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索亞歷險記:判斷好孩子和壞孩子的標準就是:不要判斷!

湯姆索亞歷險記:判斷好孩子和壞孩子的標準就是:不要判斷!

哪個小男孩在小時候沒做過當大英雄的夢呢?

擺脫學校的束縛,渴望有一場冒險來證明自己的勇氣和智慧,是很多小男孩在童年時代都曾想象過的情節吧。

今天的故事裡,馬克·吐溫筆下的叛逆少年湯姆·索亞,就真的實現了這個願望,而且做得更加驚心動魄!


頑皮湯姆的高光時刻

年幼喪母的湯姆由姨媽收養,他活潑好動,還有著許多精靈鬼點子,而且不愛學習。湯姆受不了姨媽和學校老師的管束,常常逃學闖禍。

他不喜歡刷牆,就用巧妙的方法騙別人代勞,還因此換了一大堆禮物;為了不去上學,他裝牙疼,甚至讓姨媽拔掉了一顆好牙。

湯姆索亞歷險記:判斷好孩子和壞孩子的標準就是:不要判斷!

電影劇照

一天深夜,他與好朋友哈克·貝里到墓地玩耍,無意中目睹了一起兇殺案的發生。因為害怕被兇手發現,湯姆、哈克·貝里帶著另一個小夥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島上做起了“海盜”。

家裡人以為他們已經在玩耍中淹死了,為他們舉行了“葬禮”,而這幾個淘氣的孩子卻突然出現在了自己的“葬禮”上,嚇了所有人一跳。

湯姆索亞歷險記:判斷好孩子和壞孩子的標準就是:不要判斷!

作者馬克·吐溫

回家後,湯姆發現鎮上都在傳說那起他們曾親眼目睹的案件。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湯姆大膽出庭指證了真正的殺人犯印江,又和哈克找到印江藏在洞裡的一箱黃金,成為遠近聞名的冒險英雄。

湯姆的好友哈克也因此被富有的寡婦收養。但兩個人最終忍受不了這種“文明”生活的束縛,重新組織起“海盜幫”,決心成為“響噹噹的海盜”!


學校的反義詞是“湯姆”

如果能給學校找出一個反義詞來,那一定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湯姆。

湯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孩子。他拒絕學校刻板禮教的束縛,拒絕姨媽家諸多規矩的約束,和小夥伴一起睡木桶、在街上逛來逛去。他像每個淘氣愛玩的孩子一樣,喜歡自由地做想做的事情,探尋自己的發展潛力。

他是大人們眼中的“熊孩子”,也是全鎮小孩們羨慕的對象。他闖禍惹事,但總能通過自己的奇妙點子解決問題,甚至受到嘉獎。

湯姆索亞歷險記:判斷好孩子和壞孩子的標準就是:不要判斷!

電影劇照

學校鼓勵學生背誦《聖經》,背誦篇章長度不同可得到不同顏色的小紙條,在頒獎大會上憑自己賺取的小紙條獲取禮物。

湯姆不願意枯坐學校背誦,他想出了物物交換的方式,用一些小玩意和同學交換到了小紙條。

結果,他手中積攢的小紙條越來越多,在頒獎大會召開時,他竟成為了擁有小紙條最多的學生。

當湯姆上臺領獎時,學校領導和臺下的同學們都知道,其實他一句《聖經》也背不出來,但是大家不得不頒給他最高的獎項。

湯姆索亞歷險記:判斷好孩子和壞孩子的標準就是:不要判斷!

