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計劃”始末:美國是如何逼蘇聯認慫的?


“星球大戰計劃”始末:美國是如何逼蘇聯認慫的?

星球大戰想象圖

如果我們發展一種武器,能夠保護人民,而不是事後為他們報仇,不是更好嗎?


1977年,美國導演喬治·盧卡斯執導的電影《星球大戰4:新希望》上映,瞬間圈粉無數,影片以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結合高科技電腦和數字製作手段,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太空世界,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形形色色的外星生物以及波瀾壯闊的星戰場面,開啟了一個嶄新的電影時代。

繼該片之後,《星球大戰5:帝國反擊戰》和《星球大戰6:絕地歸來》分別於1980年和1983年上映,這三部影片被稱為《星球大戰》三部曲,是世界科幻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影響了幾代人。

“星球大戰計劃”始末:美國是如何逼蘇聯認慫的?

《星球大戰》劇照

就在《星球大戰6》上映的當年,美國總統里根,在白宮發表了一篇電視講話。這篇題為“和平與國家安全”的講話,雖然只有短短30分鐘,但其所產生的的影響力足以改變人類歷史。

里根告訴全體美國人:“我正在採取重要的第一步······來制定一個長期的研究和發展計劃,以達到我們最終消除戰略導彈威脅的最終目標。我相信,我們今晚著手進行的努力,有希望改變人類歷史的進程。”

同年10月,美國國防部根據里根的講話精神,提出了著名的反彈道導彈計劃——“戰略防禦倡議”。該計劃的構想是:以太空為主要基地,部署激光、粒子束、電磁炮等武器,結合地面與空中的防衛武器,組成多層次的縱深防禦體系,對蘇聯發射的彈道導彈,進行層層攔截,在導彈飛抵美國之前,將其全部或絕大部分摧毀。


“星球大戰計劃”始末:美國是如何逼蘇聯認慫的?

里根發表電視講話


“戰略防禦倡議”提出後,由於其內容過於超前、科幻、縹緲,引起了美國社會的熱議,而在幾個月之前,《星球大戰6》熱映,太空話題的節奏已被帶起來,於是美國人順勢將拗口的“戰略防禦倡議”叫作“星球大戰計劃”。

美國為什麼要搞“星球大戰計劃”?故事還得從核軍備競賽說起。

01核軍備競賽走到頭了

自1949年蘇聯掌握核武器的秘密後,美國與蘇聯展開了激烈的核軍備競賽,兩國除了拼命研發和製造更多、威力更大的核武器之外,也在極力發展核投擲手段。

早期,由於美國核武器研發起步更早、戰略轟戰機更先進,所以它在核武器數量和投擲手段上都佔有優勢。蘇聯奮起直追,於1957年率先成功試射了洲際彈道導彈,這意味著蘇聯能用導彈將核武器投擲到美國本土,在投擲手段上取得突破。

60年代末,隨著美國陷入越南戰爭,以及蘇聯大力擴軍備戰,兩國核力量差距逐漸縮小。1970年,蘇聯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數量超過美國,1974年,其潛射導彈超過美國,進入80年代,其核彈頭總數也超過了美國。


“星球大戰計劃”始末:美國是如何逼蘇聯認慫的?

美蘇爭霸


經過二三十年追趕,蘇聯終於形成了對美國的核優勢,但這種優勢來的太遲了,已經沒有多大意義——雙方都有毀天滅地的能力,區別在於你能毀3次,我能毀5次。不管是3次還是5次,美蘇事實上處於“核均勢”狀態,都能實現“相互確保摧毀戰略”。

舉個例子:如果蘇聯首先對美國實施全面核打擊,即使它能滅了美國,也無法摧毀美國所有的核武器,此時,殘存在地下、山洞、潛艇裡的美國核導彈,對蘇聯實施報復,也能滅了蘇聯,結果是美蘇相互毀滅。反之亦然。這就是“相互確保摧毀戰略”。

正是因為相互制衡,美蘇誰都不敢先動手,兩國始終沒有爆發戰爭。

在這種情況之下,核軍備競爭走進了死衚衕,搞不下去了。

核軍備競爭可以不搞,但美蘇爭霸還要搞下去——“銅鑼灣只能有一個浩南嘛”。


“星球大戰計劃”始末:美國是如何逼蘇聯認慫的?

