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常見的民國銅幣值錢嗎

銅元在中國製造、流通不過半個多世紀,雖然在漫長的貨幣發展史上只是短暫的一瞬,但其數量龐大,品類繁多,形制及版別的區分,極為複雜,可以說,歷史上任何一種錢幣都無法與之比擬,置身其中,方可體會其獨特的收藏魅力。近年來,隨著機制銀幣價格一路走高,銅元行情也悄然啟動,尤其是稀見樣幣以及頂級品相的高分流通幣,身價已今非昔比。

我們身邊常見的民國銅幣值錢嗎

  宣統年造大清銅幣一分試鑄樣幣(PCGS SP61BN)

  宣統二年(1910年),清政府欲從根本上解決銀圓與銅元幣制的混亂,當年四月,度支部下令造幣權收歸中央,僅留六省造幣廠作為度支部天津造幣總廠的分廠,其餘一律裁撤,同時頒佈《幣制則例》,確定國幣單位名稱為“圓”,以銀為本位,壹圓為主幣,其餘小面值銀、鎳、銅質為輔幣。其中,銅輔幣鑄有二分、一分、五釐、一釐四個面值,委託奧地利維也納造幣廠設計制模,度支部天津造幣總廠鑄造。後因新鑄銅幣與舊制產生混淆,暫緩鑄造,而後再行鑄發的銅幣面值均與此不同。從宣統年造大清銅幣的存世數量來看,除一釐、一分有短暫流通外,其他三種面值存世數量稀少,可能當時極少量進入流通或根本就沒有發行。這些銅幣中還有厚、薄坯等不同試鑄樣品。

我們身邊常見的民國銅幣值錢嗎

  宣統三年大清銅幣二十文青銅試鑄樣幣(PCGS SP63BN)

  

我們身邊常見的民國銅幣值錢嗎

  

  宣統三年大清銅幣十文樣幣(PCGS SP63BN)

  宣統三年(1911年),天津造幣總廠擬新鑄宣統三年版大清銀幣,版式確定之後,祖模次第告成,交由寧、鄂兩廠,先行開制宣三大清銀幣。在此之前,總廠則須先行鑄造銅輔幣。根據國人使用制錢的習慣,總廠將宣統二年版銅元版模加以修改後續鑄,並增加了制錢形制的小額銅元。開制的新系列宣統三年版大清銅幣,計有二十文、十文、五文、二文、一文等多種面值。最後,除十文與黃銅一文大量流通,寬緣五文短暫流通外,其他未發行,皆停留在試樣階段,曇花一現,存世極為稀少。

  以上二枚樣幣即為其中代表。二十文青銅樣幣未發行,迄今存世僅二枚。此枚之外的另一枚曾為馬定祥收藏。十文的鑄造則明顯異於流通版,樣幣風範極致,目前除中國錢幣博物館藏有留檔樣幣一對外,於私人藏篋僅有二枚,珍罕性與精美度並具。

我們身邊常見的民國銅幣值錢嗎

  1902年湖南省造當十黃銅元紅銅試鑄樣幣(PCGS SP63RB)

  

我們身邊常見的民國銅幣值錢嗎

  1902年湖南省造當十黃銅元紅銅試鑄樣幣(PCGS SP63BN)

  湖南最初造幣,主要以光緒元寶十文銅元為主,先鑄紅銅“每元當錢十文”飛龍,再造湖南黃銅元,獲利頗豐。但因長沙銅元局場地小且機器少,產能受限,遂打算另覓新地建造新局,並派專人赴國外考察學習,委託外國造幣廠提供設備與錢模。據周沁園、李平文編著《中國機制銅元目錄》(第二版)記載;“湖南黃銅元屬試樣性質,質地精良,製作精美,最近才證實湘閩桂有關的各式樣幣均出自德國同一所雕模工廠。”目前由德國試製的黃銅元樣幣共發現有數個版別,每種均存世極稀。以上二枚分別為秀體字五角星版、短撇“銅”圓點花版,品種稀少,品相完美,二枚評分目前皆冠居PCGS公司評級榜單首位。

我們身邊常見的民國銅幣值錢嗎

  民國二十五年廣東省造五羊圖壹仙銅幣樣幣(PCGS SP63BN)

  廣州自古有五羊仙人的傳說故事,故又稱五羊城。著名的“五羊仙”銅元,正面以五隻大尾綿羊作為主圖案,設計獨特,圖案佈局與主題構思之巧妙,具有藉錢幣圖案凸顯地域特色的先進意識,且製作精美,堪稱民國銅元之最。此幣鑄成之時,恰逢國民政府推行法幣政策,大量發行黨徽圖銅、鎳輔幣。“五羊仙”因與政府推行幣制不符,發行不久便被收回,傳世數量稀少,一直以來都是收藏者熱衷追求的目標,是中國近代銅元中不可多得的珍貴品種。此枚為中孔臺階版,保持銅幣最佳原始狀態,SP63BN問鼎PCGS榜單之冠。

我們身邊常見的民國銅幣值錢嗎

  民國十九年四川黨徽梅花圖貳分銅輔幣試鑄樣幣

  1925年底,四川軍閥鄧錫侯進駐成都,隨即控制成都造幣廠,自封廠長,大量生產銀、銅幣,以保障日益增長的軍需供應。次年秋,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進抵武昌時,鄧部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八軍,鄧任軍長。其後鄧錫侯為了表達對國民政府的忠誠,於1930年命成都造幣廠按《國幣條例》之輔幣規定,試鑄了壹分、貳分黨徽梅花銅輔幣,原擬作為銀圓輔幣流通,後因與民眾使用習慣不符終未發行,僅留有極少樣幣,記載了它們曾經的誕生,素為四川銅元大珍。

我們身邊常見的民國銅幣值錢嗎

  民國二十一年金本位幣半毫鎳質樣幣(PCGS SP62)

  晚清至民國時期,世界上很多國家放棄銀本位幣而改行金本位制,因此,金銀間的兌價差距拉大,習用白銀交易的中國,在對外貿易及賠款償付上處於十分不利的境地。辛亥革命後的數十年中,國民政府為採取有效的金融政策進行了多方嘗試,力求實現金本位或金匯兌本位制。

  1929年秋,南京政府特聘美國財經專家甘末爾(Edwin Kemmerer)來華,望對當時中國的金融狀況作出詳細報告並提出政策建議。甘氏帶領的委員會於次年提交《中國逐漸實行金本位幣制法草案》予財政部,建議中國實行金本位幣制。貨幣種類則規劃為一圓、半圓及二毫、一毫銀幣,半毫、二仙鎳幣,半毫、一仙、半仙及二釐銅幣。與此同時,新建成的上海造幣廠已著手新國幣的設計。新國幣後正式採用民國十八年比稿時意大利雕刻師莫蒂所刻圖樣,背面改為雙桅帆船,模具委請費城造幣廠總雕刻師辛諾剋制作。甘末爾的金本位幣制因不適合中國國情,遭致各界的反對,終告流產。上述各種銀、鎳、銅幣均未鑄行,存世唯有極少量樣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