學校制定了種種規矩和禮教約束,而湯姆用自己的方式對抗著這種限制孩子身心自由發展的刻板禮教。他是嚮往自由、天性開朗的孩子的代表,熱愛精彩豐富的世界,拒絕死板地讀書。

湯姆形象的創作也是作者馬克·吐溫對自由活潑的孩童的推崇,與當時美國社會死板沉悶的小市民生活和枯燥教會戒律的形成鮮明對比。

湯姆淘氣活潑,富於幻想有正義感,為了擺脫現實的種種束縛,充分享受自由的樂趣,無疑是當時單調灰色社會背景中的一抹亮色。


湯姆有一顆勇敢的心

湯姆雖然調皮搗蛋,但在他心裡對善惡有著清晰的判斷和堅持,在是非面前保持堅定和正義。

當湯姆和哈克來到淒涼的墓地,躲藏在三棵大樹後面的時候,他們目睹了一場兇殺案的發生。

兇殺案最終成了冤案,因為真正的殺人犯印江·喬伊把殺人罪名推脫掉,嫁禍給酒鬼莫夫·波特身上,而稀裡糊塗的莫夫·波特竟真以為自己殺了人。

當湯姆聽到小鎮上傳聞莫夫將被處決,而真正的罪犯逍遙法外時,他毅然決定出庭作證,指認真正的殺人兇手。

作為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面對殺人犯的威脅時,他心裡其實是有害怕的,但湯姆極富正義感,懲處兇手、除惡揚善的信念超過了對威脅的害怕。他勇敢出庭,成了全鎮的小英雄。

湯姆索亞歷險記:判斷好孩子和壞孩子的標準就是:不要判斷!

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插圖

這樣的湯姆·索亞其實也是許多調皮小男孩的縮影。每個小男孩的童年時代都有過成為小英雄的夢想,但英雄的實現不僅需要完成那些冒險的挑戰,更需要在面對威脅時有巨大的勇氣和堅定的正義感。

英雄的本質是對正義的堅持和對善良的守護,這也是湯姆·索亞調皮搗蛋外表下的寶貴品質——他有一顆正直勇敢的熱心。


非典型的出色少年

湯姆在冒險中,並不是每次都能好運避開困難。當他帶著自己喜歡的女孩貝琪去洞穴裡冒險時,不小心迷路,兩個人被困在洞裡。

在貝琪害怕流淚時,湯姆發揮自己的智慧,承擔起了小男子漢的責任,主動尋找脫離困境的辦法。

他把帶去的蠟燭節約使用,將僅有的食物讓給貝琪吃;貝琪哭鬧不休、悲哀絕望時,他不斷安慰她,給她生存的希望;他將帶去的風箏線逐段攤開在地上作記號,獨自一個人找到了洞穴的出口,遇上尋找他們的大人;再按記號返回原地救出了貝琪,得以順利脫險。

湯姆索亞歷險記:判斷好孩子和壞孩子的標準就是:不要判斷!

在學校,湯姆是不愛學習、經常逃課的“叛逆兒童”,但在本質上,他並不是個壞孩子,他有靈活的頭腦和聰明才智,懂得根據具體情境機智應對,解決問題。

判斷一個孩子是否為“好孩子”並沒有唯一的標準,湯姆就是典型的例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喜歡的領域,也許在意想不到時,他們就能給大家帶來驚喜。

湯姆索亞歷險記:判斷好孩子和壞孩子的標準就是:不要判斷!

這部發表於1876的小說已經面世一百多年,但仍是十分受人喜愛的經典,湯姆·索亞的故事也在一代代孩子的閱讀中歷久彌新,鼓勵大家勇敢追求自由的天性,做勇敢正直的人。

雖然,故事在諷刺當時美國虛偽庸俗的社會習俗、刻板陳腐的學校教育,但湯姆·索亞的冒險經歷依然給我們描述了另一個視角的童年生活:當沒有學校裡死板教條的約束,離開枯燥的生活,孩子們釋放天性時,

會經歷怎樣的生活,又會成長為怎樣的人。

湯姆·索亞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了大家答案:也許,不是每個孩子總能在成績榜單上遙遙領先;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在現有的教育評價標準裡當個“好學生”;可是,總有一天,孩子們將面臨複雜的世界。在那裡,不是所有類型的好人,都是學校教出來的。


領讀 | 張源


湯姆索亞歷險記:判斷好孩子和壞孩子的標準就是:不要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