80年代的蘇軍


70年代末80年代初,蘇聯國力到達巔峰,在世界各地咄咄逼人,不可一世。而同時期的美國在經歷越南戰爭、德黑蘭人質危機之後,國際威望大受打擊,加上此時美國經濟出現滯脹,失業率上升,人心浮動,在爭霸中處於弱勢。

本來就已經夠衰的了,而時任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又是一個公認的好人——反對派稱之為軟弱無能,喜歡搞“忍耐外交”和“緩和戰略”,一點都不Man,扛不起世界霸主的大旗。在這種情況下,1981年1月,69歲“高齡”的硬漢里根,擊敗卡特,當選美國總統。

里根以對蘇聯強硬著稱。他非常不滿美國在爭霸中的弱勢,大力批評卡特的“緩和戰略”,主張“以實力求和平”,對蘇聯採取進攻態勢,誓言重振美國聲威。

自此,一度緩和的美蘇關係再次緊張起來,冷戰進入第三個階段——終結階段。


“星球大戰計劃”始末:美國是如何逼蘇聯認慫的?

里根誓言重振美國聲威


里根入主白宮後,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軍事方面,除了強化美國常規軍力之外,還加大了對戰略武器的投入,B-1轟炸機、B-2轟戰機、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和D-5三叉戟潛射彈道導彈、MX洲際彈道導彈等一大批利器,都是這一時期研製或部署的——這是自肯尼迪時代之後,美國戰略武器庫最大規模的一次升級。

1983年,經過2年的軍備重振,美國的常規武器和戰略武器更新升級初見成效。為了應對蘇聯的核威脅,里根又將重點轉移到了戰略防禦計劃上,這便是美國提出“星球大戰計劃”的背景。

02可以打核戰爭,但我不想和你同歸於盡

雖然美國和蘇聯形成了核均勢,誰都不敢率先使用核武器,但這並不能打消美國對核威脅的恐懼。里根曾說過:相互威脅報復,是對人類狀況的一種悲觀註解。

如果美國都不存在了,報不報復還有什麼意義呢?須知,戰爭的第一要義是保護自己,而不是殺死敵人或與敵人同歸於盡。

因此,在里根看來,美國的安全不能寄託在威脅和蘇聯同歸於盡上,這是弱者的心態,這種安全很不靠譜,即使蘇聯想同歸於盡,美國也不想奉陪。


“星球大戰計劃”始末:美國是如何逼蘇聯認慫的?

美國MX“和平保衛者”洲際彈道導彈


如何才能改變這種可悲的現狀呢?里根及其智囊團想到了反彈道導彈系統。

1982年,由30多位著名戰略家、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高邊疆”研究組,發表了題為《高邊疆——國家的新戰略》的著名報告,報告指出:當前美國應該放棄以往的恐怖平衡理論,利用科技優勢,確立以空間戰略為主體的國家戰略。

報告不僅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戰略思想,還擬定了詳細的實施方案和計劃,即組建包括太空基地在內的嚴密的戰略防禦體系。只要美國建立高效而可靠的反彈道導彈系統,將蘇聯發射的攜帶核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全部攔截,那麼蘇聯就對美國構不成威脅了。

從理論上看,反彈道導彈系統如果能夠實現,美國將從根本上瓦解蘇聯的核威懾。到時候美國一手執刀,一手執盾,進可攻退可守,而蘇聯只有刀,不是美國的對手,只能認慫。美蘇爭霸的格局從此翻篇。

當然,要支持上述理論成立,有3個問題必須搞清楚:一是美國有沒有能力建成反彈道導彈系統,二是蘇聯有沒有能力建成類似的反彈道導彈系統,三是即使蘇聯沒有能力建成,那它有沒有可能升級自己的進攻性核力量,比如提升導彈的速度、增加分彈頭、誘餌彈等,從而讓美國的反彈道導彈系統罩不住。


“星球大戰計劃”始末:美國是如何逼蘇聯認慫的?

1965年在蘇聯莫斯科舉行的核彈道導彈遊行


先說第一個問題。洲際彈道導彈問世後不久,美、蘇就各自啟動了反彈道導彈研究,也都出了一些成果,比如美國的“耐基-宙斯”和“衛兵”反導系統,蘇聯的“橡皮鞋套”反導系統等,但在以電子管、晶體管為主的電子工業時代,以及雷達探測和遙感技術都比較原始的年代,這些反導系統成功率很低,實用性不強。

70年代之後,隨著以計算機、信息技術及集成電路為代表的電子革命蓬勃發展,美國自信地認為,在不遠的未來,彈道導彈防禦的技術性問題能夠取得突破。

第二個問題。蘇聯雖然也在搞反彈道導彈研究,在某些領域的技術甚至超越美國,但要搞類似“星球大戰計劃”這樣的超級工程,蘇聯肯定不行。經濟上承受不了,技術上段位不夠。

經濟就不解釋了,技術主要是指電子技術落後。80年代美國國防部判斷,蘇聯在計算機電子學方面比美國落後10年,在電光敏感器、機器人技術、信號處理、通信技術等許多關鍵領域,蘇聯均與美國存在不小的差距。所以,蘇聯是不可能在美國之前搞出反彈道導彈系統的。


“星球大戰計劃”始末:美國是如何逼蘇聯認慫的?

