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方方老师

因为疫情,武汉成焦点了,身处武汉的方方老师也大火了!

疫情期间的方方封城日记,篇篇都是10万+,遍布武汉内外、世界各地的几千万人,每天深夜不眠,把“洗了睡”换成“看了睡”。无数追捧者捧红了她,无数攻击者骂红了她,互联网上,自媒体中,在中国的作家中乃至所有的文化人、文艺人里,方方的热度绝对第一,而且,持续第一!

作为一个昔日的媒体人、今天的自媒体作者,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方方的文章,但一直犹豫,认为自己不应该蹭这个热点,但是不写又憋得难受。今天在方方日记终篇推出之际,我终于忍无可忍了。


初见,方方老师

第一次见到方方老师,是在1994年的7月。噢,一晃二十六年过去了。

我当时是湖北省化工学校的在读中专生,三年级暑假期间。当时文学正热,将近20岁的我,从文学少年渐渐长大为文学青年,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几百篇作品,写作劲头十足。

武汉有一本杂志,叫做《中专生》,有公开刊号,我经常投稿,在上面发表了一些作品,被评为“优秀通讯员”。那年暑假,杂志社发来一个通知,邀请参加优秀通讯员培训班,免收学费,食宿费用自理。我家里穷,没钱去,厚着脸皮到行政楼给学校领导报告,潘副校长大笔一挥,同意公派我参加,报销交通食宿费。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享受公费外出培训待遇,所以印象很深刻。

培训班在湖北省物质学校举行。在那里,我听到了方方老师的授课。她今年65岁,我倒推了一下,当时她39岁。方方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有点严肃,但也不能说是端架子,看起来很朴实,就像武汉街头一抓一大把的嫂子,不像个作家。讲课的内容,说实话,我一点都记不得了。因为,时间隔太久了,还有双方文学上的层次差距太大了。

不过,讲课内容好是一定的。授课一结束,我就掏钱买了她带去的两本小说集,还让她签名。这是我作为文学青年第一次面见作家,而且是我第一次买没有打折的书籍。要知道,我当时家里穷到拿不出生活费的地步,完全靠着报社杂志社时不时寄到的五元、十元的稿费养活着,非常节俭。但是,我毫不犹豫地买了方方老师的书,然后,如饥似渴地读着,读了好几遍,印象最深的是小说《风景》。

一次短暂的培训,对我个人的影响有多深远呢?好像也说不上,向方方老师学习,咱不能说假话。只是,从那以后,方方的书,我只要看到就买了,《小说月报》上只要有她的小说我就会买。从那以后,我更加执着地走写作道路,完全放弃了化工专业的学习,发表了更多的作品,靠着这些作品,以一纸化工中专文凭,奇迹般进了报社当上正式的记者,无论在县报、市报还是省报,都称得上是业务骨干。母校不在了,《中专生》也不在了,但是方方老师时不时都在。

我后来所在的报社,就和方方所在的省文联算一墙之隔。我在那里干了六年,但从来没有想过再见方方老师。多年来我从事新闻采编,基本告别了文学创作,我跑的战线是党政线,不是文化口,没有交集,但是对于她的作品,关于她的新闻报道,我还是会看的。

你说,方方老师对我的职业规划乃至人生引领,到底起了多大作用呢?可以说没有,但是又不敢说没有。我知道,文学这东西,不像新闻报道那样,能够直接解决某个问题,但是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有根子上的滋养作用的。

顺便说一句,那次培训班,池莉老师也去讲课了。两位武汉的女作家相比,池莉老师显得更加年轻、漂亮、笑容可掬。我同样也很关注她,她给女儿写的一本书叫《怎么爱你都不够》,让当时还没有当爸爸的我,居然一口气看完了。后来,我从事了教育行业,也给我的女儿写了一本书叫《一定要让你快乐》。

作家对人的思想影响,真是不可小觑。

(明日请看:我和方方老师不得不说的遇见:再见) ——作者:窦昆老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