陪伴孩子們在未來的十個月中走出新的軌跡,成了我思索的課題。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學習心理學整整一年了,這一年有心理學的陪伴,所以我的帶班路途雖然艱辛卻很開心。就像一七年剛畢業入大學的孩子們回來看我時說的,“老師,你今年的學生是不是聽話懂事多了,看見你的心情好多了”。其實學生的狀況依然,青春期的孩子們哪能沒有躁動,沒有叛逆,只是我不再挑剔,不再苛求。

情景一:

就在前兩天剛剛發生的連環事件,早自習同學趙小雞啄米似的打瞌睡,我叫到教室外問“為啥瞌睡了”,“單詞背下來了,沒事幹,所以瞌睡了。

”還有一個孩子劉姓同學,下午剛上自習剪指甲,而且裝備還挺齊全,各式指甲剪裝了一套盒。晚上九點四十的自習這兩個孩子又多了一個住校的孩子,三人遲了五分鐘,從外面提回一些小零食。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被我攔在教室外,我問趙同學,對話如下:

“下午吃飯時間幹啥了”?

“背英語句型,因為晚自習英語老師要挑寫”。

“早上不是都背下來了嗎?”

“早上背的是單詞”

“奧,早上只背單詞不背句型,背下來睡覺。下午吃飯時間背句型不吃飯。晚上上自習了餓了買零食吃零食不自習,有什麼發現嗎?”

“沒……”

看著旁邊和他相跟的兩個孩子已經笑的合不攏嘴了。

我便轉頭問“你們呢,發現什麼了?”

“該幹啥不幹啥,不會合理安排時間”。

我不發表任何意見。問下午剪指甲現在同樣被攔在外面的劉同學,“剪指甲課間十分鐘就能幹的事,要放在自習上。”

“老師,沒剪指甲,是倒欠,課間沒發現。”

“奧,課間沒發現,或者說課間還沒長起來,一上自習發現了。而且疼痛難忍,自習必須解決了這一禍患。”

“下午吃飯了嗎?”

“吃了,但又餓了”

“下午自習時,倒欠疼痛難忍影響上自習必須得在自習時間解決了這一問題。上晚自習,肚子餓,這個不能忍受,必須要先解決這一障礙”。

……

其他兩個孩子依然再笑。

相信他們不只是覺得可笑……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慈悲是能笑看學生的各式問題,能靜陪學生在問題中成長收穫。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情景二:

關注這個孩子是因為他的瞌睡,早自習一會兒就開始打盹兒,下午自習也是。可據我觀察他是很刻苦的,他是住校生,早上來的很早,中午回的很遲,按理說這麼刻苦的孩子是應該懂得自修時間的重要性,不大會在這麼珍貴的時間睡覺的,更奇怪的是幾次我走到他跟前叫醒時,他一臉無辜一臉茫然的問:“老師,我又睡著了嗎?沒覺得呀,不應該呀!”通過初步瞭解,他晚上睡的並不遲,中午也會小憩一會兒,這就更奇怪了。也引發了我的好奇和興趣。想繼續探究下去。

“你通常感覺自己自習是什麼情況下會眯瞪?”

“早自習應該是背單詞的時候吧,做題一般不瞌睡,下午自習一般是做物理題的時候。”

“你討厭記單詞,是嗎?”

“反正記不住”

“奧,你沒感覺到自己瞌睡?”

“嗯,不覺得,我以為自己在記單詞。”

“那也就是說其實米並不困,只是……”

“不想記單詞。”孩子微微一笑,其實他挺聰明的,也很善於思考。

“那下午呢,是一做物理題就瞌睡,還是也不完全是這樣?”

“不完全是吧,通常是在做到自己不太懂的那一部分是就神遊了。” 他有些明白了,所以用了“神遊”一詞。

“那回去想想辦法,看能不能克服的了”。

這算是我們比較深入也有些發現的第一次交談。之後便會發現早自習他會主動站到教室後面,下午自習他會輕聲跟同學討論。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但隨之又發覺縱使站著他也會瞌睡到把書掉到地上,討論又會影響到自習紀律。我知道他的問題並未真正解決。一定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

這之後他會時不時的找我,問些與語文有關無關的問題,或者自己在其他學科方面的一些困惑。我發現每次進到辦公室,他總是上氣不接下氣,結結巴巴,我便問到“你是跑著上來的?很著急嗎?” 他很不好意思的說,“我一緊張就是這樣。”“奧,那你一直就是這樣的嗎?”孩子不吭氣了,眼睛有些泛紅,“老師,我沒跟人說過,以前我不這樣。”

“老師也不會跟別人說的,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初二後半學期……”“奧,在學校發生了什麼?”我以為和我以往聽到的知道的那些孩子的故事差不多,老師的批評同學的歧視有關。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結果,孩子說出來的內容讓我一驚“我媽媽出車禍去世了,我就不能去上學了,不願意見人,每天在家裡。”孩子開始哭起來。“那家裡還有誰?”“哥哥和爸爸。他們和所有親戚都勸我去上學吧,可是我走不出來,我媽媽很和藹,是小學老師……”孩子斷斷續續說著。

“到了初三,我也意識到得上學,可到了學校我的性格跟以前就不一樣了,不愛說話,見人就緊張,而且學習也不如從前了,以前我的成績在班裡是數一數二的。”我拍了拍孩子的背,告訴孩子“會好起來的。”記得我們那次談話是在中午第四節課下了,臨走時孩子一再叮嚀“老師,你路上慢點,注意安全!”

問題的根源終於找到了,其實孩子是在遭遇重大喪失時沒能及時排解和處理,從那時開始就習得了一種迴避的應激模式。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針對孩子面對挫折的這種記憶和情緒,我能做的更多的是傾聽與陪伴,沒有任何評價和教導的傾聽,讓孩子的心門漸漸打開,聊過幾次之後,孩子看起來比之前輕鬆多了,還會經常聊到自己的目標,學習的困惑。高考成績出來哥哥給我打電話特意感謝高補的老師們,弟弟超常發揮,540分。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我有時在想考大學重要嗎?重要,但和孩子的日後生活相比,這又不那麼重要,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能做的只有做孩子們耐心的傾聽者,積極的陪伴者,無條件接納者。

關注他們的喜怒哀樂,傾聽他們的紛繁憂擾,接納他們的笑鬧叫亂。當我們能做好孩子們情緒的容器時,當我們在處理事情之前,先將孩子的情緒化解開,那事情將不再成為事情,問題也不再成為問題。我們將看到孩子們早已完成了由蛹化蝶的蛻變,成為了自己,也成就了自己,這大概就是我們的價值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