蘇聯第一代反導導彈A-35“橡皮套鞋”導彈運輸車


第三個問題。對蘇聯而言,升級進攻性核力量在技術上或許可行,但這意味著巨大的資源投入,也意味著美蘇軍備競賽再次升級,從經濟角度來說,這是80年代的蘇聯無法承受的。

弄清楚這個三個問題之後,里根政府覺得反彈道導彈系統很有搞頭。

1984年1月6日,里根簽署了第119號國家安全指令,正式批准了戰略防禦倡議,4月,美國成立戰略防禦倡議組織,主管反彈道導彈研究計劃,6月,國會批了14億美元的啟動經費。“星球大戰計劃”全面啟動。

03 星戰一出,誰與爭鋒?

“星球大戰計劃”,是自“曼哈頓計劃”(原子彈)和“阿波羅計劃”(登月)之後,美國推出的又一個超級工程。但凡這種傾全國之力才能搞下去的大工程,都會充滿爭議。

在美國普通民眾看來,既然美國對蘇聯的核彈攻擊毫無抵抗能力,那麼里根政府搞“星球大戰計劃”自然是極好的,但也有不少懂的人(社會精英)對“星球大戰計劃”不以為然。


“星球大戰計劃”始末:美國是如何逼蘇聯認慫的?

“星球大戰計劃”宣傳海報


有人認為,美國研發、試驗、部署反彈道導彈系統,至少需要20年時間,這意味著蘇聯有充分的時間來研究和部署反制措施,比如升級核彈頭和彈道導彈,比如直接攻擊美國的衛星和天基武器,而且反制措施的時間和成本比反導系統小得多。

也有人認為,美國搞“星球大戰計劃”,會嚴重刺激蘇聯,引起更激烈的軍備競賽,讓全球局勢更加緊張,甚至有可能逼蘇聯鋌而走險,提前動手,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

此外,還有人認為“星球大戰計劃”需要研發和製造大量高能射線武器、運載火箭以及衛星群,這都是極端昂貴的高精尖技術和設備,需要投入大量資源,還不一定能取得預期效果,這會大大加重納稅人的負擔,影響美國經濟。


“星球大戰計劃”始末:美國是如何逼蘇聯認慫的?

“星球大戰計劃”模型圖


最後,支持里根的意見佔了上風,國會給錢也很爽快,1986-1990財年,“星球大戰計劃”每年獲得的撥款數分別為:26.7億、32.27億、36億、37.4億、36億美元。

“星球大戰計劃”的保護目標不僅是美國本土,還包括美國的海外基地和盟國。為打消盟友的疑慮,讓盟友共擔風險、共享好處,美國邀請英國、西德、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等小夥伴,參與到“星球大戰計劃”科研中,向它們分派任務。法國政府雖然沒有參與其中,但法國企業參與了研究項目。

總之,出於對蘇聯的恐懼,西方陣營或多或少地參與到了“星球大戰計劃”之中。

“那些給了我們核武器的人們,給我們提供使這些核武器無效和過期的方法吧!”,就在里根向美國人幽默地講述“星球大戰計劃”時,蘇聯很快做出了反應,領袖安德羅波夫發表講話:“天基防衛系統將被證明是非常不可靠的······它將只能導致新一輪軍備競賽,並使第一次打擊武器得到繼續發展。”


“星球大戰計劃”始末:美國是如何逼蘇聯認慫的?

安德羅波夫


戈爾巴喬夫上臺後,給美國科學家寫信,強調“當今世界沒有人不為美國的SDI(星球大戰計劃英文單詞縮寫)擔憂”,並警告美國:“特別是美國不要邁出這致命的一步,否則將會導致核戰爭的升級和更加瘋狂的軍備競賽。”

當然,此時蘇聯已經內外交困,只能是說說而已,根本無力啟動反制措施。

04滅亡前,蘇聯就已經認慫了

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1993年,“星球大戰計劃”終結,蘇聯到底還是沒給“星球大戰計劃”實戰的機會。

雖然“星球大戰計劃”最終沒有搞成,但自它啟動的那一刻起,蘇聯就已經慌了。

蘇聯的陣腳大亂,體現在兩個方面:進退兩難的軍備競賽和軍控談判不斷妥協。


“星球大戰計劃”始末:美國是如何逼蘇聯認慫的?


進退兩難的軍備競賽

美國打出“星球大戰計劃”這張牌之後,蘇聯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跟,要麼過。

跟,說的容易,國外陷於阿富汗泥潭,國內經濟全面萎縮,麵包都不管飽,拿什麼跟?即使當了褲子跟,能跟上嗎?美國之所以搞“星球大戰計劃”,就是想揚長避短,把和蘇聯的競爭焦點轉移到美國更擅長、更領先的領域。

過,那就只能眼睜睜看著花費幾十年、投入巨大資源建立的核武庫,逐漸失去威懾,失去與美國叫板的底氣。一旦“星球大戰計劃”成功,蘇聯以往的所有戰略投資,都將付諸東流。

跟,還是不跟,這是一個問題。

里根對這個問題的判斷是:蘇聯不會跟。1984年,他在與撒切爾夫人會談時,認為蘇聯如果採取同步計劃,其經濟將面臨巨大壓力,蘇聯要讓他的人民保持節儉也要有個底線,因此蘇聯一定會退縮。


“星球大戰計劃”始末:美國是如何逼蘇聯認慫的?

80年代蘇聯排隊買麵包的場景


軍控談判不斷妥協

坐以待斃不行,正面硬剛也不行,只能曲線救國了——通過談判,讓美國自己放棄“星球大戰計劃”,蘇聯相信,只要條件夠分量,美國沒有理由拒絕。

美蘇之間很早就在進行軍控談判,所謂軍控談判,就是限制軍備競賽,相互削減武器,包括核武器。由於雙方分歧太大,軍控談判成果不大,一度陷入僵局。

美國提出“星球大戰計劃”之後,蘇聯表示想再和美國談談軍控問題。

1985年3月,美蘇在日內瓦開始了包括太空武器、戰略武器和中程彈道導彈在內的軍控談判。談判期間,蘇聯一反常態,提出了一個又一個裁軍建議,並不斷向美國做出讓步。蘇聯的目的很明確,只要美國放棄“星球大戰計劃”,別的都好商量。美國的答覆也很明確:決不在“星球大戰計劃”上做任何讓步。


“星球大戰計劃”始末:美國是如何逼蘇聯認慫的?

戈爾巴喬夫與里根


之後,在日內瓦和德雷克首腦會晤中,戈爾巴喬夫親自出馬,向里根拋出更大的禮包,包括雙方各削減50%的進攻型核武器,10年內雙方銷燬所有核武器,接受美國提出的中程彈道導彈“零點方案”,大規模削減華約的常規軍備,其讓步尺度之大,讓美國吃驚不已——這還是當年霸氣十足的蘇聯嗎?

戈爾巴喬夫的要求只有一個:美國放棄“星球大戰計劃”,或者把“星球大戰計劃”的研究限制在實驗室。里根的回覆是:“星球大戰計劃”不是談判的籌碼。

至此,蘇聯阻止“星球大戰計劃”的所有努力全部失敗。

這種請求式的談判,也意味著持續了四十多年的美蘇爭霸格局就此瓦解——蘇聯雖然還存在,但已無法與美國爭鋒,剩下的時間,它自己就能把自己打敗。


“星球大戰計劃”始末:美國是如何逼蘇聯認慫的?

戈爾巴喬夫(左)與葉利欽


05死而復活的“星球大戰計劃”

蘇聯解體後,“星球大戰計劃”被叫停,但美國並沒有放棄反彈道導彈研究計劃,而是將之前的全面攔截,變成了有限的重點攔截,今天美國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MD)和“國家彈道防禦系統”(NMD),都是在“星球大戰計劃”的遺產上發展起來的。


“星球大戰計劃”始末:美國是如何逼蘇聯認慫的?


此外,“星球大戰計劃”幾乎囊括了當時所有的高新技術,包括火箭技術、航天技術、高能激光技術、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其中90%的技術都可以民用。21世紀的今年,我們所使用的很多科技成果,其技術都可能來源當年的“星球大戰計劃”。

何維保:《星球大戰計劃概略》

尹傳紅:《美國星球大戰出臺前後》

張保紅:《試論里根主義》

閆濱:《克格勃並不認為它是一場騙局——攪動世界的“星球大戰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